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就是要做一头站在风口上的猪,风口站对了,猪也可以飞起来。——雷军
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这个“飞猪理论”在两年前的互联网创业圈很火,他想用这个比喻说明创业成功的本质是找到风口,顺势而为。
不知是不是这句话被风吹到了史蒂文·霍夫曼(Steven Hoffman)的耳朵里,但是他显然要比雷军更有雄心壮志。因为这个硅谷创业人上个月出了本书,名叫《让大象飞》(
Making Elephants Fly
)。
其实,when pigs fly是一句英文谚语,用来表示某事永远不可能发生,通常被用来表达幽默,或是嘲讽过度自信。
看看Urban Dictionary的例句:
Student A: Think I could get into Harvard?
学生甲:你觉得我能考上哈佛吗?
Student B: When pigs fly!
学生乙:那要等到猪都能飞起来的时候吧!
(Tip:urbandictionary.com 的词条和解释均由网友编撰,释义顺序按点赞数排列。高手在民间,常有脑洞大开的例句。它是查找英文俗语在实际生活中用法的好去处。)
我问霍夫曼为什么起这个书名,他说创业维艰,从一个好点子到一个好产品、再到最终创业成功的过程,就像要让一头大象飞起来这么难。
不过,在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之后,国人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中国在创新路上也正逐渐从追随者变成一个领导者。
霍夫曼了解到这些,便开始关注中国。去年一口气走访了国内十几个城市的创业公司,在他的书中添加了一些中国的创业案例。
霍夫曼生于1965年,曾创办了三家业务不同但均获得风险投资的企业。
他在90年代开发的一款叫Gazillionaire的模拟商业游戏,还曾被用作商学院的研究案例。
(Tip:millionaire是百万富翁,billionaire是亿万富翁,gazillion本身是超级大数字的意思,以它为词根造的gazillionaire一词,现在幽默地译过来大概就是“超级土壕”吧。)
霍夫曼说自己也曾在创业的战壕里挣扎过,目睹过美国互联网泡沫的膨胀和崩溃,经历过这些年技术浪潮的更迭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
最后,他沉淀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创办了一家叫做Founders Space的创业公司孵化器(startup incubator),去年还在上海开了第一家海外分部,为中国的初创企业(startup)提供咨询与培训,帮他们对接美国硅谷(Silicon Valley)的资源与天使投资人(angel investor)。
出版《让大象飞》的中信出版社曾在2015年出版过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的《从0到1》(
Zero to One
),被不少人誉为创业必读指南。
而霍夫曼也借《从0到1》这本书来推销自己的作品:
Zero to One
gives you the big picture… I give you the little picture. I try to go into detail on what are the exact processes and things startup founders need to do to make breakthroughs happen, to get their elephants off the ground.
《从0到1》给你一个大的图景,我带给你的是个小图解,细致地告诉创业者要实现突破所需要的具体步骤和做法,让大象飞起来。
霍夫曼所言不虚,这本书中细节很多。从寻找方向、组织团队,到打造产品、锁定市场,以及初创成功后的持续创新、大公司的内部创新,作者都通过大量案例来解释,光是提到的创业公司就有几十家。
其中还有一些中国案例,有腾讯、阿里、小米这样的成功企业,也有他辅导过的尚不出名的初创企业。
不过每个读者的关注点不同,具体细节还是留给大家自己去发掘吧。
这里我仅介绍霍夫曼给中国创业者提出的两个宏观上的建议,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普通的职业人和学生党们:
Break away from the pack mentality
跳出“一窝蜂”思维
回顾一下一年前火爆的叫车软件,半年前雨后春笋般的直播平台,还有现在多如牛毛的共享单车。你或许也会认同霍夫曼对中国社会的观察。
他说中国创业者们有喜欢“赚快钱”的倾向,但是真正的创新要跳出这种群体思维。
“One thing Chinese entrepreneurs need to learn is that when you go after the ‘quick money’, you are going in the pack, like copying others. To really innovate, you have to break away from the pack mentality.”
对于擅长“齐步走”的中国人来说,要敢于选择那一条行人稀少的小路。
“China as a society is very good at moving in unison. But people have to force them to say: ‘No, I am not gonna go where everybody is going, I am gonna go where nobody is going or very few people are going.’”
虽然它令人却步,让我们跳出舒适区,在黑暗中摸索。但是中国的创业者必须训练自己去做这样的选择,尽管它的前景不明朗。
“That’s hard to do, because there is a comfort in moving with the herd. When you move off on your own, you are in the uncharted territory, like groping around in the dark. You have to fumble around in the dark until you discover something. That’s something Chinese entrepreneurs are not used to, but they have to train themselves to do it.”
在黑暗中行走,尝试所有的方法,检验它们是否有效,直到找到突破口。这样你才能遥遥领先,成为领跑者。
“To go around in the dark, try all sorts of different things, and gauge whether they are working or not, until you make that breakthrough, which is huge and then you will be away out ahead and everybody will have to rush after you.”
Experience more and read more
多体验生活,多阅读书籍
霍夫曼认为当一个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文化中时,便会对很多事情视而不见。所以每到一个新的国家,他都会尽力融入当地文化。
无论是在墨西哥、韩国、意大利或者日本,他都要花时间来探究当地人感受世界的独特视角。他还发现无论在哪个国家,真正的创新者都是那些不断去学习、尝试和创造的人。
但是他也发现很多创业者是极端工作狂(workaholic),工作之外还是工作,而这一现象在亚洲特别严重。
有一次,他在北京和一个创业人会面结束后已经9点了,但是那个创业者却告诉他:“我还要回办公室,我所有的伙伴都在等我。我们会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
还有一次,他问另一个创业者是否有时间一起去参观一家博物馆,得到的回答是:“博物馆?没时间。周末我还要工作呢。”
对于也很喜欢娱乐的霍夫曼来说,这是极为糟糕的。他认为只有抽空放松头脑,体验生活,才能看清这个世界和社会中实际在发生些什么。
他建议人们走出舒适区,多去尝试未知事物、多去挑战个人极限。
✔
去跳一下伞——哪怕你觉得非常害怕;
✔
去看场话剧——哪怕你以为自己不懂欣赏;
✔
去跑一次马拉松、写一首诗;
✔
去一家禅修院、在旷野中徒步两周;
✔
寻找和自己观点对立的人;
✔
去与本地的艺术家闲聊、去参观美术馆展览;
✔
或者,阅读一本以前绝不会拿起来的书。
霍夫曼就在工作之余花大量时间阅读。对一本书的主题知道得越少,反而更刺激他的阅读欲。他认为新的思想和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我们向自己脑中输入的不同信息越多,所能建构的原创知识链也越多。
我问霍夫曼当前在读什么书,他立马打开手机,找出他在中国利用零碎时间在听的有声书。
我赶紧抄下与大家来分享。
美籍华人张彤禾(Leslie T. Chang
)
是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2008年出版的《打工女孩》可以说是她在中国工作十年的总结,描写中国农民工从乡村到城市的生活。
她的丈夫,《纽约客》杂志前驻京记者何伟(Peter Hessler)同样以他描写当代中国的非虚构作品而为国人熟知。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1911-1945
四星上将约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在二战中是在中国的美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外籍高参,但他与蒋不和,曾在日记里给蒋介石取外号“花生米”(
Peanut
)。
作者芭芭拉·塔奇曼(
Babara Tuchman
)是美国历史学家。这本1971年出版的《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暂译)曾获普利策奖。
约翰·凯伊(John Keay)是英国记者、历史学家,出版了25本书。他的《中国:一部历史》出版于2008年,从公元前1000多年的华夏起,写到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止。
对外国人来说,这是一本比较全面的中国历史读本;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本参考书,让我们看看英国人是怎么讲述这段历史的。
不同于其他外版书先出外文版,这本书是中文版首发,英文版要到秋天才会和美国读者见面。原因是中信出版社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当霍夫曼还在和美国出版社Hatchet的编辑沟通时,中信就已经开始了翻译和出版流程,只花了三四个月便完成了从英文到中文的翻译,今年3月份最终付印。
霍夫曼对这样的中国速度表示惊叹。他这么对我说:
“It’s unusual… In China, everything seems to move so fast!”
太不寻常了……在中国,一切都进行得那么快!
希望中国的“小飞象们”也快快跑起来,然后——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