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七八月,24fall的申请季也渐渐告一段落,各国各地的“牛娃”们也都收获了无数名校的offer,并确定了他们九月即将前往就读的大学。
“爸爸真棒”邀请到了三位来自树英的牛娃分享了他们的申请经历,分别是:
他们分别收到了来自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LSE、南加州大学、多伦多大学、瓦萨学院
等各国顶级名校的offer。他们都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申请经历,学习科研建议和生涯规划干货。
现在无论是国内高考还是进入大学以后的竞争都越来越激烈,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考虑是否转轨去读国际课程,早早就出国留学。但是一想到光学费就要几百万的开支,又开始犹豫这钱花下去是不是值得?
虽然已经在网上查了很多很多资料,线下也听了专业讲座,但很多家长其实对整个国际课程还是一知半解。
我作为一名2024年毕业的国际生,现在“爸爸真棒”的实习生,更同样是高中时期转轨的“活例子”,在主持了三位同学的直播后,结合了他们的分享和我个人的真实经历,从国际课程和体制内课程的相同点和区别的角度,分享一下--
-
上国际课程能在申请大学之外带来哪些帮助和价值?
-
国际课程到底是怎样的?
只要是学习,成绩就没有不重要的。作为一个初中在公办体制内的学生来说,初中最怕的就是月考和大考掉出“第一考场”,每次考试都十分在意自己在考场的位次。
与体制内相同的是,国际课程的考试成绩也非常非常重要。
可是,还没接触国际课程的人大多认为国际课程的学习压力不会那么大,成绩没那么重要,比较轻松。
刚入学的我也是这么想的,在学习上比较松懈,每天就听一下课,完成作业,也不怎么复习。
然而第一次月考考砸后,我懵了。这时才开始意识到即使是国际课程,与体制内一样,学业也是非常繁重的,需要养成考试前复习到凌晨的“好习惯”。
直播中,Ellesse同学提到她在加拿大高中的学习十分波折,刚开始并不适应那里的学习节奏,一直深陷在焦虑的情绪中。每天都在上课、Club、作业和标化考试等等高强度的学习中来回打转,但是她并没有放弃。
她给自己的生活做好了非常细节的时间管理,在手机App上按小时、分钟的精细程度为自己定下了每天的计划,按时地完成每天大量的学习任务和申请工作,避免让自己手忙脚乱。
每天有忙不完的社团工作和标化作业的同时,她依旧考取了SAT1530分、3门5分AP的成绩,保持自己的GPA在97分和98分的水准,在申请中让自己的学术成绩更加脱颖而出。
时间管理方面,每个国际生都十分有发言权,因为在忙于校内GPA的同时,还要兼顾标化成绩、社团活动、科研论文等其他申请的必要元素。这时就可以给自己定下每天的schedule,让自己有规划地完成每项任务。
Ray同学也指出
“GPA永远是第一位的”
。他一开始成绩并不是最拔尖的,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找到了适合自己正确的学习方法后,让自己每年的GPA都稳步上升,达到了申请大学的标准。
可见,“转轨”后,国际课程依旧会带来比较繁重的学业压力。那这时,家长同学们就会提出意见了:
“既然都要承受繁重的学业压力,那我为何要多花那么多钱去学国际课程?”
那这时,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两者的区别了。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每个月的考试外每一门课还有一篇论文要写,无疑给我已经很繁重的考试压力上增添了新一层压力。
举个例子,我的数学IA经历了换题完全重写、改研究重心、换数据重新演算等等的波折,终于在高三最后一个学期完成并提交了。
也许光看我的叙述只能感觉到想选题、研究数学和打字写文章的枯燥,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能学习到、感受到不仅仅是做数学题。
我刚开始研究的是
苹果手机的边框设计
,但由于缺少数据和核心主题,于是我开始改题目方向,最终在上网看新闻的过程中看到了蛋雕设计的选题——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要得到真实数据需要测量一个真实鸡蛋的各种数据。
同时,我和大部分“转轨”的同学一样在高中前其实从来没有接触过学术写作,更别说要用英语。(其实我刚开始连word都不怎么会用)。
不过这三年写了那么多论文之后,我已经能够独立地进行选题、初稿的撰写,这确实是很多体制内学生还达不到的能力。
国际课程相较于体制内的学习,更偏向专业性而非通识性。
它需要学生不只是学会知识,更要把知识作为自己的专业去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因此相较于“学习”,更多的应该是
“探究”
。
除了学科上的学习不同,大家都知道国外大学都是申请制,需要学生除学业成绩之外的各种软背景。那国际生就要不断在学科知识之外通过活动、科研、竞赛等来补充自己的软背景实力了。
直播中的三位同学的软背景也都十分丰富。Bonnie同学把自己的活动分成了三类:
她发表有了关英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经济主题的论文;参加了两个有关城市规划的科研项目;也发表有关印度尼西亚环境不公正和女性主义的论文;并参与了联合国的线上实习。
Ray同学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增加了很多自己申请的专业方向性的思考,他参与了4个跟法律&性别研究非常相关的科研和活动,增强自己的阅历同时,学到了更多专业性知识。
当然,他也有很多他个人的兴趣爱好活动,比如非常喜欢音乐剧,在校内音乐剧社团的活动中参与了表演和声乐指导不同的工作,也获得了很多奖项。
“要在Diverse(兴趣多样化)和Academic(学术)之间找到平衡点。”
Ellesse同学参与了斯坦福人文夏校“we all live on Earth”,也在很多信仰宗教人文方向的社团项目中担任创始人,学生领导等工作,加强自己的专业性。
我们可以看出来,
国际生的申请和体制内最大的不同就是申请需要确定一个专业方向,提高你在这个专业方向的专业学术能力。
同时,你可能还需要一些活动经历来体现你这个“人”在学术能力之外的性格和爱好。
因为我本人没有参加过高考,不敢擅自对高考太下定论,但是从我的体制内同学的状态来看,他们相较于我们,确实在专业上的研究很少很少。
我的升学老师曾在升学课时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不管如何,大学收的是学生。它需要看到你作为一个学生的特点,不是一个研究员,一个科学家。”
这一点,也是申请中很重要的环节、“文书”的一个核心——就是怎么用有限的文字来向大学塑造你的“学生”形象。
与体制内高考不同,校内成绩只是申请提交的材料的一部分,文书也是材料中的大头。文书不仅仅是给大学讲一个你的成长故事或者展现你的专业成绩那么简单。
Ellesse的文书方向是
目标带来的内驱力和友情
,通过自己的活动经历等等来探索宗教信仰和理智之间的关联。
Ray的文书方向则是用主线串联起来自己的两年,
寻找自己的故事来reflect自己
。他建议要了解一个学校的culture再开始写文书。整个package要互相印证、独特到让人读了就知道“哦!这是你”。
Bonnie在文书的撰写上结合自己的留学经历以及比较感性的个人性格特征,提到了
关于调香如何让她找到了生命中的归属感并寻找自我
。
我们可以看到,申请的文书更加需要学生去
展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质,去展现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