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天津日报
媒体新闻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老俞闲话  ·  老俞闲话丨至暗时刻让人生更完整 ·  昨天  
教育之江  ·  “浙”堂开学第一课,真有趣! ·  22 小时前  
云南省教育厅  ·  剪纸穿身上!玉溪这群学生真行! ·  2 天前  
最江阴  ·  江阴人,收费公示来了! ·  2 天前  
广州房姐  ·  广州有民办学校,开学前2天,宣布罢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天津日报

八成网友“不喜欢老师家访”?其实不喜欢的,是“形式主义表演”|津报早评

天津日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25-02-15 07: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探讨了有关中小学老师家访的话题,分析了家长和老师对家访存在的抵触情绪的原因,包括隐私担忧、家访形式化以及教师日常工作繁重等。同时,文章也提到教育部门对家访的重视,以及天津市对家访的具体要求。文章最后提出了对家访的反思,强调家访的核心在于深入交流,而不是形式主义的表演,并呼吁在新的语境下重新审视家访的形式和内容,探索更灵活多元的沟通方式来实现家校共育的最佳效果。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家长和老师对家访存在的抵触情绪

包括隐私担忧、家访形式化以及教师日常工作繁重等原因

关键观点2: 家访的历史和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行家访制度,如今随着电话、微信等沟通方式的普及,老师实地家访一度淡出视野。

关键观点3: 教育部门对家访的重视和要求

教育部门再次强调家访的重要性,并将家访列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天津市也发布了具体的家访行动方案和要求。

关键观点4: 对家访的反思和建议

文章呼吁回归教育的本质,强调家访的核心在于深入交流,而不是形式主义的表演。并呼吁在新的语境下重新审视家访的形式和内容,探索更灵活多元的沟通方式来实现家校共育的最佳效果。


正文

图片
文| 木棉

临近开学,有关中小学老师家访的话题,火了。

事情源于几天前,有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了一则关于家访的投票,在参与投票的6000名网友中,近八成投给了“不喜欢老师家访”。不少网友发文称“成天上班,没有时间也不想花心思应付家访”,也有人自称教师表示“普通老师也不想主动家访,都是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

家访,这是一个听上去颇有“年代感”的词。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推行家访制度。当时,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不过此后,随着电话、微信等沟通方式的普及,老师实地家访,一度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近年来,在“家校共育”理念的推动下,教育部门再次强调家访的重要性,并将家访列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发布《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要认真落实家访制度,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家访,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鼓励科任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家访。

去年,本市发布的“天津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校领导班子每学期初带头开展入户家访1次,全年不少于5次,年级组长、学科主任等中层领导示范性开展入户家访,全年不少于10次,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入户家访,任课教师要结合包联工作要求,完成每学年不低于10次的家访任务。

但从报道来看,为什么这么多家长乃至老师,对如今的家访形式存在抵触?

一方面,随着公众对个人隐私的看重,人们往往不愿轻易将家庭状况展示给外人。更有家长担心,一旦老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济水平,可能会产生偏见,从而影响对孩子的公正评价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另一方面,很对家长对如今老师家访的形式和效果,也持怀疑态度。有人说,过去的家访,老师会根据孩子在校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确实需要与家长沟通的孩子,到家里坐一坐、和家长聊一聊。聊完了,起身走人,不需要所谓的“留痕”。但现在,老师是为完成任务而“家访”——到了学生家里,往往会按照事先拟定好的“提纲”匆匆提几个问题让家长回答,然后签字、合影,“万事留痕”。

其实,这种“变味儿”的家访也并非老师内心所愿。笔者有一位朋友是有着十几年教龄的中学老师。谈起家访,他无奈地表示,老师的日常工作本就繁重,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以及各种被动的迎检、配合其他部门工作,已经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家访不但需要占用下班后或周末的休息时间,而且还要耗费大量的通勤时间成本,这对本已疲惫不堪的老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这场关于家访的争论中,我们不妨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沟通的目的,究竟是为了遵循某种传统形式,还是为了真正解决问题,提升教育质量?

在教育领域,家校沟通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状况,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从这一点来说,登门家访的确是一种有效途径。但这是否是唯一途径,或者说是最佳途径呢?有没有便捷高效,且让彼此都更“舒服”的方法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