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拿起手机谈学习,有点像老时候说「我进网吧是去练打字」的意思,听起来不像那么回事儿,但没试过怎么知道?
1.
策略一:只留半屏高频功能型应用
先来看一例「有心机」的实验。
Google 担心员工吃太多公司免费提供的甜食,健康出问题,于是进行了一项秘密计划 Project M&M(M&M 巧克力计划),希望可以帮员工减低肥胖致病的机率。他们先在纽约分公司实验,把巧克力等高热量的零食都放进抽屉,而把健康的水果、坚果等,放在显眼的地方。结果,该分公司 2000 名员工在 7 周内,减少了 310 万大卡来自 M&M 巧克力的热量。
此前,Google 还默默的做过别的实验:为了让员工多喝水,Google 把公司内的水瓶和汽水位置重新调整,把汽水放到架子后,把水瓶则放到显眼的地方,几周下来,Google 发现员工喝水量增加了 47%。
……
注意到这里的套路了吗?给不健康的选项,增加一点门槛;给健康的选项,降低一点门槛。直接在出现「选择」的地方就改变行为。这也是设置手机应用的思路:手机留半屏高频功能应用,其余全收到一个文件夹。
半屏高频保证使用顺畅,文件夹是增加刷手机门槛。文件夹中的应用,需要时搜索即可,如果嫌每次打字烦,还可以在输入法预先设定好自定义短语,比如扫描软件 Scanner Pro 可设为
sp
,敲两下键即可出来。相比在各屏或文件夹翻找,搜索也更快、更准确。
而藏在起来的应用,不专门找,是很难看到的,这就有助消除这一类「玩手机」:无聊了,点开屏幕,再顺手点开某个娱乐应用,开刷,再抬头时半小时已经过去了——但其实,可能有那么几回,你并没有真想玩手机,点开那几个时间黑洞应用,纯粹就是手溅——「手指遇到手机时无法遏制的溅开效应」。
2.
策略二:通知干扰主动降噪
如果你觉得有事没事查查手机分散下注意力,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就错了。
Deep Work
一书中,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就提醒,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专注是种能力,而不是习惯。也就是说,如果你平时习惯各种打断、分心,那当你想专注时,就不是「把手机放屋子外面我就能不管手机专心学习」那么简单的事了——频繁打断和分心会永久破坏你专注的能力。
我的应对是,手机里只有支付宝、Things(日程管理)等少数几个应用,可以给我推送通知,其余所有,包括微信,全部通知静音——收到新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提醒、没有弹窗,只要我想、或想起查看时,才点开;并且,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看见通知小红点就一定要消掉,你还可以把红色数字角标也给设为不显示——世界和平有没有?
更进一步,我开始一个新习惯:
如果开始学习、工作,手机就开飞行。
我知道你可能会想:这样难道不会错过事情吗?是的,会错过——抽奖办卡买保险,全都没你份了。
如果你实在不放心,怕错过微信信息或电话短信,不妨做几天记录:每次不放心查看手机时,就在一个文档写个时间点和「有事/无事」,记个两天,你就放心了。
这一切权衡比较,不仅只在于「少看手机」,而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专注是可贵的,怎能不全力捍卫?
3.
策略三:提前定好怎么玩手机
有时等人等饭等车通勤,确实无事可做,那不玩手机,还能干嘛?——当然可以玩手机,但可以把玩手机的内容换一换。
办法:设定预案,用新习惯覆盖旧习惯。
先规定好零碎时间都干嘛,比如:如果通勤,就开始听 Harry Potter 有声书。有了预案,这个问题就变成了 if then 的简单反应,满足触发条件即自动执行。
这里另一个关键是,要先按日常场景,区分好碎片时间粒度,并给不同粒度定好利用预案。所以,不妨拿纸笔回顾一下每天的时间脉络,找出碎片时间的
场景和长度
,比如早上等车一般要 6 分钟,下车走到公司要 5 分钟,午饭排队等饭有 12 分钟等等之类,再提前定好,这些时间片段都做什么。听听有声书,看看 Kindle,对今天的学习、工作做个复盘,都是不错的事——关键在于,你要提前定下 if then。
4.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们老谈「来自手机的干扰」,好像我们分心、不专注,全是手机的锅,但或许更确切的描述是:来自自己的干扰。
除开被通知弹窗硬打断,你想想:等人时,手机并没有震你说它要出来看;通勤时,手机也没有晃你说它要出来玩;学习时,手机更加没有说,你带我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