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小明
金融界最会写段子的,段子界最会写时评的,时评界最会搞金融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自贡网  ·  自贡也有“拿抓”! ·  昨天  
四川日报  ·  今日凌晨,大S母亲发文回应 ·  昨天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寒假,川大的你,在哪里,有什么故事? ·  2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寒假,川大的你,在哪里,有什么故事? ·  2 天前  
四川日报  ·  今年过年,你背了几首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秦小明

我卖掉了上海唯一的自住房

秦小明  · 公众号  ·  · 2017-08-21 18:56

正文



今天的文章,源于以上这个截图。


这位卖房的老铁,是我公众号的用户,也是我「金融思维训练营」的学员。


以下内容,是我就卖房这件事,对这位用户的一次采访。灰色字代表我的问题,其他内容为老铁的回答。内容非常丰富精彩,强烈推荐大家仔细阅读。


问题1:


个人及家庭的简单背景可以介绍一下吗?卖房的决定是怎么做出的?


我和我太太都是四十多岁,都在美国的商学院念过MBA。她在外企做财务总监,我则跟朋友做公司创业,顺便也自己做一些投资。我们都不是上海本地人。


卖房的决定是我提出来的,和太太讨论之后,发现没有太多矛盾,最后就卖了。一开始时她也有一些顾虑,作为女人对家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顾虑。


但我们做了更多研究,阅读了更多资料之后,大家就达成了一致。


我们都认为,是不是一定要有属于自己名义下的房产,没有那么重要,自己的和租住的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反倒是对具体住哪儿有更高的要求。


老铁的房屋出售合同


问题2:


前面的回答当中提到,一开始女方也会有些顾虑,后来具体是怎样实现意见统一的?尤其是考虑到市场上也有很多看多房价的观点。


我们都觉得上海的房价实在太高了,对比美国,无论是租售比还是收入比,都高得离谱。


上海的房子现在已经完全不是居住品,变成了投资品 。所以不能以消费品的属性去衡量。


现在美联储进入加息的通道,货币不可能宽松,这对投资品的价格会有很大影响。货币始终是影响房价的一个核心的东西。


我个人也在做一些小的投资,如果把房子卖掉,每年只要实现7-8%的收益,就可以比租金的收益大得多。所以其实收益也是合算的。


我的房子如果租的话月租金大概在18000-20000,卖的价格在1500w,可以算一下租金的回报比,其实非常差。


如果房子变成了一个投资品,那自然就要对比不同投资品带来的收益和风险,而不是感性地觉得房子要用来住,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卖。


此外,我们都认为目前的房价太疯狂,不会一直这么疯狂下去,国家也不会让它再疯涨,不然可能会崩盘。


我老婆是学财务的,这些方面比我还懂,所以能更理性地看待问题。 可以说是理性的分析消除了感性上的顾虑。


问题3:


如何评估市场上看多房价的观点的呢?怕不怕自己决策错误,错失更大的房价涨幅?


确实,包括我很多朋友和亲戚在内,都看多房价。


卖房子是个个人的决定,没法去说服别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我们更多看了宏观的层面,中国的高房价政府很难应对,甚至没法应对。


我自己也是做公司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制造业,成本任何上升我们都很敏感。像上海的成本,厂地库房的租金,人员,各种社保公积金,政府税收,其他费用摊派的东西, 实体真的很难 。比如我的一些做实业的朋友七八年都做得顺风顺水,现在不少都退出了。


所以 我们经济这样往前发展的逻辑,是不是能持续下去,我个人非常怀疑的 。各地的房价上涨,所造成的用工成本的上升,资金在虚拟部门循环,国家会想办法解决的。


我个人不太相信房价还有更大的涨幅,后果会很可怕,例如当时日本的情况。 我相信经济还是有规律的。 不是我们的政府有信心,经济规律就不起作用了。


房价疯狂时,很多人高兴,一两个月就涨了几百万。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风险和恐惧,觉得太疯狂了。


所以把资金落袋为安,再分散到其他领域,也不是没有收益,也会有很多回报,甚至更多回报的。


想补充一个东西:商铺。我有亲戚投资了商铺,我一开始劝他们不要投资,因为有淘宝京东电商的崛起会冲击。去年开始商铺就租不出去,之后就价格也会跟着打折。所以我判断,高房价的模式也差不多到了尽头。


总体来说,既然是投资品,就要看货币的情况,美联储在收缩,就肯定会对投资品的价值还有下行的压力。未来如果情况变好了,全球货币又扩张了,我们还可以以更好的价格买回来,这个问题不大。


从实际情况来看,去年有不少朋友小区业主都在卖房子,尤其是高端商品房的业主,卖了房子之后换了美元出去了,去年十月十一月左右的时候特别明显。


问题4:


卖掉的这套房子的具体情况可以介绍一下吗?


房子位于上海浦东,位于浦东比较好的地段之一。附近的均价在9-10万。房子是我们家的唯一自住房,有100多万贷款没还。


这套房是08年买的,买的时候500多万,现在卖了1500万。


问题5:


卖房子的具体过程如何,好脱手吗?市场交投的情况,你的感觉如何?


整个过程,都委托给中介处理,三四个月处理完。办理过户手续的时候,交易大厅可以用冷清来形容,人并不多,不像买的时候,人声鼎沸。


现在房子没有之前好卖了,尤其是二手房,各种贷款的条件都提高了。我们当时就要求对方全款,不搞按揭,太麻烦。一开始也疑惑,谁这个时候还愿意花如此多的现金来买房,后来才了解到对方是一家公司,可能有避税的一些需求等,所以我们出手也算运气比较好。



问题6: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需求很多被限购限贷等抑制了,如果放开调控,或者比如上海购房条件由两年社保改为五年之后,明年(2018)第一批五年到期的购买力释放出来,房价还可能上涨,如何看待这样的观点?假如未来一年,你卖掉的房子真的从1500万涨到了比如2000万,你会后悔现在的决定吗?


国家完全有能力把房价搞起来,如果需要这么做的话,对此我毫不怀疑。就像以前 ,政府调控了很多次,但房价一直下不来。我认为其实是政府并不真正想把房价搞下来,因为有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在里面。


这波是因为包括最高领导人在内, 高层对房价的暴涨有了很大的担忧,这种担忧主要体现在高房价蕴含的系统性的金融风 险,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所以这波政策和以往有本质的不同,调控不会轻易放开。


我看过一个资料,全国这么多省,25个财政是处于入不敷出,亏空的,只有东部沿海少量省份是盈余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债务,如果爆发危机,后果难以想象。


另外,如果我卖掉的房子真的未来涨到2000万,也不会后悔。毕竟李嘉诚更早就跑了, 并不会为没赚到最后一个铜板后悔。


我和小明一样,比较信仰市场化的经济治理思路,自由主义。但我们现在国家治理的思路似乎并不是这样,比如最近搞的供给侧改革。以环保等各种理由,关掉了不少民营的活跃的公司,但反倒是之前垂死挣扎的国有企业又焕发了青春。


比如我一个朋友,前阵子回家听他父母说,他们所在的一个钢厂,以前工资都发不出,今年一下子20多个亿的利润,发了很多钱,换以前,想都不敢想。


通过供给侧改革,虽然把国有企业的杠杆或者政府的一些杠杆降下来了,但是代价可能是老百姓和民营经济来承担。所以我对经济的整个前景还是担忧的。


上海在90年代朱镕基搞国企改革 ,经济衰退的时候,房价腰斩过 ,买房子送户口也没人买。 如果未来宏观经济真的不好,这一天我们还会再看到。


问题7:


时间拉回到你结婚的时候,那时房子会成为你们成家的必要条件吗?你和爱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看待很多年轻人必须要有房子才能结婚的社会现象?


我跟我太太刚毕业没多久就结婚了,在美国。完全没有房子的概念,哪怕几万美金的首付也拿不出,但根本就不会往买房的方向去考虑。


有房才有家这个概念,是后来慢慢被政府和房地产商炒起来的。


房改是九几年开始的,之前都是住公房,一个月交几块钱。所以有房才有家就是一个伪概念,什么千百年来的传统,都是舆论炒起来的,民众被洗脑的结果。


我和我太太虽然是商学院MBA毕业的,但是我们对钱看得都不是很重,包括对方父母,也从来没给过这些压力。都觉得踏实努力,该有的就都会有。


当下的年轻人确实有很多现实的压力,也理解丈母娘的心态。但终归还是一个个人决定。


如果大家的知识结构和对事情的认知差别太大,沟通起来就会很有困难。就好比买卖股票,意见不一致的两个人擦肩而过,互道傻逼。


我自己和我太太的分工,就是他在大企业里稳步发展,拿着不错的薪水,而我出去创业冒险做自己的事。就好比,她的收入是银行存款,稳定。我的收入是买股票投资,有风险,但也可能爆发,我觉得两个人这样的组合很好。


我们年轻时,离开过中国很多年,后来回来能看到社会很多问题。这些不怪个人,是时代造成的。要大家有自己独立的和主流不一样的判断很难。


在我们这个国家,其实金融的启蒙教育特别缺失,所以人们才认为房价不可能跌,政府也很顾虑要不要给老百姓上风险教育(通过房价下跌)这堂课,因为怕影响到社会稳定。但我个人感觉,这堂课避免不了。


现在的现实情况,越来越感觉到, 政府和老百姓成了对手盘 ,这和政府领导老百姓一起致富是有区别的。供给侧改革,很大程度,变成了国企向民营企业和老百姓帅锅的过程。最后受损的,是私人部门,私人部门替公共部门背锅。


总之,结婚必须要有房子这个事情,在于每个人每个家庭自己的判断。


书看多了,事情看多了,修养上去了,就有自己的判断。否则怎么说都没用,就像你说的,人性当中的懒惰,让大家都不愿意动脑子,只愿意接受一个固定的结果,比如结婚就要有房子,至于这背后的东西意味着什么,他们不会去思考。


问题8:


对于房价焦虑,有何建议?特别是中产年轻人。


首先这个问题,我们没有经历过, 我们那个年代是毕业后想着怎么买辆自行车 。现在的年轻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没有家庭的帮助,要靠自己买房,是非常不现实的一件事。


一线大城市是开拓视野锻炼能力的好地方,留在这些地方,你要考虑能否为此做出一些短期甚至中期的牺牲。如果你追求更多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一线城市很明显不适合你。


年轻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扎扎实实地把手艺练好,总会给你带来回报,至于这个回报和能不能在好的地段买个好的房子,两者就没有那么大的关系了。


如果是真的不买房不行,居住需求特别强烈,那你就不要关心价格,也不要管买了涨还是跌,反正是用来住的,当消费品对待。


但是如果你期待的是买了能带来收益,增加财富,那就要从投资品的角度去思考,投资就离不开收益和风险的衡量,房子只是投资品之一。


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选择逻辑完全不同,两者要分开来看。


对于个人来讲,其实没有太多的办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等待,还有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相信问题总能解决。 毕竟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小明的总结:


这次采访我感受最深的,不是对房价涨跌的判断。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勇气,以及这勇气背后的东西。


相较于主流社会认为没有房就没有家的观点,文章主人公豁达和开阔的胸怀,理性富有逻辑的分析,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热爱,令我印象深刻。


这是一个无数年轻人的梦想被房价摧毁的时代,一个无数爱情在房价面前黯然失色的时代,也是一个 焦虑似瘟疫在社会每个角落蔓延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需要更多敢于坚持梦想与时代对抗的年轻人。在这对抗之后,是必要的知识,理性的分析,以及对生活美学无条件的追求和热爱。



赞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