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群学书院
群学书院由南京大学学者举办。秉承百年学府悠远文脉,依托全球领域智库资源,定期举办各类专业课程、沙龙、研讨、参访。传播多元文化,共铸人生理想,为创造健康社会不断前行。总部地址:南京中山陵永慕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视觉志  ·  七言 | 会遇见吗? ·  昨天  
中产先生  ·  2025年十大悬念和期待 ·  昨天  
品牌星球BrandStar  ·  会员内容年度精选|2024 ... ·  3 天前  
品牌星球BrandStar  ·  会员内容年度精选|2024 ... ·  3 天前  
视觉志  ·  七言 | 离开你的时候…… ·  3 天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尔滨陪你过个冬 ·  4 天前  
网信黑龙江  ·  V眼看龙江 | 尔滨陪你过个冬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群学书院

她可能是战斗力最强的诺奖女作家,没有之一

群学书院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10-31 08:15

正文



105年前,一个女孩诞生在伊朗一座古城的石屋中。

她出身英国普通白人家庭,在非洲长大,曾做过保姆、护工,加入过英国共产党,自学成才,达成“欧洲文学奖大满贯”,也是史上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她一生出版过五十余部作品,被认为是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作家。

她,就是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 Doris Lessing,1919.10.22—2013.11.17)


多丽丝·莱辛早年结过两次婚,又都离了。莱辛是她第二任丈夫的姓,直到多年后他作为东德外交官遇刺殒命,她才知道他是克格勃特工。

第二次离婚后一直没再婚的多丽丝,曾因情史丰富,被正统的文学界看轻,甚至遭到罗素公开嘲讽挖苦;也因为没有把与第一任丈夫的孩子带在身边,而被媒体指责为“抛弃孩子”的母亲。

对于莱辛这样的活得比小说还精彩的女作家,人们更乐得对其私人生活评头论足,却没有耐心去了解她作品中凝结的非凡洞见与智慧,因为聊八卦轻松又愉快,但吃透大部头作品很辛苦,但只有后者才会获得补益。可人总有惰性,易浮于表面,这种天性让很多人与这位难得一见的阅历丰富的女作家,还有她独一无二的作品擦肩而过。

最近,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金色笔记》新装面市。此次再版采用了全新译本,由具备英国政治学背景的“80后”学者王智涵担任翻译,是中文世界时隔二十多年来,对这部结构精密复杂的六十多万字大部头的崭新诠释;为经典的重读、细读提供了新的契机,是读者走入这位洞察力非凡的伟大女作家思想世界的一次绝好机会。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金色笔记 The Golden Notebook

《金色笔记》原著首次出版于1962年,曾被评论界称为“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杰作”“女性解放运动启蒙书”,因为书中关于两性冲突活灵活现的描写,在当时很是先锋、大胆,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对此,莱辛表示:

本书里写的女人的想法感受以及体验,大大超出了很多人的认知范围,于是有不少人立刻请出了“上古神兵”,其中最为主力的一款果不其然,仍旧是:"她一点都不女人”“她厌男”。这种条件反射模式真可谓根深蒂周,早在20世纪初,男性,以及很多女性——就指责那些为妇女争取选举权的女性不男不女。

不管女性生活在怎样的国家、怎样的社会,她们一旦开始争取自己理应享有的东西,男性——以及部分女性——-都会做出与上述言论大同小异的表态。

很多女性都对《金色笔记》有些恼羞成怒,因为女人绝不会将自己和其他女人之间的闲言碎语或是从自己的受虐情结中体悟到的道理大大咧咧地往外说——她们生怕被男人知道了。

很长时间以来女人一直都是不完全意义上的奴隶,以至于她们如今还是唯唯诺诺,那些愿意在自己爱着的男人面前捍卫自己的想法、感受与体验的女人依旧是少数,大多数女人只要被男人说上一句“你还是女人吗”“你太强势了”“你让我很没面子”之类的,就会像被人丢了石块的小狗一样落荒而逃。



她可能是战斗力最强的诺奖女作家,没有之一
来源 | 译林出版社



读过 《金色笔记》 会发现,六十多年过去,书里的男男女女仍未远去。当今的女性主义者所批判的东亚“爹味”言行、“雌竞”暗战、“厌女”日常,也并非哪个国家,哪种文明的特产,而是人类之共性。

不过,莱辛无意聚焦性别战争。她说,自己写这本书并不是在为女性解放运动吹响号角,也不希望它被当成两性战争中的武器。她希望通过暴露矛盾,来达成和解。在她眼中,两性矛盾只是这世上无数矛盾中的一种而已,而人类社会有更为重大的主题。如果只把《金色笔记》当作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作来读,无异于“买椟还珠”。莱辛称:“我想写的是一部记录时代的编年史。”

六十年前的《金色笔记》里提及的历史事件,如两大阵营的对抗、核战威胁、朝韩等等,今天的新闻热搜上的还是其后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这部历史“大河剧”,情节推进似乎缓慢得远超我们的认知。

但通过阅读《金色笔记》这部以女性的视角,以女知识分子视角出发的“记录时代的编年史”,我们或许能够获得一双跨时代、跨国界、跨文明的眼睛,看透人类社会共同的运行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五花八门的事件和现象,小到夫妻吵架、闺蜜斗法,大到政治运动、地缘冲突。看完书再看身边的纷纷扰扰,就会不禁感慨:太阳底下无新事,然后在成熟理智的路上又迈出一大步。

年轻时期的莱辛


莱辛的人间观察,广阔又纵深,这与她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19年10月22日,多丽丝(原姓泰勒)出生在伊朗古城克尔曼沙赫,照顾她的保姆是当地的库尔德女人。她的父亲本是英国的一名普通银行职员,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母亲曾是父亲截肢时的管床护士。

4岁时,随家人辗转从新生的苏联回英格兰老家,途中她第一次听到了布尔什维克等词语,留下深刻记忆。回到故乡不久后,一家人又迁至非洲的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垦荒种地。

14岁时,多丽丝因眼疾退学,为了逃离原生家庭和荒凉闭塞的乡野,她前往南非大都市谋生,先后做过护士、保姆、接线员。她在雇主的帮助下广泛阅读社会、时政类书籍,开始尝试发表习作。

25岁时,她随第二任丈夫、一名德国流亡共产党人改姓莱辛,并终生保留此姓氏。

30岁再度恢复单身的多丽丝携幼子返回母国,只带着少量现金和手稿、衣服以及一箱书,但她不禁欢呼:“我自由了,我终于完全成为我自己。我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我是自足的独立个体!”

翌年,莱辛从非洲带来的以种族冲突为主题的书稿《野草在歌唱》出版,轰动英美文坛。

她43岁时,长篇小说《金色笔记》问世,被誉为“女性解放运动圣经”;但莱辛拒绝这一标签,坚称“我想写的是一部记录时代的编年史”。

莱辛的作品多是从女性视角观察并反思现代生活,批判社会问题,关注政治变革。她从年轻时起便积极参与左翼社会活动组织,后一度加入英国共产党,她还曾因此受到英国军情五处长达二十年的秘密监视。

1993年,74岁的莱辛应中国作协邀请来华时说:“中国在发展,在向西方学习。但是我要提醒你们……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你们必须另辟蹊径。”

晚年 莱辛


莱辛曾获毛姆文学奖、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等几十项大奖。

88岁获诺贝尔文学奖时,莱辛笑称,这下可以打出欧洲文学奖的同花顺了。诺奖评委会称赞她:“改变了我们审视这个世界的方式。”

多丽丝·莱辛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写作,不仅为20世纪西方社会的思想风貌留下了生动透辟的描摹;还以开创性的手法,将心理分析、哲学思考、社会批判融入作品,探讨性别、种族和文化冲突等核心议题。正如莱辛的英国出版方哈珀·柯林斯的编辑所说:“多丽丝·莱辛的一生是一份给世界文学的礼物。”

多丽丝·莱辛是我国最早译介的西方作家之一。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就已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及几篇以非洲为舞台的短篇作品。

进入本世纪,尤其是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莱辛作品的译介迎来高峰。

上世纪末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之后,译林出版社便率先买下莱辛代表作《金色笔记》版权,推出中译本并不断再版迭代。之后又从莱辛创作的不同时期遴选最具代表性、可读性的品种,历经十多年时光淘洗,最终保留其中9个品种,有主题各异的长篇小说,也有随笔、评论,与《金色笔记》十本书共同组成“莱辛作品”套系,力求全面展现作家创作图景。

译林版“莱辛作品”自2023年启动改版计划,先期推出了长篇小说7种:
反映种族冲突的《野草在歌唱》
关于中年女性精神危机的《天黑前的夏天》
作者的科幻式半自传《幸存者回忆录》
关注独居老人晚年的《好邻居日记》
老中青三代女性群像剧《岁月无情》
关于中产家庭“养育困境”的《第五个孩子》
反映问题少年成长悲剧的《浮世畸零人》
还有爱猫成痴的莱辛的随笔集《特别的猫》
以及她晚年谈读书写作的评论集《时光噬痕》
加上近日备受读者期待,终于面市的《金色笔记》新译本,至此套系十本出齐。


“莱辛作品”整体由资深独立设计师金泉操刀,在经典和现代寻找平衡点,力求突出各部作品主题,采用具有女性气质又利落理性的几何图形设计,使作品集呈现出整体性的同时,又体现各自迥异的内涵。


《金色笔记》作为作品集中的重磅单品,护封采用金泽纸,突出书名主题。黑红黄蓝的色块,对应书中的四色笔记。为增加色块质感,采用了UV喷砂工艺。烫哑金的内封,与藏书票相呼应,使用年轻的莱辛木刻肖像做为设计元素,质朴有力。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作家莱辛,一生都在努力摆脱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大胆尝试各种题材。

读莱辛,从本开始好呢?

很难给出标准答案。只能说,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以及放下成见,用新鲜的眼光去探索,每一本都是第一本。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金色笔记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
“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杰作”
“女性解放运动启蒙书”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