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第一殊胜方便。即是可以普摄群机。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总堪修。人不分男女贵贱。处不论寺庙俗家。时不拘闲忙动静。
但肯一心念佛。无论何人。皆得往生。
疾超生死。永息轮回。其殊胜为何如也。
或谓念佛。乃愚夫愚妇所修。而智识阶级。何必修此法门。试问、今之智人。能超过文殊、普贤、二大士否。彼皆发愿。求生净土。
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
文殊偈全同。“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
又能超过永明、莲池、二大师否。彼二师智海弘深。才华焕发。为古今所共仰。皆是专心念佛。力宏净土法门。著述丰富。并行于世。我何人斯。而说何必念佛。即如谚云。聪明多被聪明误。即此辈也。
或谓念佛。是出家人之事。在家人不必念佛。此言不但辜负佛怀。而且贻误众生。
诸佛说法。无非普度众生。说此念佛法门。三根普利。九有咸超。正是普度众生之法。岂有只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
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无论男女老壮。皆应发心念佛。方能得度。
试观净土往生集。有多少在家人。一生念佛。临终现瑞。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或谓念佛。要到寺庙里去念。要在佛堂里面念。俗家别处。则不可念。此种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
当知念佛。则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除大小便外。无一时一处。不可念佛。正要念念相续。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纯熟。打成一片。最好在睡梦中。都要记得念佛。果能如是。则临命终时。方有把握。不至颠倒。
古诗云:
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离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山登水莫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
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空房渐朽应难住。净土虽遥尚易生。何日如蝉新脱壳。莲华胎里产金身。
坐时观佛足跏趺。身在莲台华正敷。毫相分明随念见。金容映现与心符。事如梦幻元空寂。理到圆融非有无。何日池头捧双足。亲蒙顶上灌醒醐。
卧时念佛莫闻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无如尘累心难断。惟有莲华梦易成。睡眼朦胧诸佛现。觉来追记尚分明。
如睡梦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纯。醒时当向佛前。叩头流血。生大惭愧。更加精进。念到二三十年。自然于大昏睡中。念佛亦不间断矣。
须知人生如醒。人死如梦。梦中常常能够念佛。死时自能念佛往生。又念佛工夫。须要自己勘验。
果能于欢喜烦恼。顺逆境中。依旧念念不断。不为爱憎之境所动。则生死关头。自得一心不乱矣。
或谓念佛是老年人之事。年轻者、不必念佛。此亦是误人之言。
当知人命无常。寿夭不定。发心念佛。愈早愈好。果然长寿。则念佛多年。功行深、而品位必高。
古人云、“莫待老年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
请味斯言。自当猛省。
如能及早念佛。即使定业难逃。短命而死。则净业已修。净缘已结。虽功行尚浅。而信愿深切。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
余有劝修诗句云。“奉劝诸贤及早修。光阴似箭去难留。寒来暑往催人老。不觉青年白了头。
”
有说念佛是闲人的事。有公务工作之人。不能念佛。岂不闻白乐天居士云。
“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
昔日葛济之之妻。家贫织布度日。有僧教以念佛法门。终日持念不辍。在布机上。掷一梭念一声佛号。习以为常。虽终日织布。不知辛苦。其夫素习道家。铅汞之术。劝妻舍念佛。而炼丹药。其妻不从。仍织布念佛如故。
一日正在织布念佛之时。弥陀现身于虚空中。光明照耀。氏在机杼见之。急起下拜。即邀济之瞻礼。济之亦见佛半身。遂生信仰。念佛见佛。果有其事。则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当亦不谬。乃焚仙经。同修净土。后夫妇临终。俱得瑞相。同生极乐。
此念佛不碍作事之明证也。何必一定闲人。方可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