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DD下楼玩,恰巧碰到几个小哥哥在踢足球。
他两眼放光,想要加入。
鼓起勇气去问,能不能带上他。
结果,人家嫌他小,当即拒绝,
滚开!小孩儿一边儿去!
DD扁扁嘴巴,委屈的跟我说:他让我滚……
如果你身边有那种不拘小节,不管别人感受、脱口而出的大男孩,你应该能想象出我当时的感受!
我看着都来气,心想,
我娃内心得多受伤啊?
如果是当初的CC,当众被拒,绝对不会恋战,肯定就换一群人了。
我想着把悲伤扼杀在摇篮里,于是赶紧安慰:
他这么说真没礼貌!要么我回家拿个球咱俩踢?要么我带你去那边玩会儿滑梯?
结果DD根本不走,就站旁边眼巴巴的看着,看着那几个大孩子兴高采烈的玩。
哎,
他们笑的有多大声,就显得我儿子有多落寞。
说实话,我挺心疼的,一直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想把他带走。
但他始不为所动,就在外围巴巴的看着。
过了一会儿,踢球的几个孩子中,有一个被叫回家吃饭了。
他们缺人了,就招呼DD:
哎,那小孩儿,你还玩不?
喊人的,正式让他滚的那孩子。
作为一个内心戏颇多的女性哈,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
昨天的我你爱答不理,今天的我就让你高攀不起!
我是什么让你呼之即来、挥之则去的玩意儿吗?
不需要就让我走,用着了让我来?哼!
...
嘿,你猜怎么着?
还没等我腹诽完,DD早一溜烟加入了。
他被安排了一个守门员的角色,几乎碰不到球,属于边缘人物。
但,
人家参与感极高,游戏体验杠杠滴,笑得那叫一个开心。
你觉得这孩子是不是没脸没皮、没心没肺的?
后来,接触了很多小男孩和男孩子的妈妈,我慢慢才发现,
这就是小男孩一个很典型的社交形式。
只要让我玩,我可以什么都不在乎。
哪怕一开始不让我加入,哪怕只让我当个小喽啰,哪怕嫌弃我玩的不好...
这些都不重要。
说白了,
小男孩儿,“玩性”大于一切。
只要说「玩」,脑门上就四个大字——头!脑!简!单!
根本没有咱那么多弯弯绕绕的内心戏。
如果你也是同时拥有一个女儿和儿子,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
跟女孩儿有各种各样的微妙情感不一样,男孩是典型的“体验型”生物。
他们不会想太多,关注点只在——我有没有参与上这个游戏,我有没有从中获得乐趣。
只要玩上了,体验是好的,之前的失落啊,委屈啊,立刻烟消云散,啥都可以一!笑!泯!恩!仇!
就像最后踢球结束,DD跟那几个大哥哥开开心心的说了再见,明天再玩。
我问,让你滚你也不介意了?
DD:没有啊?谁让我滚了?没人让我滚啊!
我:????
所以,作为一个男孩的妈妈,
我觉得有时候,咱有必要收一收自己作为女性的敏感。
你可能确实不必着急替你的男孩儿委屈、玻璃心。
大部分男孩子其实都不会太在乎社交中的细枝末节。
但如果我们过分提醒和强调,反而容易让他们变得敏感和畏畏缩缩。
甚至,男孩这种“被动”的社交形式,也是能产生
额外收益
的。
当孩子发现,一群人的能力明显高于自己,而他又想融入集体、让对方“老司机”认同我、带带我的时候,怎么办?
那我先等待、有机会加入后先当个小角色,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这不也恰好是学习社交、增进社交能力的一种方式吗?
DD现在就是,虽然在小哥哥们前面,是受指挥的对象。
但跟小小孩儿一起玩的时候,他又是主导者。
这些,很可能是自己当跟班时,偷学来的经验。
前几日家长会老师还跟我反馈,中班的DD,在混龄班里已经开始承担“中流砥柱”的作用了。
向上能听从大孩子,向下能领导小孩子,真的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想起我之前的各种担心,这会儿倒显得有点多余了。
其实,身边挺多男孩儿妈妈都一起吐槽过男孩儿的社交。
除了上面这种“总给别人当跟班、被支使”的,还有一类,大家格外担心。
就是,
男孩子们一玩总是“打打杀杀”的,万一恼了,或者被欺负了怎么办?
事实证明,也是多虑了!
的确,甭管姐妹儿几个带娃聚会、还是小区楼下邻居相约...
那些
上蹿下跳、满场疯跑、你给我一拳,我还你一脚的
,永远都是儿子。
大家可以感受下我带娃下楼的日常:
这也就算了,有一阵接DD幼儿园放学,我经常发现,他跟人家一个小女孩儿也总是这么“互动”。
走过去,“啪”的拍人家一下,然后贱兮兮笑咧咧的走开,“来抓我呀~”
或者直接一个右勾拳,然后摆好架势,“来打架啊
~
”
我的老天奶!
跟人家女孩姥姥四目相对,成功让老母亲社死了!
你们男孩子间你来我往的打闹,我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怎么跟女孩儿也这么玩!
于是我赶紧强调:
“你得先问问,人家喜不喜欢这种游戏,不可以直接动手”。
好在,那小姑娘也是个英气的,姥姥说:“没事儿,她也喜欢这么玩。”
但CC,可就没这么好说话了。
是的,他在家也常常跟姐姐这么玩。
但通常都会被姐姐一顿血脉压制,他自己落得哭一场。
我起初非常不明白。
我觉得,我儿子是不是有点什么毛病?
你明明知道,每次都是以自己被揍结束,为什么还乐此不疲的招惹姐姐?
▼现在回头看,打小就有讨人嫌的潜质
但后来,我跟好多“姐弟组合”的二胎家庭接头,发现全都是“世另我”,我才安心了些。
其实
这种相对暴力的交流形式,是男孩与生俱来的需求。
因为男孩子体内有过高的
睾丸素
的刺激。
这种激素,使得他们的大脑比女孩子
更容易冲动、更具有主动攻击性、
也相对缺乏同理心
,很少去想,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别人造成影响。
所以,你会发现:
他们脑子里想的可能是,来跟我玩啊!但行动上,就成了不管你喜不喜欢,上来就是“啪”的一巴掌;
他们也只是想拿着玩偶玩,但行动上,就是又扔又踢又甩...明明“我见犹怜”的场景,他们只觉得好玩好笑;
只是想要跟小伙伴们互动玩耍毫无恶意,但行动上,却是拳打脚踢,无所谓疼不疼...
确实是暴力了一点,想必家有男孩儿的姐妹,都很难不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