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的哪吒“杀疯了”,一部动画电影以一骑绝尘之力,成为春节档“神仙打架”里当之无愧的榜首。
看到六臂法相的魔童哪吒登场,我回忆起上次因角色而直呼厉害、帅到心颤,还是看到《黑神话·悟空》。
一个问题也随之浮上心头:从“黑悟空”到“魔童哪吒”,我们现在为啥都开始转头儿喜欢“黑神话”?
从最初的神话传说开始,哪吒、悟空,从来都是最经典的极具反抗、斗争精神的角色。
古代神话语言简练,彰显人物内核的方式更简明、直接。因此,哪吒割肉剔骨、悟空大闹天庭的故事虽然经典,却不够丰满,这给后代演绎留下了很大空间。
过去的影视剧作改编中,我们塑造角色大多依守神话传说中“钦定”的性格特质,打造了许多具备极高道德感、正义感、使命感的“神仙”“圣人”,但《哪吒2》《黑神话·悟空》打破了这种经典意义上的“正邪叙事”。
如哪吒或悟空,不断寻求拯救,最终发现阴谋、与仙家较量的故事有血有肉,但更宝贵的是影片叙事的底层逻辑——价值观仍然摆得很正,即善恶正邪有道,但却从没有将仙与魔作对立。
作品突出的是“一念之善”与“一念之恶”。善恶不再是任何角色的永恒属性,而是会随着时移世易产生改变。
哪吒生而为魔,但可以自己选择正道。无量仙翁位列仙班,却会为情势阶位所困陷入魔障。我们看到,现在是神仙圣人,但若不恪己自持一样会“道德坠崖”;即便身如微末、遭人唾弃,是纵由恶念滋生、疯狂报复还是心如明镜、自有决断,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怨不得天不时地不利。
这个意义上,“黑神话”的魅力之一,在于给人一种警惕与慎独意识。太多时候,“童话”写到“修成正果”便终笔,但深知做事为人要懂“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方是人世常态。
无论从自己的初心走出多远,仍要长怀善念、以德践行,功不唐捐。能悟至此,“黑神话”方能蜕变为成年人的童话。
从艺术创作角度讲,“黑神话”的概念亮相伊始会给人带来一种感官殊异。将传统的正派人物大笔挥就为魔容易陷入“魔改”争议,创作团队必须有才,还要大胆、敢干。可以说,踏出这一步是艺术创作思想格局、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真的令人惊喜。
无论是悟空、八戒、牛魔王还是哪吒、申公豹、无量仙翁,反人设、反套路,却都能具备其自身人格的合理性,这在影视化实践中非常难得。须知这种“人格合理性”并非导演编剧预设或强加,而是从人性成长角度一步步推理、自然延伸出来的。
也就是说,镜头叙事不再注重构建黑与白的绝对对立,而是力图着墨人物本身的复杂色彩,让人性意志的交织、环境地位的碰撞,共同构成能够反复解读的经典作品。
从这个意义延伸开,“黑神话”的当代魅力之二,在于其另类的教育意义。
犹记小时,初读《三国演义》读得云里雾里,合上书第一个冒出来的问题就是:“这里谁是好人?”
这其实也是诸多影视作品构建叙事逻辑所需回答的根本问题——以往我们太注重在有限的时长和画面里简单粗暴地“教育”老少观众,人应当追究极致的道德、正义、原则。可试问又谁人能做到?天呐,这是要观众肉身成圣吗?
事实上,“黑神话”并为反抗对道德和正义的追求,而是解除了“必须遵守外界规则”的桎梏。无论是哪吒还是悟空,都把“原则”放在了自己这里,用两部艺术作品中都提到的意向来说,那就是“命”——哪吒说“我命由我”,黑悟空转世是“天命人”。
纵然天有枷锁,但命由己造——这样的思想“硬度”很吸引人,能带来比“非黑即白”更深刻的教育理念。
试想,在这些“黑神话”中,如果孩子问父母“这里面谁是好人?”或许更多家长不能再直接抛出几个主角的名字了,而是需要从这些角色的出身背景、成长经历、磨炼挫折中讲起。所以说,借一部作品,既是教育孩子,亦是调教父母教育之法。
无论是《哪吒2》还是《黑神话·悟空》,创作团队都用尽心思、历时数年,坐得了冷板凳、能坚持能突破,才能把不拘一格的形象精巧细腻地呈现给大众,令人折服。对此的赞叹已经太多。
但我想说,“黑神话”的真正魅力之三,不只停留于制作用心,更在于深层次的,它如今之所以能大放异彩,和时代发展同样休戚相关。
今天,创作者可以更加大胆地,用“黑神话”思维去搭建新故事,用“魔”“黑”这样看似负面的词汇去释义角色,在认知冲突中寻找和谐点,用高超的技术技巧和故事驾驭能力去作一篇锦绣文章。
“魔”与“仙”、“正”与“邪”、“天命”和“斗争”如何调和统一?《哪吒1》告诉观众的是“是魔是仙,我说了算!”《哪吒2》告诉观众的是“小爷是魔,那又如何?”
台词同样热血,追求却产生了成长和变化。可以看到,从第一部反抗“天命”到第二部反抗所谓的“天”,这一路其实给心智尚不成熟的哪吒带来的是价值观和信念体系的一次次崩塌。但这样的崩塌没有带来“暴走”或疯狂,而是让哪吒从此有开启法相的机缘,将人物推向了自强和求诸己。
这个底层逻辑是和《黑神话》里的悟空一样的。而这些“黑神话”作品叫好又叫座,正生动说明,大众的视野和认知水平也更深、更广。须知,电影与游戏,都是新一代的艺术类型,它们所展现的思想内核也必然与时代精神思潮息息相关。“黑神话”能口碑崛起,在观众欣赏水平提升背后,折射的是国民对这种“反传统叙事”的认可。
可以说,悟空、哪吒纷纷“出海”,告诉的是全球观众,“黑神话”是中国的艺术潜力和水准,同样也代表着某种精神和格局。
面对所谓的体制、既定的规则;眼瞧着已成的“霸业”、外界的桎梏——中国人,或曰中国能给出什么答案。从电影、游戏艺术,到生态、经济、科技、军事……这篇试卷还很长。
除了艺术之外,相信还会有更多答案,被更多专业人士,徐徐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