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十几个小时,我就要和洪哥一起出发前往美国,先硅谷后波士顿。明天正是洪泰基金成立两周年的日子——11 月 26 日。
这次在美国,我们将花 8 天时间与前沿科技公司深入交流,还会宣布一个重要的消息(悬念容我再留几天)。这是过去的一年内我第四次去美国,频次超过以往任何年份。
洪泰的第一年,看上去相当简单。我心怀做一件新事的激情,也感谢大家对一个新手的宽容,感觉做得还不错。难在第二年,激情还是很足,却开始面临更多困惑、更多挑战。
过去一年多,我们跟着
「
双创
」
一起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从发烧、狂热到冷静的状态。大家觉得是寒冬,我则认为是回归正常。这其实是非常好的事情。
在我 20 年证券公司生涯建构的认知里,如果一个人没经历过熊市、没见过死亡、没交过学费,很难成长为优秀的投资银行家。我想,早期创业投资、VC 投资也是同理。
我认为,属于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世纪才刚开始,未来 10 年依然是创业的黄金期。我最近去了上海、青岛、中山、淄博、三亚等许多城市,在不同场合见到了数以千计的传统企业家。无论资产大小,身家多少,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焦虑——自己的钱怎样实现保值增值、能否继续领先,起码不落后。
所以,一方面是遍地的创业机会,一方面是海量的钱,只是需要更高效的匹配。这是我们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时代机遇。
2016年上半年,国内基金募集数量下降了 42%,下半年情况应该不会乐观。我们在 2015 年弹药相对充足时就着手募资,至 2016 年初新募集了 30 多亿人民币,成立了新一期的天使基金、成长基金、新三板基金(PE 基金),还有正在成立中的美元基金。
在投资小年里,我们投出了 3.5 亿元,时间跨度拉长到 2 年,我们总共投资了 90 个项目,累计投资 6 亿多人民币,其中已经有超过 30% 的项目拿到了下一轮融资。迄今为止,我们的项目死亡率非常低,只有 4 个项目清盘,整体相对健康。
今年 7 月 1 日,我们在北京
「
长城脚下的公社
」
开会,会议的主题是
「
Shift
」
,中文叫
「
换档
」
。这是洪泰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洪泰由此开始了新的阶段。复盘、反省、迭代、升华。团队大幅度充实提高,策略更加明晰,节奏更加到位,步子迈得更加坚实。
盘点即将过去的一年,压力、动力并存,成绩、问题俱显。我从来就是一个危机意识很重的人。居安思危几乎是我的惯性强迫症,更何况我其实经常会觉得洪泰无
「
安
」
可言。
不需别人提醒,我非常清楚问题在哪里,并且一直在解决问题的路上。洪泰只是需要时间。
不恰当地借鉴类似
「
摩西十诫
」
的戒律,出发去美国前夕,我想以如下
「
洪泰八诫
」
与大家共勉。
一诫:孤芳自赏
洪泰在头一年里主要是外延式扩张。这是我和洪哥商定的策略。第一年快速发展带来的结果是影响力,包括我们的资金管理规模和生态体系。最近一年是内涵式发展为主,标志之一就是招揽了大量的优秀投资人才和各类管理人才。这两步赋予了洪泰未来极大的想象力。
第一年的扩张同时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与天使、VC 同行相融不够好。
反思个中原因:
第一个是所谓
「
牛气
」
。为什么牛呢?我们去年成立不到一年时间拿了很多大奖,对于一个成立时间不久的新玩家,我们有时候不可避免会沾沾自喜。所谓
「
水低成河
」
。今年以来从我做起,我们每个人都把身段放低下来很多,加强了跟同行的互动。今后我们应该更主动向同行学习,多多合作。
第二个原因是 PR。我们品牌起点比较高,客观讲是得益于洪哥。这两年我其实一直战战兢兢。我们必须清楚,投资机构最终的 PR 只有靠业绩。没有业绩支撑的 PR 不是真功夫,只能是花拳绣腿。今年以来我的对外活动已大幅减少,并且基本是以给我们所投项目站台为主。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成立时间还比较短。项目的成长需要时间,业绩还没有显现。
但我有十足的信心,洪泰明年会拿出更亮眼的投资成绩单。
二诫:不专业、不职业
因为洪哥和我在原来各自领域做得还算可以,洪泰一成立就受到关注。对于天使投资来说,这也不是坏事。但很快我们发现这也带来新的挑战。任何领域,本质上都会观察 newcomer ,很难做到欢迎新人介入。有任何不足,别人必然会觉得你不够专业。
我做证券时,投行和研究是我的看家本领,这两项业务都要求有长远战略储备,最终比的就是专业能力。我做早期投资也是这样自我要求:脑中必须建立自己的投资地图。
在第一年,洪泰的投资团队每周面谈海量项目,队伍受到了高强度训练。但客观地讲,我们与业内最好的投资机构比还有一些差距。
今年我们引进了 8 名总监以上的富有经验的投资人,他们来自主流投资机构和 BAT。
我们还梳理了主投的四个赛道:消费升级、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文化娱乐。消费升级是洪泰去年就重点布局的赛道,投了 20 多个项目,今年还在持续加强;人工智能我们进入不算早,但今年发展特别好;金融科技是今年最大的成果之一,具有爆发力又有社会价值的互联网金融项目我们投了好几个;文化娱乐是我一直感兴趣的赛道,今年没有太多发力,明年要加强。
在这 4 个赛道上,洪泰都已经开始展现出一定的竞争力。比如:用钱宝——聚焦于为蓝领、服务业人群提供小额信贷的项目,短短 3 个多月就实现月放款量 10 亿元,整体估值 1 年内增长十几倍,商业爆发力和社会价值让其成为今年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标杆;异构智能,由前百度首席科学家、AMD 首席架构师吴韧创立,拥有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芯片系列产品及算法等等。
总之,我们必须要更专业,要与洪泰的名声相称,要更加年轻化,充实、重塑洪泰品牌既有印象。
职业是建立在专业性的基础上的。职业意味着专业之外加职业化的态度,加勤奋、负责的精神。职业的最终结果是帮助更多的创业者、更多的企业家走向成功或取得更大成就,并给我们的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回报。专业+ALL IN,基本上就是
「
职业
」
。
这年头儿还有什么比别人把钱交给你更伟大的信任和托付呢?我们一定要对得起这种信任和托付。
三诫:专业性大过人性
在强调专业性的同时,我也要说说人性。
我刚入行时,有一位投资人跟我说,专业团队很重要。我也一直深以为然。但我也有一些反思:专业团队是很重要,但是对早期投资,在专业投资能力之外,如何不漏掉看上去争议很大、但有可能成为大独角兽的项目是一个问题。
我在两年多前投资了惠民网,一个专注给中国社区商店提供供应链服务的项目。当时我请教的所有人都不建议我投,说模式太重,别人都成不了,凭什么是他?创始人先后见了数十家投资机构,都被拒绝了。我顶着巨大压力投资了。就在不久前,惠民网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估值已经很高。
惠民网这样的项目,按照一般基金层层筛选的机制很可能到不了我这儿,我根本没有机会见到。第一是早期项目没有标准,每个人判断都不同。第二是人多了之后,就会有各种平衡,任何一个项目,你总是很容易找到不投的理由。
我做洪泰之前,自己做天使投资 1 年内投出了 6 个估值 1 亿美金的项目,其中不乏独角兽。客观来说,做洪泰后反而没有这么高的命中率了。
所以我的体会,做早期投资,投资人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最牛的人不是做投资,是去创业。投资人自己搞得清楚的早期项目不一定有未来。因为你再清楚也没有创业者清楚。
我一直希望在洪泰建立一种机构投资的创新机制。因此,我一直在想,究竟什么样的架构不至于错过可能的独角兽公司?
我做投行的时候,企业 IPO 要造假,投行人员本质上是外部人士,根本很难发现。那时我才意识到,跟企业自己比,投行可能完全就是个被糊弄的傻瓜。投资人也可能是这样。投资人要努力感知创业者的内心,关注细节,这点非常重要。
总之,不要因为所谓专业性而看不到创始人的独特性,忽略掉他们发自内心的人性。
今年 8 月份,吴玲伟对 AA 加速器
「
不作恶
」
的描述也值得参考:1.不要打着加速的名号浪费创业者宝贵的时间,强制大家做标准化动作;2.不要任意评判一个项目的未来,扼杀创业者的创业信心和创业梦想;3.不要以过来人的语气或投资人的高位告诉创业者你只能怎么做。
四诫:不善于独立判断
我们复盘第一年所投项目后发现,发展最不好的恰恰是跟别人合投,跟在别人后面投的项目。
为什么呢?我想部分原因可能是我们在刚入行时底气不足,潜意识里有拉人背书的心理。我们不仅要有专业能力做出独立判断,在能力之外,坚持独立判断的意识更为重要。
我经常说,如果说这些钱是你自己的,或者是你爸妈给你的,你会怎么判断?第一,你会更谨慎,考虑问题更深入;第二,你会坚持独立判断,因为你知道那些给你出主意、那些名声可能很大的人并不一定真正会为你的钱负责。只有你自己才会真正为这些钱负责。
美国有个统计,过去 10 年, 5% 的基金赚走了超过 80% 的利润。这说明什么?你跟随别人脚步,从概率上来说并不能确保你赚钱。
总之,不要做
「
乌合之众
」
,要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判断上,这会倒逼你的意识,从而建立自己的判断力。
五诫:标签化
我们一度要求所有的项目都要基于移动互联网。大家会注意到,我们在今年开始投资一些线下为主甚至纯粹线下的项目,比如
「
几粒玉米汁
」
、
「
高大师精酿啤酒
」
。这些项目都有很强的线下能力,创始人在行业里非常资深。
其实真正的 O2O 是反过来的,从线下到线上。我经常说线上空中扔几个炸弹跑了,这个容易,打地面战打巷战拼刺刀,不容易。
去年我们看了几十个健身 APP,几乎可以说个个绚丽,但最后几乎都不见了。而我们投资的
「
光猪圈
」
这个起初不被看好的,不够互联网,不够
「
性感
」
的项目刚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发展得不错,因为创始人王锋原来就是“青鸟健身”的老板,线下能力非常强。
很多人讲,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吗?其实当然不同,吃过和看过当然不一样。只有创始人对行业有深入的理解,有一定的社会阅历,
「
会说人话
」
、
「
吃过猪肉
」
、
「
会打巷战
」
,才更有可能成功。
同理,现在需要把眼光投向传统产业,去挖掘产业基础上的
「
+互联网
」
的机会。
六诫:只投不管,单轮驱动
今年 7 月 1 日,我提出要回到我和洪哥创立洪泰的初衷:我们最初的英文名字叫 Angelplus,天使加什么呢?就是加资源,加品牌,加对项目的深度服务。
回顾第一年,我认为我们做得很不够。这表现在除了品牌的天然背书外,对项目的产业资源匹配、PR、人力和下一轮融资对接都有很多欠缺。这里当然与我们的项目大多处于早期,一些资源对接不上有关,但更多跟我们整个中后台系统不完善,战斗力不够强有关。
洪泰要想走得更远,就要回到初心,回到原点。人力、财务、PR、法务四大系统要加强,中后台应该处于和投资同样重要的位置。很多基金的创始人都是投资人出身,他们眼光敏锐,但对管理和系统并没有太多经验。洪泰不一样,我和洪哥的背景决定了我们要打系统战,不能开独轮车。
我们今年开始了中后台系统的开发,最近即将上线。这是我做证券公司多年的经验之一,必须提高整个中后台和投资的衔接效率,不光是对内,对项目和合作伙伴也是这样。
不久前,我们宣布由一位管理合伙人来专职负责整个中后台,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决心。
今年我们的整体投资数量没有去年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合伙人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投后上,我们每周都在复盘项目的情况,尤其关注存在问题的项目:还有多少钱,如何度过难关,能不能帮助其业务转型,甚至是提前完成并购;比如我们在 O2O 领域投了 9 个项目,有 3 个项目发展不太顺利,我们帮助他们业务转型,其中有 2 个已经有很大改观。
再进一步,谈谈洪泰的使命。
我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
「
创业者全天候的陪伴者
」
。目前洪泰是从种子基金、天使基金、VC、新三板基金,还有很快就要成立的PE基金和并购基金,从头到尾能给创业者和企业家提供全程相伴的投资机构。
第二句话是
「
创业者全天候的陪护者
」
。我们打造的洪泰智造工场、洪泰创新空间、洪三板、AA加速器,都是这个目的。
洪泰不只是基金。洪泰要做受人尊敬的
「
资本家
」
。
什么叫资本家?就是从创业者到成长为优秀企业家乃至以后的全过程全链条,洪泰都可以提供资本服务。我希望洪泰能成为高效配置资本、资源的创业及企业发展的全要素平台。
简单来说,洪泰就是在企业家和高净值人群领域里实现
「
让天下没有难融通的钱
」
,帮缺钱的人找到合适的钱,帮需要花钱的人把钱花出去以实现增值。
七诫:文化复杂化
我想说说我们内部的文化。我希望洪泰必须是一种简单、透明、开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希望简单、追求公平一直是我做企业的基因。我 2003 年在证券公司做总裁,当时公司情况有些复杂,前面四年换了三任总裁。我上来就强调有话直接说,沟通无极限。我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口号
「
谁搞事,我搞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