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木雕
传播木雕艺术和文化,传播非遗文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可爱多手工艺术  ·  把彩色的铜丝线相互缠绕几圈再组合,没想到拼出 ... ·  5 天前  
可爱多手工艺术  ·  那些闲置下来的零碎毛线,用这招快速绣在一块纯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木雕

什么是柴木家具?你造吗?

木雕  · 公众号  · 手工艺  · 2016-12-20 01:38

正文

请点击上面  免费订阅!

 如果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尺,柴木家具或许不及硬木家具,但倘若换个角度,柴木家具的标本意义却是硬木家具所不及的。尚未被多数人重视的这层意义,得到重视,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四种称呼的争议 

  柴木家具本身是一个有待商榷的称谓。这个叫法的普及,应该源于京城的木工行。据王世襄先生回忆,民国时期,京城修家具的木工用这个词特指紫檀、黄花梨等硬木家具以外的那些木质家具。这也正好解释了王世襄先生在他的著述《明式家具研究》中,将这部分用材概括称为“非硬性木材”的原因所在。 

  客观来说,柴木这个称谓本身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据现有资料考证,它最早出现在清末八旗贵族文康所撰的《儿女英雄传》中,原语境描写的是残疾艺人的卖艺场景,“跟着便听得弦子声儿噔楞噔楞的弹着,走进院子来。看了看,原来是一溜串瞎子,前面一个拿着一担柴木弦子,中间儿那个拿着个破八角鼓儿,后面的那个身上背着一个洋琴,手里打着一付扎板儿,噔咚扎咶的就奔了东配房一带来”。

 

  现在我们已经很难揣测作者当时写这段话时的心境,如果仅凭“瞎子”、“柴木弦子”、“破八角鼓儿”这几个有情感色彩的词眼就断定作者无理而傲慢,未免有些轻率,毕竟语言首先是为作品服务的。不过也的确不容否认“柴木”一词所带有的轻蔑情绪。

 

  话又说回来,“柴木家具”滥觞于京畿地区,不代表其他地区也采用这一叫法。在我国南方,对于这类家具的称呼,相比而言就客观了许多,他们称之为“白木家具”,来由很明显,刚刚刨开时,这些木材的色泽浅,称作“白木”符合人们的第一印象。


  除此之外,也有商家把这类家具统称作“软木家具”,这个词是英文“softwood”的直译,是一种西方文化的催生品。倘若从硬木家具对立面的角度理解,这倒也是一种行得通的叫法,只不过它有一个容易混淆的误区,就是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误以为它是类似酒瓶塞那样的用手一掐便能轻易破坏的极软木质。

 

  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下“漆木家具”这个比较小众的叫法。乍听之下,漆木家具和“大漆家具”仿佛是一回事,但这里使用者的目的却是用它替代“柴木家具”的叫法。如果这种替代成立,那么,“漆木家具”应该基于两层含义。一,古代一大部分柴木家具都是上漆的;二,古代大漆家具的胎骨罕见用硬木制,绝大部分使用的是非硬木木材,所以如果将“漆木”理解为“历史上适合上漆的木材”,倒是个不失公允的称谓。

 

  以上四种叫法,如今传播最广的应该是“柴木家具”,一方面是因为,它符合更多人对于这类家具的经验常识,另一方面,它本身有一定的历史积淀,而这种积淀,是其他三种所不及的。

 

柴木家具的演变 

  应该说,柴木家具贯穿了整个中国古典家具史。古典家具的最早雏形,已知的是商周时期的铜俎,到了春秋战国,木质家具已经有了发轫之态。此时铁工具开始大量出现,为雕刻创造了条件。还有,髹漆技术也应用到了家具上。

  柴木家具达到辉煌,是在宋元时期。宋代时,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已经是强弩之末,高型家具逐渐替代低矮家具成为生活空间的中心。髹漆家具的品种更为丰富,并细化出更多种类,如琴桌、棋桌等。尤其是进入南宋后,家具的品种和形式已经相当完备,垂足高坐的生活方式全面确立下来。


  到了明清两代,古典家具的鼎盛期来临。这段历史的信息我们也了解得更多。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黄花梨和紫檀家具的光芒掩盖了柴木家具,如果说在明清之前,家具材质是没有明显贵贱之分的,那么此时材质的等级分化就十分清晰了,柴木家具无疑属于更接地气的平民用具。

  在这条大的时间线索下,各地域的柴木家具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粗分的话有南柴、北柴,甚至西柴。倘若继续深化,那就更多更杂了。

 

  到今天,柴木家具究竟该如何看待其价值很有必要重新审视。提及柴木家具,就认为不值钱,毫无疑问是一种非常浅薄的认知。其实柴木家具和红木家具应该是两个互为参照的体系,红木家具从出现到成熟,是在柴木家具的经验基础上去实现的。而且相比红木家具,柴木家具的灵活和多变能够更生动、直接地表现那些原生态的文化景观,看到了这层“史诗气质”,就看到了柴木家具无价的一面。


版权说明

综合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