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知远导读】《决胜感知之战》是美国哈德逊研究所研究员布莱恩
・
克拉克撰写的最新电子战系列报告。本文对报告的作者进行了介绍,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梳理。并在文末附上了权威电子战刊物《电磁优势期刊》(
JED
)主编的评论。
2024年12月下旬,美国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莱恩
・
克拉克撰写发布了题为《决胜感知之战》的报告,建议美国改变在西太的军事斗争策略,不再与某拥有地利的大国对手“硬杠”,而应通过网电作战等“非对称”手段平战结合智取对手。报告还在分析美军网电能力发展现有弊端的基础上,就如何“多快好省”地开发网电作战能力提出了若干建议。
哈德逊研究所发布《决胜感知之战》报告
克拉克现役期间属于“笔杆子”式军人,担任过美国海军机关高参,主持过战略净评估项目。以中校军衔退役后,先后在智库
CSBA
(2013-2019)和哈德逊研究(2020-)从事研究工作。在
CSBA
期间,他参与了大量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室和
DARPA
委托的评估类项目,并因发表了著名的“电波制胜三部曲”报告而声名鹊起。在这些报告中,他提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新观点。比如,他先于美军参联会提出了“电磁频谱战”概念;还曾指出美军电子战装备发展走错了路,不应基于能力差距发展
EA
-18
G
、
SLQ
-32这样的传统装备,而是应针对对手弱点发展不对称装备。2020年跳槽到哈德逊研究所后,他仍然保持着高产,目前已撰写研究报告32份。相较供职于
CSBA
的时代,他涉猎更广,但仍持续关注美军网电发展。2021年发布的《看不见的战场:美国电磁频谱优势技术战略》,是他在哈德逊第一次就网电领域发声,强调应瞄准新技术发展电子战装备。本次发布的《决胜感知之战》,是他在哈德逊发布的第二份网电类报告,也可以算是他个人电波制胜系列的“第五弹”。
作者克拉克接受媒体采访
克拉克撰写的系列网电类报告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出发点是对付中、俄。从这点来看,不友好,但不难理解。第二,有新思想。敢于亮美军网电的“短板”,提出改进举措;也在积极寻找对手的“弱点”,为美军提供对策。克拉克在多部报告中反复强调,应采取不对称思路发展电子战能力,这无疑是他五份报告的核心亮点。第三,行文跳脱,不太符合常人逻辑思维展开习惯。克拉克报告中各级标题展开顺序经常出人意料,且交替使用目的和手段表述标题。另外,报告用语冷僻词较多,如“反
C
5
ISR
”等。这些习惯,让读者阅读时经常产生“烧脑”的感觉。
本报告撰写的背景,是作者认为美国占军事主导地位的时代正在终结,在对手占有“地利”的西太,美军要想依靠传统火力优势取胜已经不现实。为此,需转变思路,转而依靠“非对称”手段,平战结合(以平时为主),智取对手。克拉克认为,
中国军队高度集中的指挥结构特别依赖态势感知,若信息感知能力被削弱,将严重影响中方决策。
为此,取得与中国军队对抗优势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是通过非动能手段开展“反态势感知与感知构建”(
Counter
-
Sensing
and
Sensemaking
)行动,削弱对手的传感侦察和目标导引能力。平时动摇对手高层军事决策信心,战时削弱对手部队的精确打击能力,逼迫对手付出高昂代价。若想达到这一目的,美军当前的网电能力开发还存在一定问题,必须加以改革。
克拉克对中国与美盟军事态势对比的分析(报告第12页)
提出威慑中国军队的三条反传感侦察措施
报告第二章强调应利用网电手段破坏对手侦察传感。和平时期,利用网电手段持续削弱对手侦察能力,暴露对手
C
5
ISR
系统的脆弱性,可动摇对手高层决策信心。另外,网电手段有隐蔽优势,和平时期使用不至于招致大规模报复。冲突时期,利用网电攻击削弱对手感知和通信能力,大幅增加对手作战成本投入,同样能降低对手行动意愿。
报告第三章是对第二章构想的具体落实。归纳下来,作者提出三种反侦察(和反情报融合)措施。一是通过电子防护措施反,比如降低自身电磁辐射及光学特征等技、战术措施开展防护。二是通过防御性电磁攻击反,如平时干扰对手合成孔径雷达成像(
SAR
)侦察卫星,利用诱饵欺骗对手光学侦察卫星,战时降低对手目标指引能力。三是利用科技赋能反,通过
AI
和软件定义无线电提高已方感知、决策及评估能力,使对手防不胜防、无从下手。
建议美军采取五项措施、建立六步式模型改革网电装备发展模式
报告认为,美军当前反侦察网电作战手段还不够多,为避免因效果单一或重复而暴露能力不足,必须针对现有问题加以改革。
指出现有网电装备开发流程存在严重弊端
报告认为,美现有网电装备开发流程既繁琐又卡顿,导致装备开发速度慢、品种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一是模式僵化。机械依赖传统装备需求驱动模式,步骤多、周期长。二是情报缺乏。企业缺乏对手侦察系统的情报,如构造、战术、数据格式和流转方式以及潜在的接入点等。相比之下,当年对付苏联时,通过与以色列或前苏阵营国家合作(称为
FME
或
FMA
),可获得大量装备实物。三是军方设障。军方自身的需求提出机制进一步对装备研发施加了客观和人为限制。如军种对于作战效果的要求、运用方式(作战概念),以及未来对该装备的主导权等等。作者言下之意(没完全明说),不少军种在提需求时存在挟带私货和利益捆绑现象。四是政府限制。网络战需要政府赋权;电子战战术开发方面,政府也有较大影响力,比如电子战数据重新加载(也称“电子战重编程”)必须利用军方提供的设施。五是难度较大。由于对手使用与因特网物理隔离的内网来进行信息处理和指挥控制,因此要想进行网络攻击,必须依赖电磁手段才能实现,而这对电磁系统的天线、功放、处理能力等要求极高。另外,这些搭载电磁系统的机、舰、车(即使是无人)特征明显,想要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实施网电一体侦察、攻击就更难。六是测评困难。由于测评条件要求苛刻,政府没有给厂商提供将新战法或新工具集成到电子战系统中的可用测评环境。
认为针对上述问题可做五方面改进
第一,扩大情报共享范围。两方面着手:针对对手系统的通用系统,而不是某一或某些目标系统开发网电装备;扩大情报共享面,将更多军工厂商纳入情报共享范围。
第二,立足现实提出需求。针对网电作战变化快这一特点,应放弃冷战时代大量使用的全面分析式需求研提方法(适用于大量装备,着眼长远需求),而是大力推广更适用于网电装备的“中间层采办(
MTA
)”方法。
MTA
方法重在从作战指挥官角度发出,立足解决现实需求,具有机动灵活、迭代快速等鲜明特点。另外,使用MTA方法,还有益于进攻性与防御性网电作战相互促进。比如,如果美军对目标系统的网电攻击有效,也可以基于此为传感器开发更强大的防御措施。
第三,转变采办模式,由政府主导改为商业开发和采购主导。建议美军应更多地依赖企业自身创新,采用商业采购模式,加速网电能力开发,并获得更多解决方案。商采使美军获益的例子不少,比如美军采购了
Anduril
、
Palantir
等初创公司的现货。
第四,降低环境依赖,虚实结合提高集成效益。网电装备(及其目标)具有数字化天然属性,通过数字化建模和“硬件在环”(
Hardware
in
the
loop
,
HIL
)技术,在虚拟环境中高效开发和评估非动能效果,能够减少对昂贵实验的依赖,并降低失泄密风险,同时保持政府在集成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第五,加快开发进度,合并开发测评与作战测评。装备研发需要分别开展开发测评与作战测评,但网电类装备在两类测评中的差异不像传统装备那样大,可加以变革。通过将数字工程应用于网电能力开发,可将开发测评和作战测评合并。
建议采用六式步网电装备发展流程
第一步:聚焦当前需求描述作战问题。自指挥官的差距评估开始,立足近期需要,以及市场提供的产品提需求。综合考虑装备可升级性,以及防御与进攻性系统的相互促进提出需求。与国防部的“中间层采购(
MTA
)”方法保持一致,
第二步:依托军方领导联盟开发网电概念。军方将建立一个联盟,向供应商通报作战挑战、相关情报、场景和交付机制,鼓励供应商提出多样化的网电效果解决方案。联盟将建立由政府控制的实况-虚拟-构造(
LVC
)环境联合体,用于开发、评估和测试非动能效果及相关作战概念。这些环境包含威胁系统、友方系统、交付机制(如雷达和电子战系统)以及作战场景的数字模型。降低了新参与者的准入门槛,通过订阅费资助,提供不同级别的访问权限。主要承包商可以将其数字模型和
HIL
测试设施授权给军方,纳入
LVC
环境中。
第三步:排序解决方案。通过优先排序作战问题和解决方案,筛选出少数值得进行原型开发的项目。原型开发成本高、耗时长,因此需基于第二步结果进行。
第四步:基于有前途的效果链开发原型。军方资助开发方构建原型效果链,利用
HIL
和
LVC
环境进行开发与测试。原型结合真实硬件系统、敌方系统模型和虚拟环境,减少露天实验的安全风险。
第五步:集成成功原型。基于原型实验结果,各军种采购网电能力(优先采用商业产品模式),并将能力集成到网电作战系统中。各军种和网络司令部利用现有渠道开展网电重编程工作。
第六步:收集应用反馈并改进。通过用户评估和反馈,确保网电效果在实际作战中的实用性。如条件允许,利用数字化特性提升测试效率,合并开发与作战测试及评估(
OT&E
与
DT&E
)。
非动能(网电作战)能力发展流程构想
倡议采用商采方式与企业签订合同
最后,作者还建议,美军还应对网电装备合同签订进行改革。应与企业修订商业产品采购合同,激励创新,并吸引更多企业(特别小企业)参与开发,从而创建更丰富多元的网电“弹药库”,在必要时给对手致命一击。
下图为本文内容脉络。另外,文后附上《电磁优势期刊》主编关于本报告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