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永远在路上的行者!
又是一年记者节。岁岁年年,世界在变,而有关何为记者的思考没变,变化的只是这种思考不断地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记者是一种职业。从清晨到深夜,我们永远在路上,做世界的观察者、历史的记录者、信息的传播者。
记者也意味着责任和担当。“笔下千钧重,肩头万斤担”。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永远是记者的天职。
记者职业高尚而神圣,但记者个体却是普通平凡的劳动者。他们有家、有爱,也有生活的劳烦和酸甜苦辣。记者的世界,用“春夏秋冬”比喻再恰当不过。
电台工厂祝广播同仁们记者节快乐!
“两会”是我记者生涯中一个重要刻度。掐指一算,从业十年,已连续八年跑“两会”(那两年在干嘛,就是不告诉你),能称“老记者”一枚吗?嘿嘿,实在有点暴露年龄!
每年的郑州“两会”,都是大家最忙碌的时候。预热、定选题、约代表委员、采访、拍照、写文字、做录音、推《会面》……一刻不敢放松,神经紧绷,大概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我们都是多面手。而每年采访报道“两会”,从郑州“两会”到全国“两会”,也是我收获最大的时候。我很自豪地说,我有幸感受和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发展与脉动。
what?你说看到的是我们光鲜和靓丽。哎,其实,哪个记者采访的背后不是一地鸡毛?!追访时快速掏出采访机,才发现电池没电了,欲哭无泪。更悲催的即使有电,也成功打开了,最后发现没点“开始键”,还有写着写着电脑没电了,录音没保存……这事儿谁还没干过几回?此刻我只能捂嘴笑了。
what?你说鸡飞狗跳的只有工作,其实,生活更是。娃小时,你问妈妈是干啥的,他一定回答:妈妈是弄电脑的,因为妈妈总是抱着电脑,说要工作,叫他去一边玩;出差几天回来,娃会高兴的手舞足蹈,但她一会儿叫“妈妈”,一会转脸儿又叫“阿姨”……
呜呜……即使工作和生活有这么多不堪,可这永远泯灭不了我们的真诚和热情。今后我们还将不忘初心,一往无前。
每年的11月8日,是一个属于我的特殊的日子。从踏进新闻行业那天起,如今已经过了十个年头。
今年4月,我第一次前往北京采访全国两会,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值得铭记的历练:每天的采访时间基本都是一整个白天,吃饭赶不上点儿都是正常的。回来还要抓紧时间赶稿子,凌晨一两点钟睡觉都很平常。
最让人头疼的是邀请人大代表们,经历了那段时光,也让我懂了很多,先策划、后打拼;脸皮厚、地毯搜,与代表交谈最好有始有终,好素材很大程度上就在倾听当中。
作为一名两会上的新兵,能在前方最及时的把新闻报道传回郑州,我感觉是非常神圣而且是充满自豪的。
通过全国两会我看到了时代前进的缩影,做好这个时代的记录者和观察者,对我来说,这是值得铭记的历练。
今年11月8日,是我踏入媒体行业的第一个“
正式
”的记者节。说“正式”,是因为去年实习阶段的时候过过一个“非正式”的记者节,那时我坐在台下,听着台上的前辈们讲述着或感动、或揪心的采访故事,在台下的我早已哭成狗。而今,我这个刚入职一年的小兵也要讲述自己的故事。
今年4月9日,微凉,天空下起小雨,郑州两会如约而至。河南省人民会堂外,身着西装的代表、委员们手提公文包,缓步走进会场。头顶是随风飘扬的条幅,金色与红色交织,多了一份庄严与肃穆。
对于一名年轻的时政记者来说,能够参与到两会的报道,我那点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压力与紧张。
如果问我的两会关键词是什么,应该是“第一次”。
第一次走进人民会堂,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次和我的同事一起,以“全媒体记者”的名义,通过文字、视频、图片等各种招式、利器,将两会见闻传递给电波那端的你。
......
在转型和跨界的背后,是我和同事们的百倍努力和辛勤付出,熬更守夜、通宵达旦都是常态,这样的拼搏为的只是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当然,“转的是型,不变的是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郑州好声音,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初心。
最后,跟上节奏挥挥手,让我们为记者疯狂打call吧!
来电台从事新闻行业五年多了。五年里,一直在路上,不需要太多行李,只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支笔,一个本,一个采访机。每一次摁下录音键,我深知:自己不仅仅是在记录和传播,更是在用自己的心和情传递一种信念、解读一个时代。
还记得春暖花开时,我采访了一个义务献血的活动。活动现场,大家排起长队,秩序井然的填表、体检、验血、献血。
参加义务献血的市民个个热情似火,爱心满怀,大家心中都有一份阳光与美好。我也感到一种正能量在传播,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义不容辞的加入到了献血的队伍。
作为一名记者,能够用自己的话筒
反映老百姓的心声,
传递社会正能量,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我觉得是一件非常自豪非常幸福的事。
2014年,那是一个春天,我从普通的传统编辑转型为现在的新媒体编辑,开始了“痛并快乐着”的生活。
新媒体小编,都有一段战斗史。熬过黑夜,摔过鼠标,抓过头发,甚至如果有一天你秃顶了,别人一定会说,你是小编!可是那又怎样,虽然我秃了,但是“姐”变强了!
记者是“动”,编辑则是“静”。坐在电脑前,你会听到键盘的敲打声,那是我正在和各种图片、视频、标题、排版做斗争,有时忙的甚至连喝口水、上厕所的时间都要尽量忽略。
每天要看微信、刷微博、读新闻、追热点、找素材,还要掌握PS、H5、PPT各种技能,然后再编辑修改再编辑修改再编辑修改中奉献无数脑细胞。
当你享受着春节情人节中秋节国庆节各种节日美好时光里时,我正在电脑前抓耳挠腮,上演一场内心纠结大戏。
●我和鞠萍姐姐有个约会
做新媒体小编让我“
小公举
”
的
形象荡然无存,睡梦中浮现的都是领导发号指令“推推推”。
但是我想说,新媒体编辑过程是“痛苦”的,可是当看到一篇篇精美的微刊在我手中诞生时,就会觉得一切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的夏季,总是和招生季连在一起的。中招、高招、小升初、小学入学,一环扣着一环,那简直是无缝衔接。让我忙完这一阵好忙下一阵。火热的招生季,我的状态就是酱紫滴!
作为跑教育线的记者,我采访了14年的高考,今年的高考印象尤为深刻。我们策划了高考恢复40周年特别节目,高考前夕,我回到了母校,采访了我的老师——樊洛平,这位当年同学们最喜欢,她的课都要去抢位置的老师,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从因为突发状况可能迟到的抱歉短信,到提前精心准备被采访的资料、照片,到采访结束后,对我稿件严谨地指导。樊老师让我明白,她的这个学生还有很多的地方要努力。
当记者这么些年,有过成功,有过收获,也有过迷茫。但想想樊老师为了能参加高考,一次次的去争取和不断的积累,想想樊老师在七尺讲坛上坚持了几十年,每一节课都受学生的欢迎。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记者,我应该更加自信和坚定。
内化于心,更应该外化于形!招生季,年年如此,怎样才能让大家愿意去看、去听我的报道,这是我一定得努力去思考的问题。于是,在今年的招生季,一个个精心策划的报道推出,单篇稿件近十万的阅读量让我还是小小的惊喜了一下。
明年的夏天,期待与火热的招生季再次相遇!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平日里很喜欢李宗盛的这首《凡人歌》,作为一名工作了20多年的老记者,印象中平时总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有人说记者很苦很累,可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一个凡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凡人,对我来说,生活既采访,采访既生活,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既是采访中的酸甜苦辣!
2017年的六一儿童节我是在郑州儿童福利院度过的,和这里孩子一起做游戏、拉烩面仿佛让我一下子回到了童真年代。
7月流火,郑州市扶贫攻坚宣传战役打响,我和同事们一起深入田间地头、贫困村庄,采访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心灵上也再次得到了洗礼和升华。
炎炎夏日,感觉采访了很多东西,又感觉还有很多鲜活的新闻没有采访到,总是充满了遗憾。希望下一次采访能够更细致一些、更全面一些、更生动一些、更及时一些;希望下一次的新闻采访能够更完美一些。
当记者9年来,每天穿梭在郑州大街小巷,也结交了一些铁杆的朋友,更多的是,真实感受到了记者的含义,使命重大,荣誉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职责!
今年7月,我有幸被派去采访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对于冯老,我再作过多的介绍,大家恐怕都会说是多余。因为,在中国,不知道他的人可不多。采访前我还在担心,冯老名气大、分量重,应该不是那么容易请。于是怀着崇敬和忐忑的心情,上前跟冯老说了想采访他的想法,让我没想到的是冯老爽朗一笑,当即应允。临离开时,我怯怯地说,我很喜欢您的作品,这次特意带了您的书过来,您能帮我签个名吗?当时的我就像个“小迷妹”。
如今,冯老那本签名书,摆在我书桌的最显眼处。每看着它,心头就暖意融融。同时,有种激情莫名迸发,促使我爱看书、写作,持之以恒。
7月,室外温度超过38度。高温津贴发放情况是许多户外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为真实记录高温作业者,我做起了快递员,跟他们一起体验高温下的快递工作。
作为一名记者,用手中的笔,记录真实生动的新闻事件,用新闻为听众服务,将是我永不懈怠的追求!
如果说,演员这个行业可以体验百态人生,那么对于我来讲,记者这个行业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演员是别人设定角色你来演,而记者是根据新闻事实自我设定角色探索未知事实,这个过程更丰富、甚至是更刺激。
今年7月份,郑州新闻广播接到市民反映,在二七商圈遭遇招聘陷阱,看似高薪、光鲜的网络兼职模特实则陷阱连连。要想探知兼职模特行业潜规则,就要深入体验式采访。当时的我已经是一位有着4个月身孕的准妈妈,采访当天特意选了件宽松的连衣裙,以应聘者的身份来到一间密闭的小屋内,和一些胳膊上纹着青绿色纹身的所谓招聘经理进行交流、周旋。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天采访的新闻素材非常丰富,没想一位孕妈在应聘模特行业时居然一路“绿灯”,除了一位招聘人员说我微胖以外,其余招聘人员把我夸成了花,让我一度沉迷在了无法自拔的自我欣赏当中。这也足以说明,网络兼职模特门槛低,为公司招揽青春靓丽的模特并非重点,其目的在于揽财,以办理模特卡为由,让应聘者先交钱,后介绍工作,利用文字游戏,让应聘者变成了拍摄写真的消费者。
其实,类似这样的暗访还有很多,比如伪装成怀有2月身孕的孕妇去有着郑州小香港之称的陈寨,暗访黑诊所非法胎儿性别鉴别;再比如,今年6月份,杭州保姆纵火案发生后,我和另一位怀有身孕的同事调查走访郑州家政市场乱象。多次的暗访经历,让我也摸索出了些许经验,在面对被暗访者时,除了要冒充“傻白甜”、满脸写满问号外,还要沉着冷静,斗智斗勇。
记者这份职业,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生活,增加了我的阅历。我热爱这份工作,并执着的为之奋斗着。我就是我,散发着不一样的光芒、燃烧着不一样的烟火。我是记者李欣洁,我为自己代言!
今天7月份,天气炎热,郑州百城提质工程也如火如荼开展起来。我跟随郑州市提质办的相关人员来到县城,采访提质工作,先后来到登封、新密、荥阳、新郑、中牟等地,下工地、看交通、观河渠,对我市百城提质工作进行了系列报道,采访内容涉及到城市建设方方面面,比如商业街区规划、互通立交设计、河堤大坝修建等。
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作为一名记者心中由衷地感到欣慰,由于县城质量的提升,很多郊县的群众不用到郑州购物、休闲,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同样的待遇。
郑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累累硕果远不止这些。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体系,绿树成荫的生态廊道,四类社区的拔地而起,产业集聚区的落成,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近年来,我一直关注着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化的发展。作为一名记者,我有责任把郑州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累累硕果呈现给广大市民。作为一名新闻人,我永远在路上!
不经意间回头一看,哇!从事这一行都28年了。总结这28年,我觉得这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28年。
我从一个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入职新闻行业,先后从事过公检法、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城建、卫生等各条战线的新闻采访,为了完成好自己的采访任务,跑文化时就学习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跑教育时就学习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跑城建时就学习城建方面的专业术语,因为我要告诉听众一条新闻,就得自己先了解、先明白,才能准确无误的报道给大众,通过这个过程,我在不断学习着各行各业的新知识,给我的听众们传播着新信息,我服务了听众,同时也丰富了自己。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快速融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从一个记者到一个编辑,现在居然成为一名会推微信、上会面的新媒体编辑,这都和不断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学习编排、插图、加音频、转视频,我们的微信越加生动,我们的会面更加多彩,学会了这些新知识、新技能,我觉得自己胜任工作的同时更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艰辛、有汗水,但更有收获。我工作着,幸福着!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这么多年里,我当过记者,更多的时间是在幕后从事编辑工作,工作中的苦累酸甜、挫折困难都经历过,但记得最多的还是收获和喜悦,不变的是执着与坚持。
别看我生活中大大咧咧,喜欢简单,编辑工作中那绝对是一丝不苟、谨慎小心。我深知新闻编辑不好当,不仅应当通晓新闻业务,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执著的探索精神。所以在工作中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如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新闻采编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又充满能量的投入到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实践当中,只为给大家提供更多鲜活生动、喜闻乐见的新闻。
我爱绿色,也爱活力、火热的夏天。无论是风风火火的记者,还是幕后默默耕耘的编辑,始终将如夏日般的热情投入到我所热爱的新闻工作中,不忘初心,一直在路上!
大家好,我叫杨阳。2010年至今,一直工作在采编一线。目前,是郑州电台新闻中心特报策划组的一员,主要负责铁路、公路客运以及交通重点工程项目的采访报道。火车站、汽车站和工地是我的主战场,这么多年来,日晒风吹让我成了不顾形象的女汉子。
郑州是全国的交通枢纽,今年7月份,宝兰高铁开通运营,我登上郑州首发的这趟高铁列车,第一时间发回全方位的报道。并将郑州成为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双十字”交叉枢纽地位的意义报道出去。
9月份开始,十九大的报道开始全面预热,作为媒体人,更需要从中找角度、选亮点,当我得知河南圆方集团总裁薛荣作为十九大代表进京参会,就一直与薛代表保持联系,通过人物的形式将新鲜、老百姓关注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传播出去。其实每次采访薛荣,我都备受感染和鼓舞,在她身上,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学习!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今年秋季,我除了工作中收获满满,还成了一名准妈妈。我深知,选择记者这个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奔波、辛苦和劳累。作为一名广播记者,我一定会不忘初心,坚守理想,写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报道。
生活中有人问过我,“记者工作是什么样的,有‘无冕之王
’
的感觉吗?”我说“‘无冕之王’真的谈不上,记者也是个很平凡、很辛苦的职业。”其实记者和工人、运动员、会计差不多都是靠技术吃饭,只是使命不同。
今年8月份我被派去登封晋爻村报道当地扶贫工作,驻村采访持续了一个半月,那段日子里,我看到不少带着梦想的农民在做养殖的过程中被二倒贩欺骗折了本,看到许多农民因为穷怕了,哪怕在政府扶持的脱贫项目面前也会踟躇;看到他们愿意牺牲一切,供孩子完成学业;看到开始有年轻人返乡创业,原来外出打工挣钱并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我想,这些都应该被报道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贫困的症结以及痊愈的希望。
说到危险,是记者必须面对的。比如燃气泄露、火灾、塌方等突发事件,或者是暗访,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记者在关注现场事件发展的同时,应配合公安消防人员和有执法权的公务人员的指挥。
但是,目前记者在采访时,仍然会遇到被干涉正常采访、甚至抢夺采访设备、暴力阻扰等情况。记者节里,我希望中国的《新闻法》早日出台,让新闻从业者在“阳光下”工作,让主流媒体的声音更响亮。
提起秋天,很多人都觉得,秋,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很喜欢这个季节,因为十年前的这个时节,我来到了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幸运的成为了一名记者。
我很庆幸自己是其中一员,能记录下很多动人的瞬间。今年八月份,二七区分配公共租赁住房,采访时,我遇到了一位57岁的信阳人余金明,七年前他跟着儿子来到郑州,由于和老伴都没有固定收入,只能和儿子一起租房住,一个月房租三千多,七年里不知道搬了多少次家,这次能搬进宽敞明亮、一个月租金只有600块钱的公租房,他兴奋的像个孩子,不停的说是好政策让他在郑州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家的味道。
直到现在,老人激动落泪的模样,还定格在我的脑海中。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有帮助雨中路边产妇产子的热心市民、有拾金不昧的小学生、有默默坚守岗位的一线工人……每天都会有动人心弦的故事发生。
从声音到文字图片再到视频,十年间,我从一名单靠声音、文字发稿的记者变成了融媒体记者,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我知道我们的初心一直没变,那就是——牢记喉舌使命,肩扛公平正义,怀揣友善温情。
我是一名90后新闻记者,刚刚步入工作岗位一年多的时间,希望通过手中的话筒,记录这个时代所发出的声音。
今年这个秋天,我见证了许多新闻事件的发生,“7月下乡扶贫、8月全运会、9月园博园”,我都有幸参与其中。
扶贫在乡下的日子里,白天有稻田土路为伴,夜晚月光星辰映射在我的眼眸。扶贫路上我看到、听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发现村里脱贫攻坚这些年发生的欣喜变化,深知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还需埋头撸起袖子加油干。
8月末,进入了全运会时间。赛场上,我看到了拼搏的力量,见识了分秒必争的精神,哪怕落后也要跑完全程。我明白,在人生的赛场上,没有输家,跑完全程,最美的风景就是那个不放弃的自己。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郑州)园林博览会完成各项准备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进入园区,遍地都是美景,处处都是创意,全国各地的园林艺术汇聚于此,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各地特色风情,这也让郑州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今年的秋天,我收获满满,明白了作为一名广播记者,是“神奇不神秘”的。在用声音神奇的记录这个时代发展变化的同时,去深入田间低头、街道社区,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带着“地气”、褪去“神秘”,因为记者就在您身边。
2008年的那个秋天,我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郑州,为的是自己所热爱的专业——“播音与主持”。那年还是传统媒体的天下,现场直播和连线是电台的优势。气象节目主持人的工作做了5年,无论阴晴雨雪,我都坚守在省气象台为听众提供及时的气象信息,至今我还记得在大雪和暴雨天气里,交通几乎瘫痪的情况下,走路去气象台的情景。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又成为了郑州电台新闻中心的新媒体小编,今年的工作重点是郑州电台新闻客户端——“会面”,除此之外还要兼顾我们的微博和微信。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新媒体编辑除了眼疾手快,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责任心还需要什么?除了“复制+粘贴”,会PS,还应该学些什么?
年年跑春运,岁岁人不同。
春运的这头,是日复一日的思念;那头,有父母弯曲的背影。
春运的郑州火车站广场,拎着大包小包的旅客行色匆匆;
在外一年的小夫妻脑海中闪烁着孩子的笑容;
为了早点到家吃上团圆饭,他们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家中........
没有一种感情比亲情更浓,没有一种温暖比得上家中。
天寒地冻、漫天飞雪里,为了更多人的年夜饭,他们告别了父母、放下了孩子,守护在旅客身边,他们用心,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