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和悲伤正在蔓延。
关于“蓝鲸游戏”的新闻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弄清楚这个词的意义之前,年轻的生命就已经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都是以字母‘S’打头:Semiya(家庭)、Saturday(星期六)、Sex(性)和Suicide(自杀)。”——“蓝鲸游戏”的游戏管理员如此宣称。在他们看来,自杀也是“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蓝鲸游戏”又叫做“4:20叫醒我”、“蓝鲸挑战”,是一个来源于俄罗斯的网络社交游戏。简单来说,就是游戏组织者通过洗脑的方式,鼓励参与游戏的玩家在50天内完成各种自残任务,每次完成任务之后,都需要提供图片或者视频证据。50天后,为了证明“赢得游戏”,参与者会被要求自杀。那些我们如今看到的用利器在身体上割出的蓝鲸的图案,是一份份死亡证明。
加入游戏后,会有指令不断地下达,大致的规则会有:在凌晨4点20分起床,看恐怖电影;在胳膊上切出三道浅口;如果你准备好成为一条鲸鱼,就在腿上刻几个口子;爬起重机;看他们给你的电影,听他们给你的音乐;不和任何人说话;自己说出自己的死亡日期,并接受它……之后每一天都是凌晨的4点20分起床,自残并和鲸鱼说话。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切都是从一个名为Philipp Budeikin的男人开始的。
Philipp Budeikin是“蓝鲸游戏”的创始者。他是一名前心理学的学生,被驱逐出大学。他自称,他的目的是“清理社会”,向那些被认为没有价值的人推销自杀。在东欧最大的社交网络VKontakte上,“蓝鲸游戏”最初以“F57”作为名称,这是VKontakte“死亡组”的名称之一。2015年,第一起与“蓝鲸游戏”相关的自杀发生在俄罗斯。之后,死亡开始以用游戏的形式蔓延,带走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2016年10月,Philipp Budeikin落网,他不过是一名年仅21岁的大学生。
“蓝鲸游戏”的创始者Philipp Budeikin
他人眼中的惨案,是游戏参与者的自杀狂欢。然而“蓝鲸游戏”的危害是极大的,它的本质是教唆他人死亡。据报道,仅在俄罗斯,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间,就有130名青少年自杀,他们都是同一个互联网社区的成员,并且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这甚至引起了普京的注意,他力挺网络教唆自杀入刑。然而游戏还在扩散,不仅在俄罗斯,东欧以及北欧国家。英国、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都已经发布了警告,呼吁家长关注孩子们的上网安全和心理健康。
2017年2月27日,俄罗斯15岁的少女Yulia
Konstantinova和16岁的少女Veronika
Volkova双双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区的一栋14层的公寓的窗户跳下身亡。在社交网络的页面上,Yulia Konstantinova
留下了“结束”的字样,并配了一张蓝鲸的图片。而Veronika Volkova则在网上发布了一张她手臂上用刀刻出的鲸鱼的照片。
图左为Veronika ,右为Yulia
而17岁的玩家Rina Palenkova在卧轨自杀之前发布了两张自己的自拍,这一举动让她成为了众多“蓝鲸游戏”玩家的偶像。
在中国大陆地区,“蓝鲸游戏”也悄然进入。在QQ群组中,“蓝鲸死亡游戏”、“4点20叫醒我”、“蓝鲸:死亡4:20”的群名常常是“蓝鲸游戏”的代号。虽然如今的群组不断用新的名称更换着,不过目前这些关键词已经被腾讯禁封,蓝鲸群组也被解散,不再显示。
为何会有人选择这样极端的自杀游戏?是什么吸引了他们不顾一切,向往死亡?
“蓝鲸游戏”起源于俄罗斯。我们常常笑称俄罗斯人为“战斗民族”。“战斗”一词的背后有一份狠,熊,狂放的性格倾向。暴力,是死亡的导火索。从地理上分析,俄罗斯以及北欧国家纬度高,气候寒冷。在冬天,几乎见不到阳光。环境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性格忧郁。
分析“蓝鲸游戏”的自杀者,他们大多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正是读初中和高中的年纪。低龄化是这个死亡游戏的特征。每个人来源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不同。很多人经历坎坷,有着不为人知的精神世界,在学校、家庭这样的环境中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痛苦的经历,难以排解的郁闷。他们喜欢背道而驰,做一些和这个社会背离的事情,并享受这份快感。“蓝鲸游戏”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抱团的群组,加上青春期的孩子认知度还不高,对死亡的认识还很浅薄,十分容易被“蓝鲸游戏”的组织者带上死亡的道路。
还有一部分参与“蓝鲸游戏”的年轻人,他们也许家境优越,不愁吃穿,但是缺少对于自身的认同和在集体的归属感。社会宣扬的是成功、金钱和扬名立万。电视机里充斥着高级生活的模样。集体对于个人的排斥、孤独、受挫感也许都是死亡的根源。很多人甚至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年轻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无望,过去不值一提,未来遥遥无期,深深的无力感,觉得活着没有意思。社交网络是绝佳的催化剂,死亡的罗网,正一步步向他们靠近。
在知乎上,作者“简单心理”提到心理学上有著名的“维特效应”。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的就是一位青年失恋自杀的故事。在小说的出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青年纷纷效仿维特的自杀行为。“维特效应”因此得名。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年轻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的缺失以及在社会关系中的缺席和无力常常让他们效仿他人的行为,难以分辨对错。有人也将“蓝鲸游戏”的创始人Philipp
Budeikin的目的“清理社会”与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的运动联系了起来。
剧作家萨拉·凯恩曾有一部戏剧《4:48精神奔溃》,记录的便是一位少女因抑郁症而自杀的过程。整剧只有朦胧诗化的对白和台词,数字和狂乱的对白充斥其中。凌晨4点48分,据心理学家研究,是一天之中人的精神最脆弱、最容易自杀的时刻。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在谈及自杀的问题时认为,十诫中规定的“不可杀人”包括了既不可杀别人,也不能杀你自己。基督教最重要的三种德:信、望、爱。自杀就是针对来自于对于生命的绝望,失去了生命的触感和希求。“蓝鲸游戏”虽然是洗脑和网络文化的死亡狂欢,参与者的动作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令,但是其“4:20醒来”的举动却令我想起萨拉·凯恩的这部戏剧。那是精神奔溃和心灵枯竭的时刻,自我焦虑,黑夜还未过去,黎明还没有到来,在绝望中寻求生命的归宿。
如今在Instagram上搜索“蓝鲸游戏”以及俄语相关字眼,出现的都已不再是刺眼的刻在身体上的血图。有人还组织了倡导快乐生活的“粉鲸挑战”来对抗悲观厌世的“蓝鲸游戏”。在国内,百度输入“蓝鲸游戏”后,第一条出现的并非新闻,而是全国24小时免费心理危机资讯热线。在热线上面写着一句话:“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我们仍然可以治愈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中国群星闪耀时」
▼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