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滩TheBund
《外滩画报》官方微信,由外滩画报全媒体编辑部倾力打造,每日为读者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文化、生活、时尚报道。
51好读  ›  专栏  ›  外滩TheBund

梵高失窃 14 年的油画回家,这份给他的生日礼物刚刚好

外滩TheBund  · 公众号  · 时尚  · 2017-03-30 12:18

正文

失踪14年的画作回家了

从纽南恩的教堂走到奥维尔教堂

完成了他生命和绘画的旅程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Andy


最近坏新闻有点多,但还是有个好消息,那就是终于能看到梵高失窃的油画了。14年前在梵高博物馆失窃的两幅梵高画作,去年9月份已被警方被追回。经过精心修缮,3月21日这两幅画作重新向世人展出。作为画作“娘家人”的梵高博物馆,特地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迎接这两幅漂泊在外多年的游子“回家”。


而今天,正是梵高的生日。(梵高生卒1853.3.30-1890.7.29)


梵高博物馆举行“回归”仪式


这两幅画作分别为梵高1882年创作的《斯海弗宁恩的海景》(View of the Sea at Scheveningen)和1884年创作的《离开尼厄嫩教堂》(Congregation Leaving the Reformed Church in Nuenen),于2002年12月在梵高博物馆内被盗走。


近期,荷兰电视台还播出一期关于这两幅画作的纪录片——《荷兰大盗》,讲述了奥克塔夫·达勒姆盗窃两幅梵高油画《斯海弗宁恩的海景》和《离开尼厄嫩教堂》的作案与销赃过程。


 《十五朵向日葵》 Sunflowers 梵高 1889 荷兰梵高博物馆藏


时间回到2002年12月7日夜晚,达勒姆与同伙从梵高博物馆的屋顶砸破窗户后进入,本来打算偷走知名度更高的《向日葵》(Sunflowers),但是发现那副画的安保十分严密。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尺寸最小且距离窗户最近的两幅油画,将它们装入袋子后用绳索从窗户运出,后来转手卖给了一名热爱艺术的意大利黑手党成员斐尔·英裴利尔。

画作修缮工作 © Courtesy of the Van Gogh Museum


从犯罪者角度讲述的艺术盗窃事件,这的确是一个很特别的视角。不过这部片子的初因是因为达勒姆无力支付高额罚款,所以找到纪录片导演文森特。希望通过讲述作案经过,帮助警方找到两幅被盗油画,从而使博物馆免除自己的罚款。

画作修缮工作 ©Jan-Kees Steenman


好在片子拍完了,画作也找回来了。在2016年9月,意大利警方在意大利斯塔比亚海堡市的一间住宅内发现了失窃的这两幅画,后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进行公开展出,旨在感谢不勒斯警方在追查这两幅名家梵高小型珍贵油画杰作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梵高博物馆馆长与追回的画作合影


重点还是这两幅本来不太出名的画作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经盗回归而被世人知晓,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那个你可能不太熟悉的灰暗色调的梵高怎样创作他们的吧!

 


「  梵高一生的两幅海景  」


 《斯海弗宁恩的海景》View of the Sea at Scheveningen 梵高 1882 荷兰梵高博物馆

 

梵高最早的油画是作于1882年,这些早期的画作说明他在年青时惯用的绘画技法,比如明暗对比的应用、厚涂颜料和颜色缺乏光泽方面,这些都是受到了荷兰画派影响。


其实在梵高短暂的一生中只有两幅海景作品,《斯赫弗宁恩的海景》便是其中之一,也是他于1881至1883年在海牙时的唯一海景作品,是他早期风格的重要代表作。

虽然在梵高身后留下的大量作品中,这幅画的知名度不高,但从艺术角度和背后意义上来说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失窃的这副海景图,不单是梵高罕有的在家乡创作的作品,也是他最具个人特色笔触的一幅创作。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Andy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梵高就这样坐在海牙附近的斯海弗宁恩海滩上,一边作画,一边抵抗海风肆虐。用粗线条和明亮的金黄色表现暴风雨来临前咆哮、激荡的大海,直接把颜料挤到画布上来表现海浪的动感和力度。


许多吹袭而来的沙子和着潮气打在画上,颜料里混进了不少被疾风刮起的沙土,所以画的表面依然可以看到遗留下来的一些小沙粒。不管是有意保留还是无意之举,都让这幅画更加的真实,是否也代表了此时画者的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的心境。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哪怕是这冷漠无情的风雨。


 《莱斯附近的海景》Seascape near Les Saintes-Maries-de-la-Mer 梵高 1888 梵高博物馆


《莱斯附近的海景》是前面提到的另一幅海景,创作于1888年夏。油画中广袤的大海与孤寂的小船,使得画面产生一种空间的分离感,仿佛海浪与船只存在于两个不同的维度,却相交于一个平面内。辽阔、宁静、孤独三种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存在于这幅油画中。而整幅画作灰冷色调,也是梵高奋不顾身对于艺术的毕生追求。

 


「  在纽恩南的时代  」 

 《离开尼厄嫩教堂》Congregation Leaving the Reformed Church in Nuenen 梵高 1884 荷兰梵高博物馆


《离开尼厄嫩教堂》和《斯海弗宁恩的海景》一样也是梵高绘制的首批油画作品,是梵高纽恩南时期的作品。在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恩南,在这里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

 《吃土豆的人》 the potato eaters 梵高 1885 荷兰梵高博物馆


之后创作了许多画面深沉,有极强乡土气息的作品,比如说这幅失而复得的《离开尼厄嫩教堂》。这幅画其实是为他母亲而作,那一年,她折断股骨,终日躺在床上,于是梵高画了这幅画送给母亲做礼物,希望她早日康复。不过画上的尼厄嫩教堂也与他父亲相关,因为他的父亲正是荷兰归正教会的牧师,因此,这幅画对他而言有了不同寻常的感情寄托。


在1884年刚创作这幅画的时候,画上最初是没有人物的,除了一个农妇,画面上那一群人是后来才画上去的,而且其中一名农妇身穿丧服。为何梵高作出此改动?因为梵高的父亲在1885年开春时因中风去世,所以他重新修饰,添加了穿着丧服做礼拜的场面以示纪念。

 《静物•圣经》 梵高 1885


父亲过世的事情,梵高不愿和别人多谈,只是自己默默承受着这份沉重,并且画下了父亲经常带在身边的圣经。那敞开的书本总是让他想起父亲在光影中诵读的样子。在梵高自传中他这样写道:“尽管我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他毕竟是我爱的父亲。”

 



「  最后的教堂作品  」


 《圣保罗精神病院的教堂》view of the church of saint-paul-de-mausole 梵高 1889


在1889年5月,梵高进入精神病院,并在清醒时继续作画。期间创作了那副著名的冰蓝色调《自画像》,这也是梵高在最后痛苦挣扎的岁月里完成的作品。在梵高37年的人生中,大部分日子孑然独处,周围既无朋友也无伙伴。


对梵高来说,几乎没有人可以让他倾诉心声,没有人可以让他与之讲述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没有人可以分享他的抱负和梦想,只能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把他们通过画笔描绘出来。却又得不到世人的欣赏,对于画者来说,这无疑是很残忍的打击。


 《自画像》self-portrait 梵高 1889 法国奥赛博物馆


用盘旋的冰蓝色连续曲线描绘出呼喊的背景,专注坚定的神情与流动变化的背景形成对比。而梵高他自己的眼神,仿佛能把一个人穿透一般。他的脸庞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梵高自画像中的气质性光彩,为的是暗示自己要恢复信心,重新回到画家群体的环境中去。


在给弟弟提奥的心中他写道:“一个人毕竟不应该仅仅作画,他还必须跟人见面,必须不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并且通过与别人的接触给自己补充思想内容。”

 《奥维尔的教堂》 the church in auvers 梵高 1890 法国奥赛博物馆藏


在奥赛博物馆参观的时候,除了上面那副《自画像》之外,还有一幅藏青色调的教堂作品,也是梵高最后的一幅教堂。奥维尔的教堂是梵高在北方的童年和青年时的回忆,所以看起来有些童话世界的既视感。


幽蓝色的夜空用粗短的线条来刻画,呈现出旋涡状。教堂呈现着紫罗兰色调,彩色的玻璃窗上闪着亮光,紫色和橙色相间的屋顶映衬着纯蓝的天空。画面的前面有着一些暖绿色植物和花卉,粉红色的阳光照射“V”形的道路,冷暖的强烈对比和部分点彩的技法,让画面产生自然的流动和视觉的冲击。

 《多比尼花园》 梵高 1890 


在最后的奥维尔时期,梵高的画以深青色、藏青色为主。这是他对于社会的不理解所作的抗争,对于真善美所作的追求,还有生存中的苦恼与欢乐,似乎都孕育在这天空的蔚蓝里面了。

  「  告别的乌鸦  」

 《乌鸦群飞的麦田》 wheatfieldwith crows 梵高 1890 荷兰梵高博物馆


看着“V”形的道路不禁想到了“梵高自杀预告作品”——《乌鸦群飞的麦田》。在这里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不过此时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乌云密布的黑蓝色天空,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


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消失于天际,又仿佛从天际间飞过来,加上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画面显得极度骚动与亢奋。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口开了一枪。

 《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的麦田》 梵高 1890


梵高由纽南恩的教堂开始,经过不同的时期,最后走到奥维尔教堂,完成了他生命和绘画的旅程。从深沉的灰暗色系到色调明亮的后印象派,印象主义让他的调色板明亮了起来,但是梵高未曾改变的是自己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不管是创作还是对别人。

少年的梵高


在纷繁复杂的俗世上,他是个单纯的孩子,而在自己的色彩空间中,他又是充满使命感的艺术大师,“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是的,他做到了。



of course not !!!

都看到这里了不如

本梵高的再了解看

遇见艺术,就去外滩十六铺



点击【阅读原文】

去【外滩十六铺】买书 so easy




文 _ Zachary 

编辑 _ 梨科夫斯基  |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新媒体旗下分类媒体「靠谱」

转载需授权并注明出处,微信号:kaopumusicreview


- THE END -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外滩TheBund(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