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网课大半年,孩子们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校园生活,爸爸妈妈们也都欢呼雀跃,就像过年一样兴奋。
不过开心了没几天,烦恼也马上跟着来了。正式开学以后,课外班、补习班都随之而来,家长和孩子立刻进入全天候24小时紧急备战状态,成绩排名、升学焦虑、择校困扰、孩子厌学,像几座沉重的大山,压得这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喘不过气。
我们的教育,好像越来越着急了,学校着急,老师着急,家长着急,有些不着急的家长看到别的家长着急,就不得不跟着着急,
就像剧场效应一样,前排的观众都站起来了,后排的观众哪里还坐得住?
孩子们开学后的生活,有这大半年来一直盼望憧憬的那么美好吗?
日本作家黑枊彻子曾经以自己的童年经历写过一本书,名叫《窗边的小豆豆》
,内容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就是记录她小时候很普通的上学的故事,
没想到竟然成了二战以后日本最畅销的书
,在中国也热卖了一千多万册,还入选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
故事非常朴素又简单,讲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女孩,因为太淘气,被原来的学校退学,她妈妈把她送到了“巴学园”这个神奇的地方。
这所学校的神奇之处在于,没有一个孩子讨厌上学,放学后孩子们也不愿意回家,第二天早晨还眼巴巴地盼着早一点到学校去。
这所学校到底哪来的魔力呢
?巴学园,听起来很美好,可是离我们太遥远了,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吗?
这两天我看到一本书,书名叫《学校是比家大一点的地方》,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推荐这本书,他说
这是中国的“小豆豆”在“巴学园”的故事。
这本书讲的也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学校的故事,这所学校叫一土学校,在创办之初,它只有三间教室,120平米大,却引来了200多个家庭争抢名额。在精英云集、名校林立的北京城里,这个不起眼的“土”学校,
一心想让孩子远离填鸭式的教育,点燃孩子最宝贵的内驱力,保护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成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做最有个性的自己。
一土学校的创始人,就是被大家戏称为“诺神”的李一诺,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2000年赴美留学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后加入麦肯锡,成为升职最快的合伙人。在麦肯锡主导招聘期间,她发现,如果找一个最准确的词来形容刚毕业的年轻人,那就是“迷茫”,看简历都是很精英的孩子,但是都不知道怎么做选择,不知道在表面的标签之下,
自己是谁,想做什么,为什么做。
原来,在我们这些年的教育里,孩子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对自我,对意义的探究”被忽视掉了,教育的体验全部集中在“冰山上面”,是那些能够测量的知识和对技能的掌握。而孩子学习以及长大后工作的动力其实来自
藏在冰山下面
的东西,核心就是自我认知。
有了这样的初心,一诺决定创办一所学校,希望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去关注他冰山下面的,表面不可见的东西,
让孩子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内心充盈的创造者。
就像《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的小林宗作校长说的:“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生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有个性的人。”
在一土,老师们扮演的就是小林校长这样的角色,
用无比的爱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孩子的天性并最大程度地保护它。
一土有个家长和学校沟通的社区平台——晨犀,老师们会在这里记录课堂教学心得,和家长分享孩子的成长,给家长提供教育建议。
在一土上学的孩子叫作小土豆,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是大土豆,一土学校的老师们,常常会在晨犀平台上给大土豆们写信,既不是给家长分配任务,也不是制造比赶帮超的焦虑气氛,而是围绕着一土学校的五个核心素养(
认知自我,追求美好,沟通协作,敢想敢做,学会学习
),和家长分享教育的细节,孩子的成长,展现在学校发生的真实有趣的教育。
亲爱的大土豆:我们班的女孩们在用各种方式展示“女孩可以是这样、这样、这样的”,可是我们却不自由主地会给女孩“设限”,会放大她们和男孩的差异。女孩们需要得到爸爸妈妈的支持啊,你们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成为金斯伯格那样的大法官吗?
在这一章收录的信里,
我们能看到一土老师是如何鼓励孩子探索我与自己、我与他人及我与世界的关系。
还会看到一土课堂中屡试不爽的情绪认知法宝——情绪象限表、心情魔法袋、情绪日记等,帮助孩子察觉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感知别人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和培养同理心。
还可以看到孩子如何通过“学生主导的家长会”(SLC),学会自我评估,并通过制订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时间管理等方式,实现自我驱动和自我管理。
▲
学生主导的家长会
亲爱的大土豆,我们既要保护孩子的内驱力,又要让孩子受到鼓励;既要让孩子能够看见自己的成长,又要帮助他们的内驱力自然生发,这周我们探索出了一个最佳平衡点——把想对孩子们说的话写在一张卡片上,然后悄悄地放在属于每个孩子的小口袋里,这些温暖的提醒和鼓励,会在无形中帮孩子变得更好。
学习真的是苦的吗?事实上,学习可以很美好,很快乐,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袋子改变的教育,还有体育课上的荒岛营救,语文课上的数学诗。
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的。
亲爱的大土豆们,有一件事想跟各位沟通。最近有家长跟我们反映孩子在学校跟同学之间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首先特别感谢家长信任我们,给我们反馈。其次,这类事情老师是有观察到的,与其说一直不出手,不如说我们等的就是这一刻。
社会情感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当属沟通协作的能力,但这个能力从来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孩子们在尊重、包容、平等、友善和协作的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的,甚至是和老师一起,在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碰撞和总结出来的。
“如何说,别人才会听。怎么听,别人才肯说。”拥有了高超的沟通能力,孩子的未来一定会一帆风顺。
亲爱的大土豆们:孩子们在这里,并不只是为了填满学习单上的空格,还要让他们看到自己所在的社区,甚至是社区外的整个世界正因为他们的努力而发生改变。尽管这个改变很微小,但我们做到了。
在这一章里,讲了八个项目制学习(PBL)的故事,看看孩子们是如何实现
做中学,学会在知识迁移中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并收获满满的自信。
学期末是学校的展示日。孩子们的歌声出来的时候,在场的成年人几乎都掉了眼泪。孩子的戏剧表演,台上是亮的,台下是黑的,家长们就这样坐在黑暗里,看着孩子们用最舒展和真实的状态去演绎他们的故事。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孩子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
在这一章,我们可以跟着老师们的生花妙笔,看看孩子们是如何体会语文之美,构建语文素养,感受无处不在的数学,并在好玩有趣的科学课中,学会独立思考,永葆好奇心、终身高效学习的内驱力,并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
●
雨天是什么颜色呢?
●
如果我是一本书,我会是什么样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