专栏名称: 财新网
实时、原创、专业的财经新闻集散地。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你需要选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观察报  ·  小县城影院卖起了“无座票”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华为回归之路:跨越“三重门” 手机国内登顶 ·  2 天前  
零壹财经  ·  2025首届金融科技出海峰会将举办“RWA: ... ·  3 天前  
央视财经  ·  太火爆!售罄!一票难求!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新网

衡水中学全国扩张被指“野蛮人” 入浙风波引约谈

财新网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13 17:35

正文

衡水中学大规模跨区域招生,一直备受争议。2006年后,该校以“名校办民校”的名义在多地扩张,并以“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为依据招生。行至浙江,衡中模式遭遇多方质疑

实习记者 吴迪 记者 陈少远 实习记者 蔡家欣


“教育领域是否正在上演在金融市场出现过的‘野蛮人’搅局?”河北衡水中学落户浙江的分校涉违规招生的风波愈演愈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日前公开发文指责。

杨东平担忧,这所分校在浙江中考前即提前招生,且对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最高奖励50万元,可能使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上演“合法地获取暴利,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

2017年3月底,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在浙江嘉兴港区揭牌。东方IC

2017年3月底,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以下简称平湖学校)在浙江嘉兴港区揭牌。随后,这所新学校在高中教学上出现“抢跑”行为——该校要求第一批录取新生4月15日报到,但浙江中考6月才举行。此举引来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公开质疑。

衡水中学是否“应试教育的典型”“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的争论随之泛起。

财新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知,嘉兴市、平湖市政府有关领导已于10日被浙江省教育厅正式约谈。13日上午,财新记者多次拨打浙江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公开电话,但无人应答。

浙江省教育厅副巡视员兼新闻发言人吴永良12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省教育厅对“衡水一中平湖学校”存在违规的问题“态度坚决”并已责令嘉兴市、平湖市等两个地方政府主体及时发布有关最新消息。

平湖学校是河北衡水中学以“名校办民校”的方式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第一家“分号”。此前,衡水中学已在河北省外的江西南昌、云南昆明、四川遂宁等多地市开办有分校,形式多为多方合作办学。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建银在研究中指出,名校所办民校举办者多以 《民办教育促进法》 规定的“办学自主权”为依据招收好生源,并借助名校声誉和师资基础,“大多能很快形成规模”。

据《钱江晚报》报道,平湖学校由河北衡水中学、衡水第一中学、嘉兴港区管委会、广州高新集团共同创办。衡水中学校长、衡水第一中学校长张文茂担任名誉校长,执行校长和各学科骨干老师也由衡水第一中学输出。

“衡水在平湖建的民办学校,是一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形式(PPP模式)。”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华分析,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多方利用优势资源实现公共产品供给。

其中,衡水中学的优势在于“名校品牌”,广州高新集团提供“资金支持”,而嘉兴当地政府可能提供土地等“公共资源”的优势,三者“一拍即合”。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并不能保证项目本身的合理性,如果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项目本身也有可能是不合理的。”吴华表示。

好生源抢夺战:从黄冈到衡水

“衡水中学发展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惜代价地违规的跨地区‘掐尖’,以及用高额奖励把高分学生拉来。”杨东平告诉财新记者。

抢夺生源是中国多个知名高中创造“高考神话”的命门——从早期的黄冈中学,到包括江苏海安中学在内的多个县级中学,再至以河北衡水中学为代表的超级中学。

据《南方周末》报道,早期的衡水中学师法黄冈中学,才逐渐声名鹊起。

1979年高考改革后,黄冈中学以醒目的高考成绩逐渐被大众关注。据黄冈师范学院教授袁小鹏在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透露,起因于黄冈县域内择优选拔23名学生组成的“尖子班”所有学生全部考入重点大学。随后,该校学生高考成绩步步升高,1986年囊括湖北全省文理科第一名,本科升学率达91.4%,步入“鼎盛期”。

但在近年,黄冈中学逐渐走下神坛。《长江商报》2015年4月的报道指出,1999年后,该校再未出过高考省状元,2007年后也没有学生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

生源流失是黄冈神话“陨落”的关键因素。财新记者梳理武汉市教育局相关公开文件发现,包括华师一附中在内的湖北四所“超级中学”均经省教育厅批准可通过“网招生”的方式面向湖北全省招生。黄冈地区的优秀生源流失。

“每年流失到外地的优质学生数量,少则一两百人,多则三四百人。”黄冈市教育局局长王建学在2013年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时表示,黄冈在生源争夺战中腹背受敌。一方面,各县一中截留生源导致前几十名的学生留在县中读书,另一方面,武汉的几所“超级中学”会给家长做工作,开出免学费、免住宿费等条件吸引生源。

代替黄冈中学成为“湖北省最好高中”的华师一附中则在生源抢夺上占据优势。该校还可通过“专县生”(“专县”指湖北省内武汉市外的地市州县)的招生方式招录县级中学学生。

衡水中学也一直以跨区域大规模“掐尖”招生备受争议。这在河北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全国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中都不被允许。

多位学者告诉财新记者,作为公办学校,河北衡水中学能超规模招生是“当地政府支持”“源自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观”。

1996年,衡水升级为地级市,衡水中学也被划为市教委直管,其行政级别随之升格为正处级单位。

财新记者梳理《衡水年鉴》(衡水市地方综合性资料年刊)后发现,1996年衡水中学招生640人,教学班30个,但到了2008年,该校在校生已达约5000名,教学班72个。

衡水中学的“掐尖”也造成河北其他中学的优质生源流失。河北赞皇县中学校长侯树军2012年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县里招生环境“越来越恶劣”,难以招到并留住优秀学生。

“一到招生季节,衡水周围的邢台等地就严防死守衡水来的招生人员。”杨东平告诉财新记者,这种将优秀教师、优秀学生集中到一二所学校的做法,破坏了地区整体的教育生态。

“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哪怕贫困地区倾一方之力、用特殊政策打造一二所名校,都是并不困难的。”杨东平在公开撰文中指出。

衡水中学:“掐尖”如何升级

2002年是衡水中学知名度提升,引起全国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转折点。

根据《衡水年鉴2002》,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素质教育更新提高升学率》为主题系统介绍了衡水中学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成绩。当年到访衡中人次约1.6万,全国其它省市甚至有以“红头文件”的方式,号召“学习衡中办学经验”。

背后是衡水中学连年在高考“夺魁”。《衡水年鉴》显示,2000年衡水中学的高考本科上线人数,重点上线人数及超过600分考生人数这3项指标均在全省名列第一。而在次年的高考中,衡中一举夺取了河北省文科第二、三、四名。

“衡水名牌”逐步彰显,衡水中学开始以举办民办学校的形式继续扩大招生规模。

据《南方周末》报道,衡水中学在2006年时首次将一所民办学校纳入旗下,改名“滏阳中学”,并开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招生。而在此前,衡水中学的招生范围主要是在桃城区(衡水的县级市)。滏阳中学官网信息显示,其属于名校衡水中学的“东校区”,由衡中骨干教师任教并专门招收“复读生”。

此举当时已引起中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注意。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2013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重点督查查处的典型问题情况通报》中指出,衡水中学超“三限”(指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政策而录取的学生)计划数招收择校生52人,并且对23名转入学生违规收取择校费34万元。

但衡水中学通过“名校办民校”的方式扩张招生的步伐并未被阻挡。2014年8月,衡中的民办学校“衡水第一中学”正式投入使用。该校官网资料显示,该校由河北衡水中学与河北泰华锦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创建,且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

衡水市2015年高中招生计划显示,衡水中学计划招生1100人,全部招本市学生。而衡水一中计划招生3200人,其中2660个名额是“市外计划”。

财新记者查询2016年河北省民办普通高中学校跨市域招生计划发现,属于“公参民办”的衡水第一中学获得2000个总计划数,范围涉及石家庄、邯郸等13市,并有418个外省招生计划数。

一位教育学者向财新记者透露,衡水第一中学其实是衡水中学通过“民办的渠道招生”,两所学校之间的“学籍变动非常便利”,这种行为实际上属于“一校两制,内部互通”。

2016年,教育部、人社部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明令提出,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超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

衡中模式:扩张的版图

自2014年起,衡水中学逐步向外省输出“名校”品牌,以“名校办民校”的方式扩张版图。

据财新记者梳理统计,衡水中学在云南昆明等地办的学校都是民办学校,形式多为多方合作办学。

除了平湖学校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外,衡中在中国的分校还存在民校与企业单独合作、民校与民校联合等模式。例如,云南衡水实验中学为衡中与云南长水教育集团合办的民办学校,而衡中河南分校则是由“沁阳永威学校高中部”(民办学校)和衡中的合作办学。

因为是民办学校,衡中“分号”在各地招生不受限制。《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且可以“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

《钱江晚报》报道,平湖学校首批招收2个创新班90名学生,吸引了400多名学生报名。在该校未来的设想中,学校规模扩大后,“不限户籍、面向全国招生”,发展规模将扩展至144个班级、6000名在校学生。

华师一附中的可以独揽湖北全省好生源也得益于此。根据《湖北省教育年鉴 1996》,1995年5月,国家教委和省政府批准,将该校作为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当年12月,该校办学体制又向“国有民办”过渡。学校招生采取“学校命题考试,自主择优招生”的办法,其中“理科试验班”开始向全省招生,且招生计划由“教委直接下达和审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