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
读史
"
免费关注。
博闻通识,知古鉴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图片来源:微博网友@青红造了个白,系作者根据2011年电视剧《水浒传》为原型PS而成。
看过这组PS神照后,你可想知道“水浒”两字的真正含义?它在国外都有哪些译名?老外们又是怎么评价它的?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17世纪时就已经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其中最早、而译本最多的,则首推日本,有二十几种翻译文本。如果你同一些日本国民有比较多的接触的话,就知道很多日本人对《水浒》中的108条好汉的故事如数家珍,熟悉的程度就像熟悉他们民族的英雄人物一样。据考证,早在1776年期间,就有一位日本山村教师花了9年的时间,用钢笔抄写完了《水浒传》全书,毅力不是一般的坚强啊。
由于朝鲜文、日文和汉语具有亲缘关系,所以书的名字没有变,仍是沿袭中国的书名。后来,《水浒传》又有了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版本,书名开始变得千奇百怪。
在西欧国家,最早翻译《水浒传》的是法国汉学家巴赞。他用的题目为《水浒传摘译》,当时发表在巴黎1850年第57期《亚洲杂志》上,引起法国人的广泛注意。一年之后,在整个欧洲引起轰动。
1883年,大兴文艺复新运动的意大利,在米兰出版了《佛牙记》。这本书的译者是意大利著名翻译家安德拉斯。在这本书中,安德拉斯截取了《水浒》中关于鲁智深的故事来编译成书,并标明《佛牙记》是“水浒的故事”。
1904年,德国出版了一本名叫《鲁达上山始末记》的书,译者是客尔因,内容和《佛牙记》差不多,大概是从意大利的译本转译过去的。从整本书来看,当时他们可能对《水浒》感兴趣的只是鲁智深的故事,因此,欧洲国家翻译最早的版本只是鲁智深的故事。没有想到,这个“花和尚”竟是我国最先“走”向欧洲文坛的小说人物之一。
到了1927年,德国柏林出版了西方最早的70回全书译本,名叫《强盗与士兵》,译者是爱因斯坦(PS:不是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啦)。在这个译本里,主人公被换上了武松。但是这个武松,却是个大杂烩。因为译者完全不懂中文。为了好翻译好《水浒传》,他花巨款请了一位中国留学生给他讲故事,接连讲了三个月。我们知道,水浒传的前面都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故事,又是上百段的零碎故事,爱因斯坦便以为原书没有统一的结构,于是就大胆地进行了“创作”。他把别人的一些言行,都放在武松身上。结果书中的武松,便变成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人物。例如,他把李逵的言行放在武松身上,于是戴宗施法捉弄的不是李逵而是武松!如果你有幸读到这本书的话,肯定会笑掉大牙。
德文译名则有点牵强,曰《强盗与士兵》,
另有一些德文节译本,关于杨雄和潘巧云的故事,译名是《圣洁的寺院》;关于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译名是《卖饼武大郎的不忠实妇人的故事》;关于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译名是《强盗们设计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