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51好读  ›  专栏  ›  科普中国

超级探针!我们能看到微观世界的极限在哪里?

科普中国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2-17 10:30

正文


欢迎来到科普中国特别推出的寒假精品栏目“ 给孩子的高新科技课 ”!


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等单位联合制作播出的系列科学纪录片《打开宇宙之门》近期在 CCTV-9 上映。


本片聚焦一系列我国自主研发的大科学装置,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行了科学解读,展示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及这些超级装备所孕育的重要科研成果。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大科学装置吧!









你知道我们能看到的微观世界的极限在哪里?谱仪是做什么的?如何更好的探测材料结构的微观世界?


答案揭晓!


先来看视频:



以下部分文字介绍:

(阅读大约需要 2 分钟)



我们能看到的微观世界的极限在哪里?


光学显微镜能看到的极限是 0.2 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极限是 0.08 纳米。


使用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很轻松地看到细胞或病毒等的表面结构,但如果想要了解物质内部原子和分子尺度的结构,我们还需要新的超级显微镜。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这片依山而建的白色建筑群,就是中国散裂中子源。 这是一座探索微观结构的超级大科学装置,在这里用来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就是中子。



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又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原子核则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中子,体积小、质量大、不带电,因而可以轻松穿透物体而不会产生破坏。当它穿过被研究的样品时,可以不受阻碍地靠近样品原子核,发生碰撞并散开。



假如有一张我们看不见的网,如果我们不断地向它扔出小球,有的球会穿网而过,有的则会被网绳弹射回来,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分析每个小球的轨迹,还原这张网的结构。



同样,通过分析中子穿过样品时发生散射的轨迹,科学家可以重建样品分子和原子的位置关系,并通过计算中子散射时速度和能量变化,反推物质的微观运动。因此, 中子就成为探测微观世界的超级探针。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王生:“利用中子做探针的话,就要首先产生高通量的中子,散裂中子源就是用来产生高通量的中子,并且利用中子来开展物质结构的研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通过将质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去轰击金属钨,来产生大量中子的。



钨,原子序数较大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用它来做轰击的靶子,产生的中子数量也就越多。



每个中高能的质子轰击钨靶时,可以释放 20 至 40 个可用的中子。被轰击出来的中子产生的中子束流,即将进入下游的谱仪,开始发挥自己强大的观察微观世界的能力。



谱仪,其实就是科学家们使用中子来观察样品结构的实验站。这些不同颜色的巨型腔体就是谱仪,每种颜色代表一条谱仪,每条谱仪就是一台超级显微镜,不同的谱仪可以进行不同的实验,可以是化学的,物理的,或者是材料科学的等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