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汤祯兆:挤不进东京的年轻人,只能安顿在周边的二线城市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4-03 16:56

正文


文 | 汤祯兆


偶像起伏从来好像只是艺能界自身的循环问题,但如果再挖掘下去,剖视一下不同年代的偶像成功要素,大抵不难发现其实背后与国民心理,以及背后的经济环境,有息息相关的密切关系。


境真良在《偶像国富论》中,指出日本偶像的起伏期,其实与日本经济的上落周期有一定的呼应关系。战后的日本经济历史,通常会划分为战后经济的混乱期(1945—1955)、高度经济成长期(1955—1970)、战后经济成熟期(1970—1985),再经历泡沫经济期(1985—1990),再延伸至今。


对照起偶像发展的历史分野,偶像主要以歌手身份于60年代到70年代初冒头,80年代涌上高峰期,至90年代被称为“偶像寒冬年代”,直至1997年早安娘的出现,冒出再度蓬勃发展的势头,可见偶像发展的起伏与日本经济的上落,不无并行相互影响的关系。


而早阵子于2013年大热的日本电视剧《海女》,正好透过偶像发展的历史思考,从而以另一角度去勾划出日本战后史。


《海女》以由东京到北三陆转校的女高中生天野秋为主角,在友人的影响下涌现想成为偶像的念头(三陆编),后来终于踏上征途到东京打天下,经历了成为偶像的种种磨难与挑战(东京编),结果经历东日本大震灾后,决定回到北三陆。


整个发展透过剧作家宫藤官九郎的笔下,把60年代的偶像、80年代的偶像及00年代的偶像分成三个世代,然后寻找超越年代局限的偶像共感,由是去勾勒出日本社会内在根深柢固的种种思维羁绊,成就了一代名作。可见不仅偶像作为社会焦点人物备受注目,而偶像作为社会课题及探究内容,同样来得吸引及深具民众的认受性。


《海女》剧照


偶像兴替背后的国民心理


境真良指出,在日本偶像的起伏背后,左右上落的从来与国民心理有密切关系,而非单纯以技艺高低取决,更复杂的深层甚至与国民经济结构有密切关系。就以七八十年代的偶像勃兴期为例,其中一类偶像是非拥有美貌又或是悦耳歌声,乃至出色演技的非实力派,作者甚至引用台湾及香港于同期也有实力派及非实力派的标签,从而把偶像定性区分成两组对象。此所以连着名歌手森高千里于1989年也有专辑,以《非实力派宣言》命名为题。


而非实力派偶像的特质,其中一项主要元素乃“颜值”的元素,但国民所追求的并非美人颜而是可爱颜。南沙织的宽额,又或是河合奈保子的虎牙等,正是可爱颜的标志性元素。冈以久马于2009年曾作了一项研究,比较可爱颜与美人颜相对于理想颜的差异距离,发现可爱颜较美人颜,的而且确与理想颜有较大的距离。


简言之,可以追求完美来形容美人颜,从而与追求不完美的可爱颜加以区分显示。但正如四方田犬彦在《可爱论》中的分析,美人颜的完美背后,代表了种种禁忌及不可能性,反过来可爱颜则可唤起可触可感,以及惹人怜爱庇护的心理,正因为此可爱颜才得以成为日本偶像非实力派的正色本相。


与此同时,境真良指出随着泡沫经济的爆破,客观上大家都已明白到传统概念中,日本资本主义中宣扬的一亿总中流背后,所代表的“谁也能得到幸福”早已彻底破灭。随着终身雇佣制破产,大量工作机会流出国外,加上地方经济无力发展,连同少子化及老人化的问题令社会状况雪上加霜,结果大家都清楚不过,经济成果不是人人可分享,而彼此只能在有限空间寻找相互支持的途径,以抵抗人生漫漫的寒冬。


而他认为从乡入城的大量年轻人口的转移,更加令情况激化(也即是《海女》中的情节)。他们甚至已挤不进传统的城市中心如东京及大阪市,而只能安顿在都市周边的二线城市如大宫等。身处这一类地域传统稀簿,而建设同质化又极高的社区,年轻人更加热切希望寻找所属社会集团的“友伴”连系。


也正因为此,90年代“偶像寒冬年代”之后,所赖以催生复甦的手段,便是以大规模的“友伴”社会集团概念,从而建立偶像组合的营运模式,当中自然以“发掘游戏”、“支援游戏”及“育成游戏”作为指导思想,去注入不同新偶像组合的发展过程中,当中自然就是以AKB48为首的新世代偶像组合的市场策略了。


AKB48


主体性回归的偶像装置


正因为“友伴”的社会集团观念当道,新世代的偶像营运必须要同时满足网路层面及现实性两端的要求。前者是为了满足超越时空,无时无刻得以相连的流动性特质。但与此同时,亦会同时制造出新问题,因为SNS工具的可视化特质,会令到所有回应一旦得不到即时的覆讯,就会更加突显出寂寞的难耐,此所以需要现实性的配合,从而去解决抚平消费者的孤立心理。


也因此今时今日的偶像活动,不少也回归现场表演作为中心模式,正是针对以上消费者隐藏的诉求而发。透过现场表演,把爱与归属的欲求好好填满,令消费者的心灵得以“治愈”。


正如《海女》中,宫藤官九郎正好也借小秋母亲春子之口(小泉今日子饰),道出偶像的重心就是要专业的特质。并非要争取要有一百万人知悉的那回事,而是要令一百万人都有如一对一的感受,那才是偶像的才能所在。当中正好对应了现实AKB握手会的成功策略,令到自己的感受,可以好好地直接传递给追求“友伴”的消费者身上。


最后就是归属意识的强化,把拥有共同嗜好的消费者聚合在一起,从而产生精神性的迫力,且建立粉丝支援团的种种定则,由英雄头巾到支援口号等,把共感化的手段逐一定式化下来,协助彼此建立主体性的相连感。


以上正是因应社会经济条件转变,从而催生出来偶像消费者的心理欲求。下一个年代一旦出现新变,大抵又会有新的游戏规则,也可以再没有一套永久不变的偶像营运成功方程式了。


本文原标题《偶像消费的国民心理背景》,题图为 《海女》剧照


【作者简介】

汤祯兆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香港影评人、作家

【精华推荐】

新垣结衣这部治愈宅男的日剧,真不简单

日本新一代御宅族不再深宅

这是日本痴汉最严重的电车线路,原因不是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