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 里赫特作曲的《睡眠》于2015 年 9 月 4 日由 DG首次出版,9 月 27 日由 BBC 3 台全程播出 8 个小时,创造了单部作品最长播放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这部从入睡到醒来的音乐,于今年3 月 16 日“世界睡眠日”首次推出流媒体版本,它带来的震动是悄无声息的,因为很多人听到第一声的时候就似乎没把它当音乐。
在创作《睡眠》的过程中,马克斯· 里赫特咨询了美国神经科学家大卫 · 伊格曼(David Eagleman),关于睡眠心理机制、音乐与睡眠的互动方式,还有用音乐唤醒特定情绪甚至生理反应的概念。伊格曼说:
“做梦时仿佛人体工厂关掉了电源,但仍然有一扇窗通往感官。此时,人听到的声音会进入梦境。我们对此做过很多实验,例如闹钟突然响起将变成梦的旁白的一部分。”“从科学上讲,在深度睡眠时,思维不存在;当进入梦境时,怪诞的思维却会不请自来。梦境用科学术语叫做睡眠视觉,是和现实世界没有什么联系的知觉。我们之所以会觉得梦境常常是怪诞的,是因为对自己的了解非常有限。事实上,我们不是处于自我的中心,而是相反,就如同地球相对于银河系,银河系相对于宇宙,处于遥远的边缘,只能听到一点点正在发生的一切。”
音乐与情绪的关系基本可以总结为,听音乐如同过电。例如协和音产生神经纤维放电密度比不协和音小,神经纤维放电密度随着和弦不和谐程度增加而增加(《睡眠》基本上是和谐音);乐音力度的平稳增强会造成情绪反应的加强和高涨;乐音力度的减弱会造成舒适的趋于平静的情绪反应(《睡眠》力度的增减都极为平缓、渐进,只要音量适当,几乎相当于蝉噪林愈静的氛围);节拍的强弱同理,《睡眠》几乎是在一个不变的节拍上,如同缓慢的波浪;旋律是被分解输送到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依赖大脑皮层的认知和评估。《睡眠》并非简单的主旋律作品,它像是一个盗梦空间,彼此穿越。梦、道路、模式、归来、发光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标题性旋律,令人感觉飘着,但非常有安全感。
正如马克斯自己所言:
“睡眠比我们做的其他任何事都占用时间,大约相当于一生中的好几十年。这个延缓的半梦半醒的慢过程十分奇妙。音乐在这种状态下与意识的沟通比醒着的时候更强烈吗?音乐能否真正有助于(睡眠)而成为一个可分享的有创造力的空间?听和听着有何不同?”
你的睡眠音乐又是什么呢?尤其在那些难以入睡的夜晚,怎样的音乐是能伴你入睡的摇篮曲
?
中读
联合
爱乐
发起征稿,欢迎来分享你的“睡眠音乐”。
🎼
【征稿主题】
我的睡眠音乐
【投稿要求】
1. 500-800字,根据主题,形式不限
2. 署名必须为中读用户
【投稿方式】
1.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在本文撰写读感,提交你的投稿;
2. 或打开中读App,在首页WeWrite专题下找到本期征稿文,在文末撰写读感,提交你的投稿
【投稿福利】
1. 参与征稿者将获赠《爱乐》杂志一本(随机寄出)
2. 入选文章将发表在《爱乐》中读账号下,稿费从优
【截稿时间】
2018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