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还记得央视爸爸发的大招吗,分分钟摆出各种国家宝藏教你好好做人。
国之重器,文化传承,如此用心良苦教育人的央视果然是无敌的。
“瓷母”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的现身不仅把海纳百川的大国精神带出了新境界,乾隆爷的农家乐审美也是笑翻了众人。
一件集齐了各种制作工艺的瓷瓶,说好听了这叫集各种大成与一身,说不好听了,这叫“东北乱炖”。
据说当年为了烧制这件瓷器景德镇的瓷工们殚精竭虑,然后在无数个呕心沥血的努力之后烧成了这样一件“怪物”。
瓷器是中国的瑰宝,就连英文单词中瓷器和中国都是同一个词:China。
今天桃子就要被婊贝们安利一部关于瓷器的纪录片——
手造中国
瓷,源于瓷土、融于水火、塑于人工、成于天意。
豆瓣评分8.5。
《手造中国》这部通过手造瓷器去展现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纪录片,共有五集,每一集都有不同的主题,《水土》《器度》《画心》《守艺》《薪火》。
用不同的制瓷的工艺和那些坚守的制瓷手艺人来讲述中国瓷器的前世今生。
老詹,是景德镇为数不多的懂得原始制泥技术的工匠,因为原始制泥需要使用古老的工具水碓,所以老詹又被称为景德镇的水碓守护人。
挑选出上乘的原料,手一个个将矿石挑选出来,挑在肩上运到河边清洗,
经过七泡七洗的复杂工序,泥料才一点一点的漏出真容。
最初的泥料并不能称为制作陶瓷的原料,它们还需要老詹一点点的人工踩泥。
光着脚,一点点的在泥料上踩足两个小时,然后这个动作需要重复一个星期。用脚,只为了更好地感受泥土的气泡和温度,这些都是现代化机械制泥无法蕴含的人工味道。
泥料在注满了工匠们的辛苦劳作,只有经历过千锤百炼的泥,才能制作出上好的瓷器。
三十年,老詹一直守在这个水碓旁,重复着这样的动作。
人与泥相对,万籁俱寂,四下无声。
24岁的小万从小在拉坯作坊里学徒,如今他已经是景德镇小有名气的小件拉坯匠人了。
一个好的拉坯工匠,没有十年的功底,一般人是不敢雇佣的。
拉坯需要手稳,如果手不稳,那就根本就没有办法给瓷器定型。
在拉坯过程中,像小万这样的拉坯工匠一般都会用竹片来做尺子。
用竹片来做拉坯用的尺子这个做法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这种古老而又有效的拉坯制法,却在一代又一代的拉坯工匠中流传。
65岁的吴文斌,是一名薄胎(把泥坯修薄)的高手。一直想把泥胎修到1毫米薄厚,还能烧成完美的瓷器。
几十年如一日的修泥、利坯,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薄胎,重点在薄。把泥坯修到毫米薄厚,全凭双手对泥土的感觉。
每一次下刀尽量去感受到与泥土的摩擦所产生的变化。
利坯匠人都要做到心无杂念,每一次下刀的力度都要拿捏精准,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只有时刻保持着一百二十万分的小心,才是对前几道工序匠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郎窑红的烧造难度应该是所有瓷器里面难度最大的。据说古时候,有个皇帝想烧造出如血般郎窑红还用过杀人祭窑的做法。
民间也有要想穷,烧郎红的这种说法。
在所有的郎窑红的制品里,有一种号称美人肩的瓷瓶。
这种造型优美,体态轻盈的瓷瓶制作难度之大,非一般人能想到。
只是制坯这个环节就需要三到五个人合作。
老吕是景德镇郎窑红的独家传人,但他如今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传承。
老吕祖传的郎红烧制秘诀在今天已经被他成功升级应用到了气窑烧制上。
面对孩子已经不再从事瓷器行业的事实,一向关起门来做事的秘方守卫者,将几代人研究的秘诀在开窑前讲给了新参加工作的两个大学生学徒。
希望传出去的是技艺,留下来的是瓷魂。
凡夫俗子在金钱的泥泞中摸爬滚打,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抬头看一看天上的七彩祥云。
择一城,忠一事,匠人之心,值得尊重与传承。
青花工匠姜姐执着于古老的技艺,一直潜心研究青花瓷纹饰的绘制,她喜爱植物热爱自然,将对自然之美的感悟用于青花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