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一百六十七):逢场作戏。
清朝末年的淮军,虽说为清廷力挽狂澜,但是在专业的英军军官看来,士卒们放枪的姿势却很奇怪,虽说他们朝前放枪,但是眼睛却盯着别的地方,没有任何射击瞄准的概念。在同时代的北洋舰队,虽说全军覆灭,但是在硬碰硬的交战中却并非完全处于下风,但是以淮军为主的清军陆军则在外战中不堪一击,逢战必败北,从半岛一路退回山海关,经营多年的旅顺要塞守了两周,在堆积如山的军械中狼狈逃窜,以至于日军发现交战中的清军陆军,每次交火都是争先恐后地一顿放枪,一发接着一发,等到子弹打完了,也就是清军撤退的时候到了,至于瞄准杀伤敌人,似乎并没有考虑在内。三十余年后,清廷数支新军崭露头角,但是当年放枪不瞄准的毛病,依然没有多大改观。
庚子大乱中,一开始进攻馆区的是董祥福麾下的“甘军”,一万余人马气势如虹,装备绝对不是印象中的大刀长矛,而是丝毫不逊于联军的近代火器,加上助战的数万拳民将馆区围得像铁桶一般,但是熬战几个月,仍然是久攻不克,这些士卒们身上带着充足的子弹,可是在战斗激烈的阶段,天空中飞弹如雨,却很少能伤到对阵的敌人,至于瞄准的要求,早就被抛诸脑后。甘军作为清廷几支主力部队之一尚且如此,别的清军也差不了多少,至于德式操法的北洋新军,瞄准当然是士卒们的必修课,但是在实战中的具体运用,则是大打折扣令人哭笑不得。
其后随着士卒们剪了辫子,按照普鲁士军人的标准一套流程走下来,北洋新军也算是像模像样的近代士兵,可是打仗不瞄准的毛病,依然是我行我素。张勋复辟之后,马厂起兵的段祺瑞,麾下近三个师的人马全是北洋军阀的劲旅,对战五千余人负隅顽抗的辫子军,本应该是一场惨烈的攻坚战,但是现实却是“战火最为炽热的地方,没有一只飞鸟能够安全飞过天空,因为射击的方向,似乎都是天空。”作为皖系军阀人马主攻的张勋公馆方向,枪声从凌晨五点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大批层层排列的士卒用机关枪、步枪连续射击,相距不足一百五十米,中间高耸的城墙,尽管双方发射了百万发的枪弹,似乎打到城墙的连一颗都没有。激烈交战的受害者却是无意中经过的路人。以至于洋人略带讽刺地向北洋中枢建议:“恢复使用弓箭,不仅能减少军械浪费,还能对乱兵造成真正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