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理想国读书
一切建设,从阅读开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理想国读书

施一公的呐喊:中国当前潜伏的最大危机

理想国读书  · 公众号  ·  · 2025-03-05 18:3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

——施一公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施一公的呐喊:

中国潜伏

推荐一个优质史学号给大家!





如今我们的 GDP 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 20名开外。


有的人或许会怀疑,认为我说的不对,会说我们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了,怎么可能创新不够,我们都高铁遍布祖国大地了,怎么可能科技实力排在 20名开外。


我想说的是,你看到的指标和现象,这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 我们占的是什么优势,我们占的是经济体量的优势。


在海外的时候,只要有人说我的祖国的坏话,我会拼命去争论,因为我觉得我很爱国。


四月份,我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年会上领奖。 晚宴时,与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谈到中国的科技发展,他很不屑一顾,我觉得很委屈、很愤懑,但是我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不管怎么说,我们国家登月已经实现了,你们在哪儿? 但他回敬了一句,让我说不出话。


他说: 施教授,如果我们有你们中国的经济体量,我们能把五百个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来。


在国内,我觉得自己是个批判者,因为很难容忍我们自己不居安思危。 我们对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现状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怎么发展,怎么办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共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争论来争论去的层面。


首先我想讲,大学是核心。 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 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


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


清华 7 0%至 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 去了经济管理学院。 连我最好的学生,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


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管理学在清华、在北大、在整个中国都很热,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件事情。 专科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丝钉,但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的地方,不能混淆。


学不以致用。 你们没听错,我们以前太强调学以致用。 我上大学的 时候都觉得,学某一门课没什么用,可以不用去上。 其实在大学学习,尤其是本科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为了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不上,因为你无法预测将来,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技术革新,你都是无法预测的,这个无法预测永远先发生,你预测出来就不叫创新。


大学里的导向出了大问题,那么怎么办? 其实很简单,大学多样化,不要一刀切,不要每个学校都就业引导,每个学校都用就业这个指标考核,这对大学有严重干扰。


我对基础研究也有一个看法。 我们国家非常强调成果转化,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加强转化」。 但我想问一句,转化从哪儿来?


我们的大学是因为有很多高新技术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呢,还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高新技术? 我认为是后者。 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而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


当一个大学教授有了一个成果,无论是多么基础的发明,只要有应用前景和产业转化的可能,就会有跨国公司蜂拥而来,我就是个例子。


十四五年前,有个简单的连我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发现,就被一家公司盯上了,主动来找我。 这些公司就像那些禁毒的狗一样不停在闻,在看,在听,他们非常敏感,不可能漏掉一个有意义的发现。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 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 大家没听错,今年在人大会议我听到这个话后,觉得心情很沉重。


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 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 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


我们应该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可以以咨询的方式,和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但让他们自己出来做企业就本末倒置了。


我可以举个例子,Joseph Leonard Goldstein 因为发现了调控血液和细胞内胆固醇代谢的 LDL 受体,获得 1985年的诺贝尔奖。 他是美国很多大企业的幕后控制者,包括辉瑞,现在非常富有,应该说是最强调转化的一个人。


他两年之前在《科学》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抨击特别强调转化。 他说转化是来自于基础研究,当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的时候,如何能转化。


他说,当他意识到基础研究有多么重要的时候,他就只是去做基础研究,转化是水到渠成的。 当研究成果有了,自然转化是非常快的,不需要拔苗助长。


他列举了他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正是九位学医的学生做基础研究,从而改变了美国医疗制药史的过程。


我们一定要看看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史,也要去看科学发展史,看看各个国家强大的地方是如何起来的,而不是想当然地拔苗助长。


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与我们的文化氛围有关。当一个人想创新的时候,同样有这个问题。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少数,就是有争议。


三年前,我获得以色列一个奖项后,应邀去以色列大使馆参加庆祝酒会。 期间大使先生跟我大谈以色列人如何重视教育,我也跟他谈中国人也是如何重视教育。 他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们的教育方式跟我们不一样。


他给我举了前以色列总理 Shimon Peres 的例子,说他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他母亲只问两个问题: 第一个,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老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 第二个,今天你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


我听了以后叹了口气,说我不得不承认,我的两个孩子每天回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问: 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


但我想说我并不是悲观,其实我很乐观,我每天都在鼓励自己,我们的国家很有前途,尤其是过去两年,我真切地看到希望。 现在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和变革,这个大潮真正的开始了。


在这样的大潮中,我们每一个人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实事求是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贡献。 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大有前途。


我们缺什么?


我出生在河南郑州,但成长在河南省驻马店。 为什么我要特别提驻马店呢? 因为这个地方特别具有代表性。


驻马店相对于河南,就像河南相当于中国,就像中国相对于世界。 从地理,从经济,从科技,从文化,都是这样。 我恰好是在开始有记忆、对社会有感触的时候成长在驻马店。


我在驻马店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当时的小学常识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 施一公啊,你长大了一定得给咱驻马店人争光。


大家可能想不到,这句很简单的话,我刻骨铭心记忆至今。 从那以后,每次得到任何荣誉,我都会在心里觉得是在为驻马店人争光。


今天,我同样想说: 老师您好! 我还在为咱驻马店争光。 我中学去了郑州,大学到了清华大学。 我常常很想家、也很想驻马店的父老乡亲,止不住地想: 我的父老乡亲在过什么样的生活? 过什么样的日子?


1987年的一件事对我冲击非常大,把我的生活和世界观几乎全部打乱了。 在此之前,虽然我受到了传统教育,虽然我的父亲告诉我要做一个科学家、工程师,其实我心里并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


1987年 9月 21日,我的父亲被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在自行车道上撞倒。 当司机把我父亲送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时候,他还在昏迷中,心跳每分钟 62次,血压 130/80 。 但他在医院的急救室里躺了整整四个半小时,没有得到任何施救。 因为医院说,需要先交钱,再救人。


待肇事司机筹了 500块钱回来的时候,我父亲已经没有血压,也没有心跳了,没有得到任何救治地死在了医院的急救室。 这件事对我影响极大,直到现在,夜深人静时我还是抑制不住对父亲的思念。


这件事让我对社会的看法,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曾经怨恨过,曾经想报复这家医院和见死不救的那位急救室当值医生: 为什么不救我父亲?


但是后来想通了,我真的想通了: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人,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经历着像我父亲一样的悲剧。 如果我真有抱负和担当,那就应该去改变社会,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2 0 12年的清明节,我回驻马店参加小学同学聚会,很感慨。 同班同学中两个已经不在了,一个患心血管疾病,另一个是癌症。 当时还有一位同学在接受癌症晚期的化疗,现在也不在了。


我常常在想:同样是人,我真幸运,不愁吃、不愁穿,受过高等教育。出过国、留过学,拥有一份钟爱的工作,可是中国有很多人没有我这么幸运。


我的父老乡亲和他们的孩子也没有我这么幸运。 尽管他们不像我这么幸运,他们却一直很为我自豪,他们为我鼓劲。


我有些地方和很多执着的科学家们不一样。 哪点不一样? 他们因为兴趣驱使在做科学研究。 我有兴趣,但最初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做研究,我的兴趣是很晚才培养起来的,驱使我更多的反而是责任和义务。


我成长于驻马店,是地地道道的驻马店人,那里的邻里乡亲也从没有把我当外人,这种亲情常常让我感动。 我想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回报我的父老乡亲,哪怕是取得成绩让他们为我骄傲。 这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我真的很感恩,想回报。


然而不知不觉间,我的观念似乎很落伍了。 我想不明白当今的社会,为什么会变得这样物欲横流,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一致向钱看。


人不是商品,人活一口气。 当大学毕业生以收入为唯一衡量,把自己作价,选择出价稍微多一点的公司就业的时候,我真的是非常不理解,身边的世界变得陌生。


我有时候想,是不是世界变化太快,我老了真的跟不上了。 我怎么就不理解,连我身边的人,连我一些同事、同学和朋友,我都理解不了。 我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我们的关注点太不可思议的狭窄了。


中国真的有很多很多人不像我们一样幸运,他们很需要我们的帮助。 需要每一个幸运的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今天在座的人一起努力。


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形式化的社会实践,但很支持他们选择中国欠发达的地区去看看、去体验,比如去支教等等...


我举一个支教的例子。 2008年我全职在清华工作,我的一个本科生从陕西农村的一所希望小学支教回来。


在我的办公室,他痛哭流涕。 他说: 施老师,您知道吗,尽管是希望小学,那里的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很瘦,一天只有两顿饭,早上十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


为啥? 没钱!


他们没有肉吃,只能吃饱两顿饭。 他们早上不能起得太早,晚上又要尽量早点睡。 因为要节省能量,要把能量用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的上课时间。


但他们都很满足、很开心…


我不晓得,我们做基础研究的,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改变什么。 我受中国传统教育很深,作为一个敢担当的读书人,不仅应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也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只可惜自己的时间精力实在太有限,总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做点事情,总想有机会回家乡给父老乡亲做点什么。 我挺惭愧的,其实我既没有照顾好我的母亲,也没有照顾好妻子和孩子。


我们缺什么?我们缺这份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缺这份回报父老乡亲的行动。

在清华大学,我每次给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做入学教育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们:


千万不要忘了,你来到清华,你不止代表自己和个人,你也同时代表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地区,一群人,一个民族。 千万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担了这份责任。


我真的希望,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学生,还是我的同道,我们每个人真的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为那些不像我们一样幸运的人和乡亲们,尽一点义务。


这是我除了对科学本身兴趣之外的所有动力,也是我今后往前走最重要的一点支撑。

防失联请务必关注


BOOK TIME

《自我突围:向理想而行》

施一公
中信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2023年4月 出版
从河南小郭庄的淘气少年到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再到致力于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施一公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从未停下脚步。
2008 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施一公放弃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全职回母校清华大学发展生命学科,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2018 年,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全力创办西湖大学。
他在56 年的人生历程中,总是做出让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抉择。是什么促使他一次次突破自我?如何发挥理想的力量,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又是什么?
相信读者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是一本关于成长、求学、教育、家庭、友谊、理想之书,既写给自己,也写给教育科研工作者,更是写给青年学子,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步履不停,共同前行。
多位顶级科学家联袂推荐
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胆有识、志怀高远、行必有果的一公跃然纸上。做人当如施一公!

——韩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这本书可以说是西湖大学创校校长的自传,我们能从书中读到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杨振宁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自我突围》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真实的施一公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自我突围,一个当代中国科学家的人生观。

——钱颖一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

相识一公十数年,亦兄亦友,愈久愈知,尤佩其坚韧。一公在我心中是一位奋进不息的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体现在他的科研取向,也贯穿于他看待人生的视角。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不仅可以从多个层面了解其人,更可以感知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执着追求。

——潘建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张五常教授说, 邓小平能做到的,是其他人做不到的。 中国200多年来,没有出现过思路这么清晰的一个领导人。

今天要向大家重点推介的,就是傅高义先生遗作《邓小平时代》。 这是傅高义先生“十年磨一剑”的巨作, 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 在写作上既不苛求历史人物,也不为尊者讳。

这本书 不只是给邓小平一个人,而是给一个时代立传。 资料非常出格,但写得很客观,基本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真相。 这是一部比历史课本生动百倍的当代史,向我们展示出了教科书里所未提及的那些惊心动魄、 跌宕起伏 的历史细节。

张维迎: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一看《邓小平时代》。

沈志华: 傅高义能写出来《邓小平时代》,中国人写不出像他那样的。

秦晖: 通过傅高义先生高超的叙事能力,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邓小平以及当代中国的非常精彩的故事。 能把故事讲到这个程度,的确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

《邓小平时代》的译者是著名学者冯克利先生,其译笔精准且朴实无华。 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3,除了傅高义先生详实的写作,冯克利先生流畅又中国化的翻译功不可没。

这本书,不少朋友已经读过,但由于各种原因未曾读过的朋友,想必也大有人在,所以值得再次推介。


本书口碑极佳, 多次断货下架, 今天再次上架。 我早在2013年本书中文版首发时,就买过一本,当时的售价是88元。刚在先知书店查询了,10年过去,售价仍然是88元。

谁也不能预测《邓小平时代》在将来什么时候有可能下架,至少可以说再版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很小。毕竟邓小平时代……已是另一个时代。强烈 建议还没有这本书的朋友,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立即一键收藏:
南京大学高华教授:《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是目前有关长征记叙的最有价值、最真实、最权威的资料

长征原始记录,共收录了109篇文章,比06版和42版都更完整,再现了历史原貌。书中很多内容是斯诺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的资料来源,最全版本,和港版无异,无删改。

编者刘统说:读过 《史记》 的人都喜欢司马迁笔下的人物,《项羽本纪》中“破釜沉舟”“鸿门宴”“霸王别姬”等生动情节,成为千古传颂的故事。《红军长征记》的作者以朴实的文笔,如实反映了红军战斗、行军、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作家要编写长征题材的文学或影视作品,这些回忆录无疑是最有价值、最真实的素材。

本书是毛主席1936年组织编写的长征回忆录汇编,作者全部为参加长征的红军将士,真实性是本书最宝贵的特征。其底本是《西行漫记》的重要资料来源,是有关长征的原始记录。

回忆录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不仅体现了长征过程的艰辛,也记载了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生活、交通等多种情况,是研究长征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是目前有关长征记叙的最有价值、最真实、最权威的资料。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本书编写于1936年8~10月,在时间上距离长征结束最近,当事人的回忆相对可靠;

二、毛主席在为本书征稿的动员电报中称,“文字只求清通达义,不求钻研深奥”,加之成书时间又较短(组稿两个月,编选成书共三四个月),故本书没有太多条条框框和修饰的成分;

三、本书编写工作由当时党内的大历史学家徐梦秋总负责,另有丁玲和成仿吾协助配合。这些编辑都是重量级人物。

四、本书原本较为稀有,编成后没有公开发行,1942重印后的版本仅在党内传播,目前已知存世的仅有国内的北京、台北和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三处。

五、本书是斯诺创作《西行漫记》的原始素材之一,斯诺回到美国后,将自己收藏的1942年版《红军长征记》捐献给了哈佛大学图书馆。

有兴趣的值得入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真相如火,传播真相者如普罗米修斯。陈徒手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档案中挖掘真相,目的是“记录40年代末之后知识分子的几声长长叹息”,把历史的灰暗面平铺给人看。


陈徒手说,“知识分子有个天职,就是说话,不论用嘴还是用笔。若一声不吭,是失职;若作假,是渎职。”

知识分子的脊梁是如何一步一步弯曲的?“思想改造”、“洗澡”这些消失于教科书,只会偶尔散落在网络世界隐秘角落的陌生词汇,究竟意味着什么?知识分子又如何看待“今日之我”与“昨日之过”?


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仍有意义……


为此,我们诚荐陈徒手先生作品 《故国人民有所思》和《人有病,天知否》


这是两部深入解读“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著作,运用了海量有据可查的档案资料,实在不可多得。


陈徒手先生根据几十年积累的资料所写出来的著作,其实还有好几本,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能出版的就这两本,而且《人有病,天知否》还颇多波折,属于“漏网之鱼”,最终能与读者见面,实属不易。


陈徒手先生的这两部作品,数量有限,之前一度售罄,有兴趣的朋友,现在可以收藏了,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立即抢购

订单查看、物流查询、开发票,任何售后问题

扫描二维码加微信好友在线客服咨询

出版社直接发书!(包邮,可开发票!售后服务加微信:aizhijun202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THLDL领导力  ·  我是老板,我承认:我很“坏”!
8 年前
雷科技  ·  教你怎么两步逼疯一个人
8 年前
分布式实验室  ·  直播 | 容器云在万达的落地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