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C爸妈
“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主编,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作者,太多人指挥你如何养孩子,却从没人教你如何做父母,加入我们一起少走弯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如东新媒体  ·  明天查成绩!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12 小时前  
如东新媒体  ·  明天查成绩!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12 小时前  
无线徐州  ·  后天查成绩!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昨天  
无线徐州  ·  后天查成绩!复试攻略都在这儿了→ ·  昨天  
爱平度  ·  名单公布!平度这些中小学生获奖→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CC爸妈

第一波跟孩子“共情”的妈妈,已经开始“自食恶果”了......

CC爸妈  · 公众号  · 教育  · 2024-11-21 09:55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家长在共情孩子时可能过度共情或强行共情的问题。文章指出,过度共情可能会让孩子难以承受失去和遗憾的情绪,养成不好的习惯;而强行共情则可能让孩子感到反感,适得其反。文章建议家长在共情孩子时,要适度保持钝感,给孩子处理个人情绪的空间,同时也要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情感支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共情孩子的重要性与过度共情的后果

家长共情孩子的情绪是很重要的,但过度共情可能会带来‘恶果’,如孩子难以承受失去和遗憾的情绪,甚至养成不好的习惯。

关键观点2: 区分共情与强行共情

真正的共情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而不是家长告诉孩子‘我理解你’。强行共情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甚至会适得其反。

关键观点3: 如何正确共情孩子

家长在共情孩子时,要适度保持钝感,给孩子处理个人情绪的空间。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只需要倾听和接纳,不需要反复唠叨和说教。


正文

0 1

前几天,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

说她自己好像有点 自食“共情”的恶果 了。

姐妹~共情过度了啊喂!

我猜,这一定是位一胎妈妈。

因为但凡有了老二,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拿不出那么泛滥的母爱了。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老二们身上,大概率只会:

  • 气球飞了?我知道你很伤心,我会安慰你,但真的买不到一样的了,太难过就来妈妈怀里哭会儿吧~

  • 饼干掉了?确实很可惜,我会哄哄你,但不会再退一步了。我知道过不了两分钟,你肯定就忘了。

当然,这位姐妹的冤枉路,我也曾走过。

不能说毫无区别,只能说一毛一样!

印象深刻的,是大概在CC3、4岁左右发生的事儿。
一次是开车带她出门看牙医,她自己开着车窗玩一个巴掌大的玩具“兔小提”,结果被风吹走了。

我跟C爸俩人看她情绪不对后, 掉头、折返,一圈圈的转 ,直到在万千车流中发现这个比绿豆大不了多少的小玩意儿。

你别说,看CC失而复得,我比她还感动。

还有一次,同样心爱的玩偶;同样的出门吃饭也要带在身上;同样的丢在了不知道什么地方...

而我,也是同样的满世界的找,玩过的沙堆、走过的路、去过的饭店...

甚至寻找未果之后,还绞尽脑汁: 再去买个一样的?自己手工做个一样的?不,找淘宝做个一样的...

毫不夸张的说,那时候的心情,跟私信我的妈妈如出一辙:

我女儿真的好伤心,哭得好可怜,那可是她最心爱的玩偶,丢了得多难过啊,我不能让她失望...

好家伙,内心戏那叫一个满!

这些在咱们的古早文章里,都出现过。

有文字为证。

果真,不要啥事儿都往网上发,因为迟早会成为自己的黑历史。
0 2

初为人母的时候总觉得,我可真觉得自己是天生的“当妈圣体”,多么会共情我的孩子啊?

后来才慢慢看清, 这不是共情,这是过度共情。

为了让她免遭失望之情,突破了共情的界限,反倒成了一种 过度纵容。

而这种纵容,确实会带来“恶果”。

1、孩子更容易放大自己的不开心。

原本失去就失去了,但失去后,你强行找了回来。

原本掉了就别吃了,但掉了之后,你强行补偿了更多。

这就很容易让孩子 难以接受失去的遗憾,无法很快的从失落中自愈。
每一件原本可以轻松翻篇的小事儿,都翻不过去。
你必须得补偿,她心里才会平衡,不然就没完没了,觉得自己无限委屈。
最后你觉得娃又作又事儿~
可能会以情绪相“要挟”,来试探规则或你的底线。

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哭闹,也许会得到你的“放水”,久而久之,就可能养成不好的习惯。

妈妈怎么能放任我伤心呢?一定是妈妈的努力还不够,我的补偿才没到位!

走过老大这一遭,有了老二之后,你会发现, 有些事情,真的不需要那么的“洒热血”。

实际上,很多事情的伤心程度——
譬如丢了玩具,譬如别人有的东西她没有,譬如上幼儿园会哭...是不需要你过多的投入感情的。

你可以理解、安慰、陪伴,但不用再往后再退了,要相信,他是可以处理好那些失落情绪的。

就像是送孩子上幼儿园,我想老师也跟你反馈过—— 就你在这的时候哭,你走了,进了教室,玩得好着呢。

一胎的时候不信啊,一定是老师在安慰我,孩子明明哭得那么伤心,怎么可能转头就没事儿呢?

二胎的时候,才认清了现实,孩子的情绪来得有多急、去得就有多快~

所以啊,共情孩子没毛病, 但有时候也要适度,保持一定的钝感。

给孩子腾出一个处理个人情绪的空间。

毕竟,孩子也需要接受遗憾、接受事不遂愿、接受不如意事常八九的能力。

生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得不到和已失去带来的遗憾会如影随形,从生至死。

今天她接受不了丢失一个玩偶的遗憾。
明天,她也许会错失某座名校、错过某个职位,恋而不得某位异性,甚至早晚有一天会失去父母和伴侣。

而人生的憾事,何止于此?

倘若没有一颗正视遗憾的心,滚滚红尘里必会被伤的体无完肤。

或是看不开,钻牛角尖,过分执着得不到和已失去;

或是放不下,太执着,不择手段抢夺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将来走出家庭的保护伞, 别人必不会对她迁就、包容 ,这其中的磨合,还是要她自己受。
0 3
当然,以上情况也就发生在娃小一些,咱圣母光环还在的阶段。

真等到孩子大了,尤其面对CC这种青春期的娃,更多的时候,是 “老母亲理解不了一点”。

但理智又会告诉你,娃伤心呢,你得共情。

这就导致我们会陷入另一个误区—— 「强行共情」






譬如,CC跟我说:这周末作业也太多了!我一点也不想写,我出去玩的时间都没了!

或者是周末早上有英语课的时候,她向我抱怨:我就这么两天睡懒觉的时间,还占掉一天,就不能让老师改到下午上课吗?
相信你们一定能理解我,有时候真的不想共情她。

甚至内心OS: 你都多大了?还为这种事儿抱怨, 明知道这些事儿逃不了,非要闹这一出。
但理智又告诉我,人家来找你吐槽,来找你抱怨,不能一点反应也不给吧,更不能反驳回去吧~

于是乎,我就会开启一种“人机”模式:

  • 我知道啊,作业多肯定烦,但你慢慢写呗~

  • 是,早上上课太烦了,但时间确实改不了,其实也没早起多长时间~

就...满满的“非要强行共情两句”的敷衍感。

你觉得孩子感受不到吗?

其实特别明显。

有句话说, 真正的共情,不是你告诉孩子“我理解你”,而是让孩子感受到“我理解你”。

我们的做法,其实就是前者——强硬的通知孩子“你看,我在共情啊,我理解你了啊。”

结果就是: 你越说,她越烦。

更令孩子反感的是,有时候我们这种强行共情,并不会适时截止,反而愈演愈烈。

不仅要强行共情,还要强行上价值。
朋友家的孩子,高三、寄宿。
可以想见,压力一定很大。隔三差五就会给朋友打电话吐吐槽:
我关系最好的那个朋友,转学走了!我现在都没有那么好的朋友了!
我们楼上宿舍每天都很晚才睡,动静特别大,太影响我们休息了!

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没考好!啊,压力太大了!

朋友是怎么回复的呢?

好朋友转学,我知道你很难过,理解你的心情。

但是,我跟你说啊,朋友啊,都是彼此陪伴,走过人生的一段路而已。你以后也会认识新的朋友,再陪你走下一段路...

楼上吵确实很烦,本来休息时间就少!

但是咱们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改变能改变的,适应不能改变的...

我明白你现在很辛苦,很累,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其实努力的过程就是一种收获。只要付出了,暂时没看结果也无所谓...
咋说呢,朋友跟我聊起的时候,我就一个感受:
俩人就像两个电台,各自播放着不同的频率,永远无法接收到对方的信号。

孩子郁闷的发泄情绪,大人呢,不想听情绪,只想解决问题...

最后,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孩子推得更远。

0 4

说实话,别说高三学生了,就CC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她面对自己当下的问题,就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思考模式了。

她清楚的知道,作业多,也是要完成的,周六上午的课是必须要上的。

朋友说的那些“大道理”,作为高三生的孩子,肯定人家是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的。

她们想要的,都只是把当下郁闷的情绪,找个渠道/对象,发泄一下,清空一下。

然后才能一身轻松的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既然如此,对这些“大孩子”,就没必要反复唠叨和说教。

与其强行共情,强行上价值,不如适时闭嘴、耐心倾听。

孩子说啥、抱怨啥,实在不知道说什么,那就像你陪着闺蜜听她吐槽老公、吐槽老板一样:
别评判、别下结论,傻白甜一点听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