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雀羚因为一条长图广告火了,火了还不止一遍,目前已经刷了三次屏。第一次刷屏仅仅是因为它牛X的广告创意,刷爆朋友圈。第二次刷屏是被自媒体号指出长图中有多处涉嫌侵权。第三次刷屏则分为两部分,先是有自媒体号称“这篇广告的转化率不到0.00008,还涉嫌侵权”颇有同情取笑的意思;然而不到一天就有另一自媒体大号发文声称“百雀羚3000万神广告被爆惨败,但真相是:一年138亿销量,只要谈它,你就输了!”。
大师从一个媒体从业者的角度来看不管它是涉嫌侵权还是转化率低,它的营销都是成功的,毕竟它霸占了大家近一周的朋友圈。然而从专业角度出发,大师还是比较关心上海滩时期大家都开些什么车。
清同治七年(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几辆自行车,是人坐车上,两脚踮地引车而走的业余消遣的娱乐性代步工具。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英商怡和、德商禅臣、法商礼康等洋行将自行车及零件列为“五金杂货类”输入上海,到19世纪末在上海已有广泛市场。民国4年(1915年),上海有近20家自行车商店。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邮电事业发展,自行车成为邮差的交通工具,自行车需求激增,市区又新开一批自行车商店,形成了以老闸区(今黄浦区)为中心的自行车销售网络。
黄包车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黄包车前身叫"东洋车",又称人力车,约1870年创制。同治12年(1873年),法国人米拉看到黄包车便利,拟从日本购进,并向法租界公董局呈报一份计划,要求"在两租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并申请十年专利经营。
后经法租界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协商,同意由两局发放人力车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次年1月,黄包车从日本输入上海。因从日本输入,故当时沪人又称之为东洋车。
老式有轨电车最早兴建于1881年的柏林,我国1908年3月从上海英租界静安寺外滩开出了第一辆有轨电车。之后随着汽车业的兴起和发展,老式有轨电车不但噪声大、性能差、耗电多,而且在速度、舒适度和灵活性方面与汽车比较相形见绌,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期逐渐衰落,六七十年代,为了给来势汹汹的私人轿车让路,有轨电车相继在欧洲许多城市下马。上海的老式有轨电车南京路上最后一班有轨电车,也于1963年8月结束了历史使命。
1876年7月3日,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随后,清政府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
火车然而用骡马牵引车辆根本不能发挥出铁路应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摩托车、汽车和飞机在当时的上海滩还是并不存在的,仅存在于那个时代的欧洲,不过上海滩也受到了当时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所以照相馆纷纷兴起了这些拍照背景来吸引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