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浪潮工作室
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看世界的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韩国南部金海市某部队发生爆炸 ·  昨天  
新华社  ·  东中华路上的先生们 ·  3 天前  
新华社  ·  夜读|真正厉害的人,都能扛事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浪潮工作室

上海硬盘简史

浪潮工作室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7-29 11:38

正文

今日评论区作业

你遭遇过的地域歧视


撰文 | 苏曦禾

出品 | 网易浪潮工作室

欢迎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订阅查看


为什么上海的外地人不受待见?对上海来说,外地人真的一文不值吗?


魔都上海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源源不断地吸引外地人。即使外地人买不起房也拿不了上海户口,但他们通常会把最有力气搬砖的20岁至35岁,奉献给上海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另一方面,上海人似乎对外来同胞的贡献毫不领情。上个世纪,“乡下人”是“上海人”对所有非上海土著的内地同胞的统称;本世纪,在上海本地网络论坛“宽带山”上,“硬盘”和“YP”是上海本地人对住在上海的外地人的蔑称,这一称呼源于“外地”二字的开头拼音字母WD,而WD正好是硬盘厂商西部数据(Western Digital)的简称。


身在上海的外地人恐怕对歧视都深有体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葆华在调查上海人的人际交往时,随机访问了448名上海常住人口,其中有222名上海本地人,226名外来人口。 其中33.6%的外来人口坦言自己曾在上海遭到过本地人的歧视,而65.8%的外来人口表示见到过外地人被本地人歧视的情形。


2009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一档节目中,一位外地听众因为抱怨上海人总说方言,更是遭到了本地主持人毫不掩饰的怒怼——“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以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为什么上海的外地人不受待见?对上海来说,外地人真的一文不值吗?


拍摄地在上海的《爱情公寓》将“圆润离开”事件加入了台词 / 电视剧截图

上海从来没有什么本地人

人们通常以为,上海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冲突,是最近十几年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实,上海早在160年前就成为了移民城市。在1845年至1941年的近百年间,上海租界人口于1853年、1860年、1937年出现了三次人口增长高潮。由于国内外人口的大量迁入,上海租界人口从区区数百人猛增到数百万人。


1853年小刀会起义后的五年中,上海租界内的人口连翻两番达到了8万多人,要知道在1853年时,上海租界的本地人还只有800人;当时的上海逐渐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快速集聚而来的劳动力既满足了市场需求,也从城市的扩张中受益。


民国时期,上海法国租界中的华人 / 视觉中国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允许中外商人投资设厂,于是上海从贸易场所变成了制造业中心,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更迫切。在1895-1937年间,上海租界人口获得了持续稳定又快速的发展,基本上保持着每15年人口翻一倍的增长速度。


假如过去也用“硬盘”形容外地人,那么旧上海就是一个“硬盘之都”。1885-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内外来人口数量都远远超过了本地人,最少的时候也占全部人口的78%,而且不管在租界内还是在租界外,外来人口都是本地人口的三倍甚至四倍。


租界内外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数量对比 / 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


在当时的上海,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歧视。1870年至1930年间 , 在公共租界内,中国人口一直是外侨的 30 倍以上 , 有的年份甚至在 50 倍以上。中国人贡献了超过六成的税收,却备受歧视,地位甚至不如朝鲜人。公共租界内只有西式学校,不允许设立中式学校,华人学龄儿童中,最终只有8.5%能上学。


即使是在中国人内部,也存在歧视链,其中苏北人地位最低。根据历史文献记录数据推测,1851年太平天国后的一个世纪内,南下的苏北妇女有不下1000万人次;1931年苏北水灾后,“江北贫民,来沪谋食者,不下数十万人,大都充当最辛苦之劳动生涯”。


一对来自苏北的夫妻长期在南京打工,一家四口只能挤在一个卧室里 / 视觉中国


早期来到上海的苏北人大多是逃难的农民,由于文化和技术水平较低,只能聚集在城市边缘地带,住最简陋的屋棚,从事最不赚钱、环境最恶劣的工作,比如纺织工人、制造工人、重工业工人、小车夫、黄包车夫、码头工人、苦力;而苏北妇女多数变成了纱厂女工和家庭佣工,或者小贩、打杂,甚至充当低等妓女。


上海市社会局曾经对上海的人力车夫进行调查,在《上海市人力车夫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书》中分析了304名人力车夫的籍贯状况,其中苏北人占总数的95.7%,而苏南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数还不到1%。


尽管同是来谋生计的外地人,也分高低贵贱,于是最底层的职业都留给了苏北人,甚至先到上海的苏北人也会联合当地人诱骗新人进工厂。


虽然女佣听起来是工作环境稍好的职业,但是能到外国人家里打工的多数是从苏州来的女工,连上海商店的刺绣工和妇女头饰工也轮不到苏北人。最累最脏的缫丝纺织工厂里,苏北妇女却占了60%,很多人因此患上了肺病。即使是做妓女,苏北妇女也是处于最底层,被称为下等的“野鸡”。


苏北淮安,农民们在抢种秧苗 / 视觉中国

 

苏北人的体态和口音都受到上海本地人的歧视。“江北猪猡”和“苏北赤佬”就是上海方言中对苏北人的蔑称,当时的上海还流传着“宁可与苏州人打架,不愿与徐海人讲话”的俗语;而且因为苏北籍的女工喜欢穿花花绿绿的鲜艳颜色,所以有人买红色的布料或者扎头绳时,旁人就会模仿江北方言嘲讽她。

 

其实,苏北人中一部分人在佣工过季之后仍回苏北老家;另一部分则长期居留上海,1949年以后,这批长期居留者的社会身份又转换成了城市市民,既会说上海话,又有本地户口,成了名正言顺的“本地人”。

新旧移民的冲突


社会同一性理论认为,为了获得积极的社会同一性,个体会通过对外的歧视来区分自己的群体,达到自我优越感的需要——人们需要树立异己的对象来寻求自我认同感。


在旧上海,“我们”是洋大人,是早来的那批上海人,“他们”则是中国人,也是下等的苏北人;而在1949年后,“我们”是拥有上海户口的城里人,而“他们”则是没有上海户口的乡下人。户口是新一代上海人的“身份证”。


1958年,中国开始实行的户籍条例,将全国人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类,上海也不例外。国家开始严格控制外省市人口迁入上海,还把当时上海的外地人遣送回原籍,并把知识青年送到兵团参加生产。上海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受到严重压制,拥有上海户籍的新一代本地人也就此形成。


猴年春节刚结束,在浦东金桥劳务市场里,就有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在找工作 / 视觉中国


户籍制度造成的恶果之一是,上海人口竟然在1993年出现了负增长。其实在50年代,上海人口已经处于人口曲线的后期阶段,即死亡率已经下降至1%以下的低水平,而出生率仍维持在3%以上的较高水平;但是进入60年代,上海的出生率持续下降,到60年代中叶已降至2%,到了90年代就只有1%。


除了不合理的人口构成,浦东新区的开发建设也急需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1990年到2005年,浦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累计投入1400多亿元,建设浦东国际机场、外高桥港区等工程,以及越江交通、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完成这些工程光靠本地劳动力是远远不够的,外来务工人员顺理成章地被召唤了。


1993年到2012年,上海常住人口从1381万增加到2380万,19年间增加了1000万,在此期间外来常住人口由123万增加到960万,外来常住人口占上海本地常住人口的比例也从8.9%上升到40.3%。截至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415.27万人。


上海的外来务工人员想回家过年只能在春运前错峰出行 / 视觉中国


外地人来工作,并不意味着他们能成为有户口的上海人。上海的逻辑就是:人太多,城市也会不堪重负。控制人数是过去十几年上海城市规划的核心,例如最新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已经确定要在2040年把上海的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


更何况,外来人口中农村户口一直占绝大多数。根据1988年的抽样调查推算,上海全市的流动人口达141万人,只有一半是农村户口,其中还包括了上海近郊的农民,但是随后的10年中,流动人口总量倍增。2000年时流动人口中的农村户籍达到了85.3%。


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这些涌入上海的外来人群教育水平都很低。按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或中专12年,大学及以上16年的数据来统计,1995年至2003年,来到上海就业的外地人平均教育水平还在初中以下,即使到了2009年,农村户口的平均教育水平也没有达到高中以上。


上海市一处棚户区,这里蜗居着几十户居民,大部分为外来务工者 / 视觉中国


但是外来务工的怎么能留下来呢?于是本地人和外地人再一次被人为分割开了。为了拿到户口,留在上海,外地人要先用自己的居住证集满120分才行。上海的居住证分为人才居住证、就业居住证、投靠就读居住证和临时居住证。


然而大部分人不仅没有人才居住证,连临时居住证也没有。2014年上海全市有非户籍人口1100.09万人,未办证者达到536.93万人,对于居无定所,学历较低的外地农村人,想通过目前的积分制拿到户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1987年至2009年,上海的人口调控政策 / 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探析———以上海为例


上海不想要低端人口,却想抓住那些高端人才。虽然上海户籍人口增长从2010年的12万下降到2011年的7.8万,2012年的7.1万,占全体外来人口的比例不足1%。但是同时给高端人才开辟了特殊捷径,2010年,上海市也给11类引进人才开通户籍绿色通道,他们获得上海户口就和入职一样简单。2012年,政府还为上海“千人计划”的中没有住房的人才提供3年100平方米左右的免费住房。

 

 2000-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迁移趋势,左图是户籍人口,右图是外来人口 / 上海人口郊区化与新城发展动态分析

乡巴佬成就了上海

上海开埠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外地“硬盘”扎根的历史。无论外地“硬盘”的形象有多么不堪,正是得益于外来务工人员奉献的20至35岁,上海的经济发展才有了基础劳动力。

 

上海本地人口的构成有非常鲜明的发达国家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特点。于是以青壮年为主力军的外来人口刚好完美接盘,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外来人口中,0-14岁儿童占8.5%,15-39岁的青壮年占65.7%,就是这些人让上海人吃上了外卖,隔天就能收到快递。

 

 上海,近百名着装统一的快递员齐聚上海街头,进行入职后的首次培训及宣誓,他们大多都来自外地 / 视觉中国


一般来说,各群体对资源的争夺会导致冲突,但是从就业来看,上海的流动人口并没有挤占资源,反而是近乎于“损己利人”了。他们不仅包揽了上海的脏活累活,还没有影响上海城市人口的就业率,在1978-2008年间,上海的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虽然呈现缓慢上升态势,却始终没有突破5%。


本地人和外地人就业情况对比,图中服务业B表示除了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教育、文化之外的服务行业 / 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与地域歧视 :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


其实,外来务工人员并不是没有能力获得更体面的工作,只是被歧视裹挟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研究院的孟昕教授在2000年发布的调查显示,上海外来农民工与本地工人工资差距的50%左右不能用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差异来解释。


上海乍浦路桥,一位头戴安全帽的农民工走过乍浦路桥,身后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 视觉中国


如果本地人和外来人被平等对待,6%的蓝领外地人是可以成为白领的,而本地人中白领的数量比率应当下降22%。但是实际情况是,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只能待在社会底层搬砖,即使他们中的少数人获得了上升渠道,真正实现阶级流动的人也会被现实压缩。


外来务工人员中白领的数量远远低于预计数字 / The Two-Tier Labor Market in Urban China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Shanghai.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陆铭在《大国大城》一书中认为,流动人口进入大城市是加快城市化的一个必须的步骤——“如果中国能够持续地发展城市里的第二、三产业,不断地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地创造就业岗位,那么,未来大量农村人口持续进城就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北上广在驱逐外地人时没有发现,其实越发达的国家人口集聚程度越高。而且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中,人口还在进一步往大城市集中;但是中国的人口密集程度不仅比发达国家低,甚至比巴西和南非还要低。


随着人均GDP增长,区域工资差异在减少 /《大国大城》

 

城里人总是想太多,害怕自己被挤得没地方住没工作找,却不知道自己连非洲朋友都没赶上。实际上发达国家的人口密集度是在提高到某个值后减缓,而保持人均GDP继续增长,并且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流动创造了更有效的劳动力,区域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也会收敛,呈现倒U型。

 

正如北京“假装在生活”的2000万人,都是在权衡利弊之后认为留在北京是最有前景的,真正假装生活的人早就回家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建设家乡比中关村和星巴克重要。这才是效率更高的人口流动。

 

在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中,5000万名底层劳动者只有权在夜里醒来,生活八小时。如果现实中劳动者最终落到这个下场,所谓的大城市也只是瘦死的骆驼了。

 

 

参考文献:

[1] 周葆华.城市新移民的媒体使用与人际交往 ——以“新上海人”抽样调查为例[J]《新闻记者》,2010.

[2]严善平. 改革开放30年上海市的外来人口和农民工动态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URP城乡规划》,2012.

[3]Xin Meng,JunSen Zhang.The Two-Tier Labor Market in Urban China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Shanghai[J],2001.

[4]地域歧视与文明话语: 近代苏北妇女“佣食上海” 的生态考察[A]. 赵赟.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 2009

[5]马晓微,张岩.城市流动人口的经济量化贡献初探[J]《人口研究》,2004.

[6]IMMIGRANT CONTRIBUTIONS TO MINNESOTA’S ECONOMY:http://www.newamericaneconomy.org/wp-content/uploads/2014/11/MN-Final-Brief.pdf

[7]章元,王昊.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与地域歧视: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4.

[8]王春兰,查波.大城市外来人口分布态势的分析与启示——以上海为例[J]《城市观察》,2013.

[9]张力,流动人口对城市的经济贡献剖析: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2015.

[10]朱国宏.]面对负增长:上海人口政策是否需要改变[J]《人口研究》,1995.

[11]葛延风.上海城市人口总量控制与结构优化研究[J]《科学发展》,2014.

[12]刘东.上海户籍新政:逐步建立积分落户制度,人口控制在 2500 万[N]21世纪经济观察报,2016-04-26.

[13]王春兰,杨上广.上海人口郊区化与新城发展动态分析[J]《城市规划》,2015.

[14]Immigrants Are Makers, Not Takers via 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https://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immigration/news/2013/02/08/52377/immigrants-are-makers-not-takers/

[15]陆铭.大国大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6]李丽梅,陈映芳,李思名.中国城市户口和居住证制度下的公民身份等级分层[J]《南京社会科学》,2015.

[17]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980.

[18]六普分析资料之三: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 ,上海市统计局,2011.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编辑 ✎ 邱小奕

 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键置顶公众号   从此划船不用桨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观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