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专致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建立汉语学界的古典学学术园地,促进汉语学界对中西方经典和其他传统经典的再认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紧急下架!知名品牌发声 ·  8 小时前  
题材小表格  ·  最新A股正宗DeepSeek智算一体机概念股梳理 ·  9 小时前  
题材小表格  ·  最新A股正宗DeepSeek智算一体机概念股梳理 ·  9 小时前  
新闻广角  ·  泽连斯基:逮捕前总统波罗申科 ·  13 小时前  
新闻广角  ·  @高考考生:这份名师助考“锦囊”,请查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古典学研究

新书推荐丨廖平集:知圣篇

古典学研究  · 公众号  ·  · 2021-05-29 09:00

正文

经典与解释·廖平集
知圣篇
廖平 著 潘林 曾海军 校注
226页,58.00元,2021年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知圣篇》是廖平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廖平提出,搞通六经的起点在于“知圣”,而圣人之事是哲学,因此经学就是哲学。 廖平以此抨击“六经皆史”说以史学取代或冒充哲学,使圣人作经的主旨蔽而不明。 《知圣篇》即重在阐明六经并非前代散佚旧文,而全部为孔子作为素王为万世立法的制作。 全书包含正篇和续篇。正篇主要反映“尊今”思想,提出孔子是受命改制,六经皆孔子为改制而作,康有为曾据此书著成《孔子改制考》;近世学林流行的“托古改制”说,盖即肇始于此篇。续篇又加入“小统大统”“天人之学”等学说,在时空上进一步推衍,可以考见廖平经学“二变”以后的学术发展历程。



名家推荐


蒙文通(1894-1968)



[廖子]明两千年不传之学,义据通深,度越一世,香象渡河,众流截断。(蒙文通语)


“六经皆史”说阉割了中国哲学智慧的血脉,以至于如今在经学领域竟然要以哲学为耻了。廖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坚定地要经史分家,实为拯救中国哲学智慧之壮举。(刘小枫语)


目  录


校注说明

知圣篇
知圣篇自序
知圣篇
自跋
郑跋

知圣续篇
知圣续篇自序
知圣续篇

主要征引书目


廖平



校注说明

近代经学大师廖平著述宏富,《知圣篇》是其中颇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知圣篇》又称《知圣编》,分上、下两卷,刊行时分别以《知圣篇》(即正篇)和《知圣续篇》命名。书中所载,除序、跋之外,皆为经话札记,共一百四十一则,其中正篇七十则,续篇七十一则。
《知圣篇》的成书过程,颇费周折。光绪戊子(1888)冬,廖平撰成《知圣篇》,为廖氏经学“二变”时期尊今思想之代表作。次年,廖平客居广州广雅书局,欲刊此本,然而其论非常可骇,“或以发难为嫌,东南士大夫转相钞録,视为枕中鸿宝,一时风气为之改变。湘中论述,以为素王之学倡于井研者,此也”。[1]不久,廖平以该书稿示康有为,康有为“遂据之撰为《孔子改制考》,且于廖氏说大有发展。近世学林流行之托古改制说,盖即肇始于此”。此书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康有为撰《孔子改制考》,而《孔子改制考》则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可见此书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

《知圣篇》《知圣续篇》书影

光绪二十八年刻本,天津图书馆藏


据《知圣篇》自跋,壬辰(1892)以后,该书稿屡有修改。但因“借钞者众,忽失不可得”。庚子(1900)得广雅书局己丑(1889)钞本,遂略加修改,渗入“三变”时期大小统、“四变”时期天人学思想,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绥定府中学堂付梓。廖平晚年又于家藏《知圣篇》(以下简称“家藏本”)上续有批改,“五变”时期孔子造字等说亦入之,可见其治学之善变思进。

《知圣续篇》成于光绪二十八年,随即与正篇合为上、下两卷,由绥定府中学堂刊行,此即原刻本,[2]后收入《六译馆丛书》。是书“卷内仍题为《知圣篇》《知圣续篇》,盖以示二篇非一时之作也”。[3]《续篇》撰成之时,廖平已渐悟天、人之学,开启经学“四变”,故其较多地反映“三变”“四变”时期思想。

《知圣篇》以“知圣”命名,何为“知圣”?盖“知圣”二字取自《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知足以知圣人”,“圣”即孔子。廖平云:


欲明经学,必先知圣与制作六经之本旨。……学者必先知圣,而后可以治学;必先知经,而后可以治中西各学。[4]

治经治学的前提在“知圣”,“知圣”即知孔子为素王制作六经之义。“孔子为生民未有之第一人”,以宰我、子贡之智方足以“知圣”,圣不易知,学圣更不可矣。
《知圣篇》开篇云:


孔子受命制作,为生知,为素王,此经学微言,传授大义。……今欲删除末流之失,不得不表章微言,以见本来之真。洵能真知孔子,则晚说自不能惑之矣。

《知圣篇》开篇即明言“孔子受命制作”,“为素王”,此为全书核心要义,亦即公羊家之素王论。廖平在本篇中多方引经据典,对素王论加以阐述和发挥,提出如下一些重要论点:六经皆孔子改制救弊之作,“六经旨要,以制度为大纲,而其辨等威、决嫌疑,尤为紧要”;孔子托古改制,有德无位,“存空言于六经,托之帝王,为复古反本之说”;孔子为中国立万世法,“集群圣之大成,垂万世之定制”,等等。


《孔子弟子图卷》(局部),首都博物馆藏


至于“三变”时期大小统、“四变”时期天人学思想,在《知圣篇》的部分段落中有所反映,当为1900至1901年间所增订,而在《知圣续篇》中,廖平则不厌其烦,详加阐述。所谓小统,是指以《春秋》为经、《王制》为传的王伯学,为中国治法;所谓大统,是指以《尚书》为经、《周礼》为传的皇帝学,为全球治法。此说当本之于公羊家之大一统说。“四变”之后,廖平以《春秋》《尚书》为人学,“为着明之行事”,适于中外开通后之全球;以《诗》《易》为天学,“为隐微之思想”,适于数千万年后六合之外。此皆为孔子翻定六经而为后世所立之大法,后生所为仅“知圣”而已。

就现存《知圣篇》早期版本而言,除光绪二十八年绥定府中学堂刻本、民国时期《六译馆丛书》刻本(较前者除多郑跋外,其余版刻实与之相同)外,还有宣统三年(1911)上海国学扶轮社发行的张钧衡《适园丛书》铅印本(以下简称“适园本”)。适园本在原刻本的基础上校订,但亦有未尽改、错改和夺字者。此次校注,即以《六译馆丛书》本为工作底本,以适园本参校,并参考了《廖平学术论著选集一》(李耀仙主编,巴蜀书社1989年版)等点校本。惜家藏本真颜无从得见,今乃据巴蜀书社本校勘记转録廖氏晚年之续改内容(共二十九处),以资参阅。


廖平晚年左手书七言联, 四川博物院藏


本书系“经典与解释”丛书之一,其校注的主要体例如下:
一、全书采用繁体横排,施加现代标点,于难解语词、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作简明笺注。
二、正文用大号宋体字,原书自注和校注者新增注释用小号宋体字。新增注释文字较短者,采用随文夹注形式,外加圆括号(单独注音除外);文字较长者和校勘记,则采用脚注形式。
三、为适应现代排版和阅读的需要,版式方面作了适当调整。如将长段引文改为“独立引文”格式,采用仿宋字。双行小字改为单行。对于篇幅较长的段落,酌情再分段;同时,标出原书正文段落的序号(原书每则杞记为一自然段),以便查检。
四、对于底本文字涉及讹、脱、衍、倒者,一般在页下出校记说明。若有文献依据,或系明显错误,将底本文字改正;若仅为笔划小误,如日曰、己已等之类混淆,则径改而不出校记。
五、逐一核实引文,并尽量标注出处。廖氏引书,有节引、意引乃至“改经”等多种情况。若文字有讹、出入较大,一般出校记说明,或据材料改正,或存异文;若仅系虚词出入或词句省略,而不影响阅读,则不出校记说明。
六、凡原书沿用习惯,为避圣讳、清讳所改字,径予回改,不出校记。
七、凡原书字迹漫漶而无法辨认者,用“□”表示。
八、异体字一般仍如其旧;但若前后混用且无异义,则统一为通用字。为规范起见,将旧字形悉改为新字形。
九、增列主要征引书目,附于全书末。
六译先生学术闳深,后学虽竭驽钝之材,书中疏谬难免,尚祈方家郢正,有以教之云尔。




注  释


[1] 《光绪井研县志》卷十四《艺文四·子部一》,载《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 40 》,巴蜀书社 1992 年版,第 401 页。
[2]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廖平卷》,蒙默、蒙怀敬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82 页。
[3] 据绥定府中学堂刻本《知圣篇》封面“光绪壬寅年春三月,射洪邓维翰题”,《知圣续篇》自序落款“光绪壬寅孟冬”,则正、续二篇当刊行于壬寅年( 1902 ),其时廖平任绥定府教授。说参郑伟《廖平著述考》(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4]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廖平卷》,前揭,第 82 页。
[5] 《四益馆杂著·治学大纲》,廖平著,王夏刚校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233 页。

作者简介


廖平


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县人。字季平,号六译。清末民初经学大师。 廖平早年于乾嘉考据、宋学义理等无所不窥,后专心探求圣人微言大义,其经学思想的意义曾被誉为明“两千年来不传之学”。廖平一生学术有六次转向,著述逾百种,以经学为主,兼及史学、小学、医学、堪舆等,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六译馆丛书》等传世。



校注者简介


潘林,男,四川内江人。中国古代史硕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致力于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主编“经典与解释”丛书之《廖平集》《陈柱集》《张居正集》(均为合作主编)。

曾海军,男,湖南平江人,中山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切磋集》系列书系主编,著有《神明易道:〈周易•系辞〉解释史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诸子时代的秩序追寻——晚周哲学论集》(巴蜀书社2017年)等。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