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严查空挂学籍等问题!教育部最新发布→ ·  19 小时前  
中国新闻周刊  ·  开工第一天,最意难平的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榨菜梗”怎么来的?一场由榨菜引发的网络狂欢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8-17 10:02

正文



榨菜 梗受欢迎,除了话题门槛低,还有个原因——榨菜是国人消费升级历史的一个 “刻度”,味道已经烙刻进集体记忆中。


▲图片来自微博


最近榨菜又引发网络狂欢了。 这是第几次了? 先别管,看看网友贡献的段子:


“我们富贵人家吃榨菜是不切的,整颗啃。


“试问,哪个女孩能拒绝得了‘榨菜项链’这么昂贵的礼物?


“确实很久没吃泡面和榨菜了,一到大夏天,基本标配小龙虾!


网络代有段子出,各领热搜一阵子。 这次又轮到了“榨菜”。


榨菜被赋予的社会意涵


说起来,榨菜这次上热搜的最初推动力是白马股涪陵榨菜因上半年业绩不达预期,股价下跌。 涪陵榨菜公司对此解释称,并非榨菜卖不动了,而是“宏观经济形势承压对整体消费需求带来一定冲击,公司不能独善其身,但并非爆雷”。


这则枯燥的财经新闻,曾引发“消费升级,榨菜看不上了”的解读。 这解读当然不靠谱,因为反方向的解读似乎也是成立的——“连榨菜都吃不起了”。


还真的有人也这么说了——近日,在台岛某综艺节目中,“名嘴”黄世聪扬言说“大陆人吃不起榨菜”。 于是乎,榨菜成了继辣条、茶叶蛋之后的新“炫富梗”。


▲名嘴”黄世聪说“大陆人吃不起榨菜。


8月14日,有榨菜企业给此人寄去一箱榨菜,并附公开信称,“感谢您能在《关键时刻》以如此激扬的情绪推荐了中国已有1000年历史的榨菜,以幽默、诙谐、自嘲的方式教授了汉语“涪”的读音,激发中国网友炫fu的聪明才智和热情……”这也推高了榨菜的网络热度。


榨菜如此多娇,引无数网友竞开玩笑。


榨菜被赋予特别的社会意涵,不是稀奇事。 去年榨菜、泡面公司业绩上扬,也曾引发“消费降级”解读。 当时也有媒体澄清说,榨菜、泡面卖得多,不代表消费降级,反而代表消费升级——因为拉升业绩的是更贵的品类。


一包榨菜,多种解读。 不同说法大相径庭,但都拉榨菜来背书。


其实这些都是管窥蠡测精神发扬过度了。 榨菜公司的业绩不能作为观察整个消费市场的风向标,这是榨菜难以承受之重。


榨菜已烙刻进集体记忆


还是说说榨菜为什么多次引起全民狂欢吧。 关键原因很简单,这个梗的门槛足够低,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都吃过。


网络传播的趋势,往往是就低不就高。 不妨回想一下这些年的网络流行语,“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我爸是李刚”,每个人身边都可能有个叫贾君鹏或李刚的小伙伴; “然并卵”“老司机带带我”“扎心了老铁”,都是大区域内流行的民间俗语,俗到深处自然雅。


谁要想在网络上吃得开、不被视为异类,就得主动把自己放在尘埃里。


▲黄世聪自嘲,请叫我“榨菜聪” 资料图


稍不注意,老司机也会翻车。 举个例子,某知名网红今年前段时间发了一条“9012年了还有没出过国的傻×? ”却结结实实地翻了车。 因为大多数网友真的没有出过国。


这名网红无疑是错判了国情。 虽然新闻告诉我们,中国每年出境游已经超过一亿人次,但十三亿人并不是一年一亿轮着出去的,同一拨人可能一年出去多次。


说回榨菜的受欢迎,除了话题门槛低,还有一个原因——榨菜出现在历史上国人消费升级的道路上,味道已经烙刻进集体记忆中。


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就不把榨菜看在眼里,但他们不应该忘记,他们的父辈还真的是从吃不起榨菜的阶段走过来的。


黄章晋老师就对此发了一条微博: “印象中榨菜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不再强调以粮为纲,吃的突然就丰富起来。 但所有食物都不及榨菜美好,它美味,还能让你没有任何负担地吃到过瘾。 左手半坨刚从坛子里拿出来的榨 菜,右手一个温热的馒头,幸福就满满地握在两只手上。 这记忆两天来一直心心念念。 待会儿上街买大块涪陵榨菜,找北京最好的馒头。


所以,说当下的人们“吃不起榨菜”确实够孤陋,但也有必要提醒一下正在拿榨菜炫富的的网友: 我们这个时代离把榨菜当珍馐美味的过去,还并不遥远。 你们今天能在榨菜面前挺直腰,是一种幸运,更要感谢前人的努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