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园区未来发展竞争中,市属国资与省属国资终将转型为市场化企业,而区属国资城投则偏资源模式运营,市场化企业应依托于自身的产业资源优势、专业业务能力、区域深耕进行发展,发展的代表里程碑就包括“完整的组织结构、租售特色标杆项目、独立的园区品牌、对外合作的优秀项目等”,苏州城投集团在这方面已经落地了包括“自身标杆性项目、新索工坊/智谷品牌等”,在园区十五五发展中占得先机。十五五将是园区换代发展的重要阶段,思路转变、模型迭代、细节创新将是园区的胜负手。
11月25日,2024苏州城投集团经贸合作洽谈会在上海盛大举行。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副主任、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凌鸣,苏州市政府副市长施嘉泓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杨柏龄,苏州城投集团董事长盛梦龙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作致辞。
会上,苏州城投集团推出十条举措,旨在打造新质生产力承载区。这十条举措分别是:
-
党建链引领产业链攀高向新
:擦亮"为了这座城"党建品牌,打好"党建+行动"“党建+服务"组合拳,扩大联建共建“朋友圈”,为产业发展赋能。
-
人才链助力产业链提能增效
:人才政策向产业倾斜,薪酬激励向产业人才加码,打造"城"字牌产业招商服务铁军,推动人才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共同成就。
-
筑巢引凤助力新质发展
:累计获取产业用地1500亩以上,开工建设产业载体300万平方米以上,实现"三生"融合产业生态苏州全域覆盖。
-
精研产品打造产业园标杆
:探索实现以需定产的精准投资模式塑造工业上楼示范项目,以新型"产业园4.0"全链式赋能企业发展。
-
领航企业高水平“走出去
:落实市委市政府"走出去"战略部署以园区合作、产业共建、项目引入为抓手,助力企业跨区域拓宽发展新空间。
-
以“资”赋“新”加码产业园开发
: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城市基础设施基金、规模5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加码新质生产力载体建设与新质生产力企业吸引培育。
-
资源集聚释放全能园区优势
:以多功能的产业集聚空间、多维度的园区管理、多元化的园区配套集聚创新资源,释放全能园区新优势。
-
碳”索未来引领企业绿色转型
:将“双碳”理念融入园区建设,落地投资额不少于10亿元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有效助力不少于10家入驻企业低碳转型。
-
数智引擎驱动园区变革
:构建"EP"智慧园区系列产品,打造开放型创新功能平台,为入园企业带来数智时代新机遇。
-
以“融”助“产”精准护航企业成长
:推出系列专属金融产品,安排不少于15亿元资金,全力支持高成长企业做大做强。
#01
苏州城投动作频现
苏州城投除了发布这10条举措之外,还在早些时间发布了“新索”这个品牌。
2024年5月25日,苏州城投在活动中进行了“新索工坊 为您而来”产业载体推介,详细介绍了集团“1234”战略体系和“321”攻坚目标,并正式发布“新索”产业载体品牌,细述了打造“新索”品牌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
为什么叫新索?“新”代表了推陈出新,不断超越;“索”则寓意不畏艰难
,
上下求索
。在苏州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引领下,苏州城投集团将以“上下求索”的精神,为苏州全域产业结构优化、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推动苏州城市经济持续发展。
“新索”品牌涵盖专注工业制造领域的“新索工坊”,以及专注新兴科创领域的“新索智谷”两大子系
,紧扣苏州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深度融合“1030”产业体系,将重点打造一批4.0产业园区,为苏州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水平载体支撑。三年计划开发建设1500亩产业地块,建成产业园区总建筑面积达300万方。
#02
“新索”品牌目前做了什么?
2.1 规模8亿元的新索工坊基金已成功备案
2024年10月15日,由苏城私募基金公司发起设立的新索工坊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功备案。基金规模8亿元,社会资本认缴规模90%以上。新索工坊基金是苏州城投集团目前单支规模最大的基金,也是集团打造产业投资平台的重要成果。基金将重点投资于新索产业园项目的开发建设,同时探索发挥资本带动效应,吸引优质龙头企业入住园区,构建资本招商新模式。
2.2 加大产业布局,多个项目开工
目前,新索产业已在苏州全市域布局产业项目11个,产业用地超1000亩,新增提供高标准产业载体约200万方,带动投资超100亿元。
2024年5月20日,荷兰智造产业园二期西地块项目正式开工。荷兰智造产业园二期西地块项目位于相城区黄桥街道旺湖路东、旺元路南,项目占地面积约53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5.4亿元,规划建设2栋多层厂房,1栋配套研发楼,预计2025年12月竣工投用。
2024年6月25日,太仓双辰科创谷一期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是“新索工坊”系列产业载体,也是苏州城投集团首个落户太仓的产业园项目。太仓双辰科创谷项目位于太仓市双凤镇,分两期开发,其中一期总占地面积70亩,总建筑面积约9万㎡,总投资额约4.3亿元,规划建设5栋多层厂房、1栋高层办公楼、1栋多层企业服务楼,预计2025年12月竣工投产。项目以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产业,高度契合属地重点构建“2+2”制造业产业体系的需要。产业园建成后,将集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半导体、光芯片等领域的高端制造企业,推动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助力区域提升增资扩产效能。
2024年11月6日上午,新索工坊中德(昆山)国际智能制造产业园在张浦镇开工,为昆山市又添一高端智能装备产业载体。中德(昆山)国际智能制造产业园计划总投资40亿元,通过盘活存量低效土地,规划建设计容面积超40万平方米的高标准绿色低碳厂房、研发办公楼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产业定位聚焦智能终端产业,将研发与生产深度融合,志在打造全产业链、生态链的科技创新智造基地。
#03
结语
在未来中国产业园区的开发运营架构里,国资将占据主导地位,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化企业则作为招商运营的有力辅助,共同构建起 “
一级国资管资本、二级国资管业务、三级国资管项目
”的分级管理模式。其中,在第二级与第三级市场化企业可通过参股、合股等多元形式,深度融入园区的开发建设与招商运营环节。
在这趋势下,区属国资仍会维持传统资源属性,而市属国资与省属国资则会加速向市场化企业转型蜕变,积极寻求与区属国资的战略合作契机。由此衍生出两大核心要点:
一方面,市属国资和省属国资亟需全方位强化自身的市场化运作能力,这是其与区属国资建立稳固合作关系的基石所在
;另一方面,两者在打磨市场能力的同时,亦要精准锚定自身角色定位,以国资的雄厚底蕴为依托,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尤其是在算账逻辑上实现根本性转变。
从聚焦单一项目的狭隘盈利视角,跃升至统筹区域整体发展的宏观战略高度,与区域内所有项目 “算总账”,摒弃短视逐利思维
,秉持前期共克时艰、后期共享红利的长远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