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2024
年12月11-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精神基本延续12月政治局会议,回顾和总结2024年经济形势与成果,重点部署2025年主要经济工作内容。主要增量信息包括:
(1)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提高赤字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专项债发行使用、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等;
(2)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货币供给盯住价格总水平、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等;
(3)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聚焦“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两条主线,并合理控制新增用地供应。
(4)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消费打头阵,投资讲效益。
消费方面,一是增收减负、改善福利待遇等以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包括增加中低收入人群补助、提高养老金、提高医保补助等;二是“两新”政策继续加力扩围,培育和优化消费土壤。投资方面,强调“自上而下组织协调”,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在“两重”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城市更新等方面加大力度。
对于债市而言,货币宽松预期叠加年末“日历效应”驱动下,机构“抢跑”带动利率连续下破各个关键点位,当前点位已隐含降息预期20-25bp;利率债下行更为顺畅,信用利差被动走阔。短期内,需要关注年内降息落空或不及预期、监管引导与预期管理、年末理财回表等或有扰动,但机构大规模提前止盈概率较低、风险偏好发生变化的条件尚不具备、流动性保持宽松等因素仍支持债市看多,品种上建议适度布局中长期利率债、二永及高等级普信债,且当前利差水平下超长期信用债(5Y及以上)的配置性价比高;中长期而言,明年50bp以上的政策利率调降预期、结构性资产荒加剧等因素催化下,债牛确定性强,明年下半年需关注价格指标、企业融资、商品房成交价等基本面修复信号。
2024
年12月11-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精神基本延续12月政治局会议,回顾和总结2024年经济形势与成果,重点部署2025年主要经济工作内容。
1
.增量政策成效初显,经济目标有望达成
会议充分肯定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的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再提“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
”,预示着四季度GDP增速有望迎来“V”字反弹,倘若增速录得5.2%及以上,全年5%的经济目标有望顺利达成。9月以来,制造业PMI供需两端均逐步修复,社零增速、制造业与基建投资增速等读数均有所回升,
增量政策加持下的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但“量价背离”的特征也愈发凸显,通胀指标改善程度相对有限,CPI持续低位震荡、PPI温和回升,“债务-通缩”螺旋尚难缓解。
2
.经济形势:外部环境恶化,国内需求不足
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相较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主要有两点变化:
一是关于外部环境变化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
,2023年相关表述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今年强调“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背后暗含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下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面临“断链”风险、局部地区政治动荡加剧等隐忧。
二是国内经济形势的表述直指要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
。当前国内产业链面临新旧动能切换的阵痛期,企业端面临产能出清与价格竞争、贸易环境恶化等内外约束,弱化企业盈利预期与投资扩产意愿;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仍存,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居民就业增收预期偏弱,较大程度制约了居民的消费意愿。
3
.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打好“组合拳”
会议要求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打好政策组合拳”。与12月政治局会议的通稿相比,
略去“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的相关表述,但较难通过该细节去揣测决策层的态度变化,会议关于宏观政策的定调仍基本延续、增量政策动向也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包括
“五个增加”,即提高赤字率、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专项债的发行、使用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预计2025年目标赤字率有望调升至4%左右、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2万亿元、新增地方专项债限额超4万亿元(不含2万亿化债额度),预计后两者将用于注资国有行(5,000亿元)、加力支持“两重”项目(10,000亿元)和“两新”政策(5,000亿元)、地方存量债务化解(8,000亿元)与收储(含土地储备)。同时,预计明年将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增加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用于重点领域保障与兜牢“三保底线”),扩大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的使用范围等。此外,明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关之年,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及成果有望加快落地,例如消费税扩容与下划地方,有助于提高地方财政的可用空间与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包括“两点不变”与“三点变化”
。不变的是继续“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保持总量适度宽松的同时,增加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支持特定领域(如保障性住房再贷款、PSL等);汇率方面
,延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阐述
,
央行维护汇率稳定的态度依旧
,近期央行也在通过调节逆周期因子等方式以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
但“超常规”货币政策与贸易不确定性等因素作用下
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仍存、不可避免需要适时适度放宽汇率弹性
。
变化的是
首次提出“适时降准降息”
,考虑到岁末年初的资金需求增加、实际融资成本仍偏高等因素,同时为明年初经济“开门红”营造更良好的货币环境,
预计明年一季度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调降50bp、政策利率降低20bp左右
;会议提出“保持流动性充裕”的阐述,相较此前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更显积极,今年以来央行对流动性的调节手段更丰富(如国债买卖、买断式逆回购、临时正逆回购等)、精确度更高(资金利率贴近政策利率运行),
明年流动性宽松的格局有望实现并延续
;会议还谈及“
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继两项支持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落地之后,
市场高度关注的平准基金或已在研究中
。
三是打好政策“组合拳”,强化各类政策和措施的协调配合
。9月以来得益于“货币+财政+地产”等一揽子政策,市场预期与信心方能有所改善,后续第二轮政策刺激也已在系统谋划中、预计明年初逐步接续落地。会议还强调“完善部门间有效沟通、协商反馈机制,增强政策合力”,近期已有迹可循。今年4月央行联合其他五部门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11月25日央行等九部门联合召开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工作推进会议,跨部门协作有利于各取所长、提高政策效能。
4
.扩大内需:大力提振消费, 提高投资效益
通稿关于2025年重点任务的排序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被摆在首位,“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提振消费,兵分三路。
一是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包括增收减负、改善福利待遇等,例如增加中低收入人群补助、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养老金和医保补助等;
二是提升居民消费意愿
,“两新”政策继续加力扩围,预计直接下达的国债资金规模有望达5,000亿元(今年3,000亿元),同时放宽补贴对象、品类、消费场景等要求;
三是丰富居民消费场景
,积极拥抱新业态、新趋势、新体验,努力打造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中长期而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望加力推进,帮助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实现稳定就业和居住,释放消费潜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