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发策略研究
广发证券宏观、策略研究微信用于向广发证券的客户推送最新的观点,电话会议通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广发策略研究

产品说明【广发策略】重构全动态估值:寻找性价比——“轻问轻答”系列报告(十四)

广发策略研究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09-11 21:2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报告摘要

A股估值“极端化”,传统静态估值失真

传统静态的估值方法面临2大问题:

(1)19Q4商誉减值和20Q1疫情“业绩减记”导致A股“被动高估”;

(2)A股交易结构集中化,前30%公司占全部A股成交额比重的75%,传统基于整体视角的估值方法论,也会受到尾部公司的扰动,导致行业估值的失真。


解决方法:构建重点公司全动态估值

我们基于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 盈利预期,构建全动态估值体系,具有3点优势:

(1)基于动态的盈利预期,而非静态的TTM净利润,动态估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远期定价”,不受业绩“一次性减记”的扰动;

(2)基于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而非全部公司,动态估值能够规避尾部公司的“估值噪音”;

(3)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行业市值结构均衡且稳定,不仅能够避免低估值金融/地产对于A股整体估值的拖累,也使得全动态估值的纵向(历史)可比性更强。


●全动态估值下,为什么要结合盈利周期来看估值?

全动态估值下,A股的估值同时受到市值和净利润预期的驱动:

(1)在盈利下行周期中:“顺周期”板块的净利润预期会不断下调,这就会导致:“顺周期”板块的相对走势回落,但是相对动态估值反而上行(如13-15年周期/TMT的动态相对估值);

(2)当前盈利“弱修复”周期中:“顺周期”板块的净利润预期可能会持续上调,带来“顺周期”板块估值“越买越便宜”,“估值降维”空间较大。


盈利“弱修复”,哪些行业估值更有吸引力?

我们在8.24《估值降维,配置顺周期中的阿尔法》中提示:预计“顺周期”板块的相对业绩增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20H2。建议关注:

(1)疫情受损链条业绩修复弹性的“顺周期”板块,即,高估值高盈利修复弹性的: 休闲服务、交运、化工 等;

(2)也积极布局经济修复线索中潜在受益的中等估值&中等盈利修复弹性领域的“估值降维”方向: 机械、建材、轻工、商贸


风险提示: 疫情控制反复,全球经济下行超预期,海外不确定性。


正文

1

A股估值“极端化”,传统静态估值失真

问题1:盈利“一次性减记”,A股被动高估


19年报商誉减值和20Q1疫情“业绩减记”导致A股估值畸高。 科技成长股的估值受19年报商誉减值扰动“被动高估”:19年报A股商誉减值规模882.9亿元,接近18年高点的一半,在大类板块中,创业板受商誉减值的影响较大。周期股的估值受20年一季报“业绩减记”扰动“极端高估”:疫情使得今年一季度A股盈利增速创历史新低,其中,周期行业的利润增速受影响较大。 商誉减值和疫情对企业盈利的扰动都是“一次性减记”,并不影响企业未来的盈利预期,而估值是对于企业的远期定价,在传统的静态估值下,业绩“一次性减记”带来的“被动高估”,并不能有效反应企业的远期价值,导致A股科技成长和周期股的估值一定程度失真。


问题2:尾部公司带来“估值噪音”


随着投资者机构化以及注册制改革的推进,A股龙头效应越发显著。 16年以来,以险资和北上资金为代表的长期投资者占比持续抬升,A股龙头公司获得持续超额收益,并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交易结构的集中化。
传统基于整体视角的估值方法论,将会受到尾部公司的扰动,带来行业估值的失真。 当前,前10%公司的成交额占全部A股的比重已经达到48%(一半);前30%公司的成交额占全部A股的比重已经达到75%;前50%公司的成交额占全部A股的比重已经达到88%。 这意味着:A股交易结构“二八分化”,投资者高频交易头部公司,而尾部公司只会带来“估值噪音”。



2

解决方法:构建重点公司全动态估值


为了应对业绩“一次性减记”A股被动高估&尾部公司“估值噪音”的问题,我们构建基于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全动态估值体系。 基于动态的盈利预期,而非静态的TTM净利润,动态估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远期定价” ——我们使用分析师的年度净利润一致预期(中位数),作为公司(行业)的估值基准,既能有效规避业绩“一次性减记”对估值的扰动,也能使得估值真正“动起来”:为企业的预期利润进行定价! 基于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而非全部公司,动态估值能够同时规避“预期偏差”和“估值噪音” ——在分析师的盈利预期中,我们仅挑选有5家(及以上)机构出具年度盈利预期的重点公司,作为动态估值的样本,既能有效规避个别公司盈利预期畸高/畸低对行业估值的扰动,也能过滤掉尾部公司对行业估值形成的“噪音”。
我们也实现了样本公司的实时动态更新,持续更新重点公司样本,有利于始终聚焦市场主要关注的公司。 我们构建的全动态估值体系,并不是年度/季度调整样本的,而是实现了实时调整样本, 只要分析师重点跟公司出现变化,我们使用的样本也会即时响应这种变化,不仅仅实现了计算方法的“全动态”,也进一步实现了估值样本的“全动态”。 随着A股上市公司的增加,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数也有所抬升,不过,从18年以来,分析师重点跟踪的公司数基本维持在900家左右(约占全部A股的1/3)。
分析师重点跟踪的公司,也多是公募基金的重仓持股。 我们测算了10年以来公募基金的前10大重仓持股,其中,分析是重点跟踪公司的占比一直维持在80%以上,2015年以来,公募基金重仓持仓对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配置比例持续抬升: 截止20年中报,在公募基金的前10大重仓股中,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占比高达92.7%。


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行业分布比较均衡,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冲金融/地产等低估值板块对A股估值的拖累。 全部A股的市值结构越来越受金融/地产等低估值行业的拖累,使得当前A股估值和历史“不可比” ——2005年全部A股的市值结构相对健康,金融/周期/消费/科技的分布比较均衡,但是2020年全部A股的市值结构受金融地产的扰动较大:银行/非银/地产等低估值板块的A股市值占比高达25%,拖累全部A股估值下台阶。 而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市值结构相对稳定/健康,和历史的“可比性”也较高 ——2005年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市值结构均匀分布在制造/消费/服务业等领域,低估值的金融/地产占比较低,同时,2020年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市值结构也维持相对均衡,低估值的金融/地产的占比也较低。 因此,我们认为: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全动态估值,不仅能够避免低估值金融/地产对于A股整体估值的拖累,较为稳定的市值结构,也使得全动态估值的纵向(历史)可比性更强。


全动态估值下,A股估值已经到了历史的相对高位。 基于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构建的全动态估值,能够同时剔除掉业绩“一次性减记”、尾部公司“估值噪音”的扰动,还原A股更加“真实”的估值状态,并且,由于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市值结构比较稳定/健康,,A股估值也能够不受行业市值结构变化的扰动,使得全动态估值的“历史可比性”更高。 历史来看,当前A股剔除金融的全动态估值为23.41倍,达到历史均值+1倍标准差的位置。



3

全动态估值下,为什么要结合盈利周期来看估值?

全动态估值下,A股的估值同时受到市值和净利润预期的驱动。 传统的静态估值视角下,虽然长周期来看A股的估值变化也同时取决于分子端(市值)和分母端(净利润);但是在较短的周期中,静态估值的分母端(净利润)会阶段性保持“不变”,这就使得A股静态估值会仅由市值驱动。 但是,在全动态估值体系下,由于分母端(净利润预期)是实时变动的,因此,在任何区间跨度(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中,A股全动态都是由分子端(市值)和分母端(净利润预期)共同驱动的。

在A股盈利下行周期中,顺周期(周期/可选消费)板块的净利润预期会不断下调,这就会导致:“顺周期”板块的相对走势回落,但是相对动态估值反而上行。 13-15年是典型的例子:在盈利回落周期中,周期股的盈利预期持续下调,虽然周期/成长的相对走势下行,但是,周期/成长的相对动态估值反而上行。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判断:在当前盈利触底“弱回升”周期中,顺周期(周期/可选消费)的净利润预期可能会持续上调,这就会带来“顺周期”板块估值会“越买越便宜”的现象,有利于“估值降维”空间的进一步拓宽。



4

盈利“弱修复”,哪些行业估值更有吸引力?


预计“顺周期”板块的相对业绩增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20H2。 我们在8.24《估值降维,配置顺周期中的阿尔法》中提示:中报业绩(预告)显示,“顺周期”板块(周期/可选消费)中报利润增速改善的幅度弱于“逆周期”板块(成长/必需消费);另一方面,重点公司年报盈利预期显示,“顺周期”板块(周期/可选消费)年报利润增速改善幅度强于“逆周期”板块(成长/必需消费)。 这意味着:“顺周期”板块(周期/可选消费)的相对业绩增速的优势将主要体现在下半年。




按照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盈利增速(预期)和动态估值分位,可以把行业分类4类:

(1)高 估值+低业绩修复弹性: 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气设备、电子、家电;

(2)高 估值+高业绩修复弹性: 休闲服务、计算机、交通运输、化工;

(3)低 估值+低业绩修复弹性: 银行、钢铁、非银、建筑、地产;

(4) 中等估值+中等业绩修复弹性: 机械、建材、轻工、商贸。


我们建议沿着景气修复方向积极布局“估值降维”。 20H2经济“弱修复”,“顺周期”(周期/可选消费)的盈利预期也会“弱改善”,全动态估值处于相对低位 & 盈利增速(预期)改善空间较大的行业,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建议关注:(1)疫情受损链条业绩修复弹性的“顺周期”板块,即,高估值高盈利修复弹性的: 休闲服务、交运、化工等; (2)也积极布局经济修复线索中潜在受益的中等估值&中等盈利修复弹性领域的“估值降维”方向: 机械、建材、轻工、商贸。



5

附录: 分析师重点跟踪公司的20年报盈利预期&估值分位



6
风险提示

疫情控制反复,全球经济下行超预期,海外不确定性。



近期广发策略重磅系列报告

1 “场景革命”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拥抱全球第三次场景革命——“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一)

【广发策略】疫情下产业“场景”重构的思考——“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二)

【广发策略】信息化建设:科技周期与“新基建”的交集——“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三)

【广发策略】数字货币主题:货币革命的大时代——“场景革命”系列报告(四)

2 “轻问轻答”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财报视角三问“库存周期” ——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一)

【广发策略】如何看本轮“商誉减值”?——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二)

【广发策略】“率先补库”行业十问?——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三)

【广发策略】科技成长估值能否突破“均值”?——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四)

【广发策略】以史为鉴,美股七十年的四次急跌——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五)

【广发策略】美股:悬崖边还是台阶旁?——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六)

【广发策略】全球疫情如何影响中国产业链?——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七)

【广发策略】再议如何减记 A 股盈利预测——“轻问轻答”系列报告(八)

【广发策略】财报披露期,如何衡量估值与景气匹配度?——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九)

【广发策略】2020年“报复性消费”有没有?——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十)

【广发策略】3视角看出口“近忧远虑”下投资机会 ——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十一)

【广发策略】从供给端看冲击后的行业机会 ——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十二)

【广发策略】那些年,我们经历的“牛市补涨” ——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十三)

3 近期重点大势研判和行业比较

【广发策略】估值降维,配置顺周期中的阿尔法——周末五分钟全知道(8月第4期)

【广发策略】估值降维,修复线索——周末五分钟全知道(8 月第3期)

【广发策略】关注通胀交易——周末五分钟全知道(8月 第2期)

【广发策略】内循环:四环节、五要素、六方向——周末五分钟全知道 (8月第1期)

【广发策略】牛市中期,布局“内循环”——周末五分钟全知道(7月 第4期)

【广发策略】居民入市期的大跌有何 启示?——周末五分钟全知道(7月第3期

【广发策略】渐入佳境,主题升温——周末五分钟全 知道(7月第2 期)

【广发策略】14 年底会重现吗?——周末五分钟全知道(7月第1期)

【广发策略】估 值降维,循序渐进——周末五分钟全知道(6月第3期)

【广发策略】稳定政策预期助力金融供给侧慢牛——周 末五分钟全知道(6月第2期)

【广发策略】修复是主旋律——周末五分钟全知道(6月第1 期)

【广发策略】高 低估值分化的理解和展望——周末五分钟全知道 (5月第5期)

【广发策略】货 币信用“弱双宽”对A股的启示——周末五分钟全 知道(5月底4期)

【广发策略】修复 初期,两会前瞻——周末五分钟全知 道(5月第3期)

【广发策略】渐入佳境,增配可选消费——周末五分钟全知道 (5月第2期)

【广 发策略】不卑不亢,利用冲击配置——周末五分钟全知道(5月第1期)

【广发策略】业绩减记后期,配置思路转变——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4月27日)

【广发策略】“风险溢价顶”后增配科技 ——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4月20日)

【广发策略】“市场底”会滞后于“盈利底”吗?——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4月13日)

【广发策略】如何减记20年A股盈利预测?——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4月6日)

【广发策略】业绩减记和政策对冲的角力——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3月29日)

【广发策略】不卑不亢——A股市场点评(2020年3月19日)

【广发策略】A股市场的三大预期差——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3月15日)

【广发策略】底部已现——A股市场策略点评(2020年2月5日)

【广发策略联合18大行业】疫情的“危”与“机”全行业解析(2020年2月2日)
【广发策略】03为镜,比复刻历史更多的思考——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2月2日)
【广发策略】贴现率下行加持“冬日暖煦”——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1月12日)
【广发策略】冬日暖煦——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19年12月8日)
【广发策略】把握地产链“逆袭”好时光—暨10月经济数据策略点评(2019年11月14日)

4 “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新能源车主题能否“贯穿全年”?——“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一)

【广发策略】新能源汽车的中线动量—“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二)

【广发策略&4大行业】进击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三)

【广发策略】新能源汽车主题历史复盘启示—“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四)

5 “全球风云”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全球高波动的历史密码——“全球风云”系列报告(一)
【广发策略】危机期外资流动的五条规律——“全球风云”系列报告(二)
【广发策略】混合型财政,A股能否刻舟求剑?——“全球风云”系列报告(三)
【广发策略】A股对海外风险计入了多少?——“全球风云”系列报告(四)
【广发策略】低油价下如何趋利避害?——“全球风云”系列报告(五)

6 定增研究范式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 定增投资高收益的奥秘——定增研究范式(一)
【广发策略】 定增与业绩起舞之谜——定增研究范式(二)
【广发策略】 定增新旧项目全景比照——定增研究范式(三)
【广发策略】 定增一二级联动四大战术——定增研究范式(四)
【广发策略】 寻迹定增行业比较方略——定增研究范式(五)
【广发策略】解构定增七类投资者行为异同—定增研究范式(六)

7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金融供给侧慢牛——19年二季度策略展望

【广发策略】否极泰来:A股历史性底部全对比——“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二)

【广发策略】“供给侧慢牛”2.0时代——“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三)

【广发策略】科技牛的估值:从中观到微观—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四)

【广发策略】科创板映射— “金融供给侧慢牛 ”系列报告(五)

【广发策略】“稳”民企,“兴”制造——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六)

【广发策略】周期股迎来绝对和相对收益阶段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七)

【广发策略】A股进化:中国优势企业胜于易胜——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八)

【广发策略】新规后回购的同与不同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九)

【广发策略】A股Mini版Q1进行时—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

【广发策略】基建链助力A股Mini版Q1行情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一)

【广发策略】广谱利率下行期的A股布局之道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二)

【广发策略】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逻辑—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三)

【广发策略】5G引领科技投资进入蜜月期——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四)

【广发策略】消费“新”视界——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五)

【广发策略】迎接注册制的“分层精选时代”—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六)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金融供给侧慢牛指数:超额收益之匙——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七)

【广发策略】ROIC如何甄别企业价值?——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八)

【广发策略】毋需悲观——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九)

【广发策略】14-15牛市震荡期的启示——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 二十)

【广发策略】内循环骑牛:如何指导投资?——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 报告(二十一)

8 “A股进化论2.0”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A股进化论2.0开篇:分层时代,进化新生

【广发策略】“新金融寡头”时代来临——A股进化论2.0系列报告(二)

【广发策略】周期进化,制造“优先”——A股进化论2.0系列报告(三)

【广发策略】消费篇:从"长跑"到"常胜"-A股进化论2.0系列(四)

【广发策略】成长篇:效率时代,聚焦硬核—A股进化论2.0系列(五)

9 A股“进化论”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PPT-A股“进化论”开篇之作——新生态,新均衡,新方法

【广发策略】新生态:温和去杠杆路径下的A股展望 ——A股“进化论”(二)

【广发策略】PPT-新生态:全球价值链缔造A股科创范式 ——A股“进化论”(三)

【广发策略】PPT-新生态:产业资本与一二级市场联动 ——A股“进化论”(四)

【广发策略】新均衡:A股全球化下的中外机构行为差异——A股“进化论”(五)

【广发策略】新均衡:全球视野重构A股估值新体系——A股“进化论”(六)

【广发策略】新方法:成长股估值体系重塑——A股“进化论”(七)

【广发策略】PPT-新方法:“以龙为首”的A股护城河演绎——A股“进化论”(八)

【广发策略】PPT-新方法:ROIC为“矛”,现金价值作“盾”——A股“进化论”(九)

【广发策略】新方法:大类资产角度看债股联动——A股“进化论”(十)



本报告信息

对外发布日期:2020年8月28日

分析师:

戴   康:SAC 执证号:S0260517120004,SFC CE No. BOA313

曹柳龙:SAC 执证号:S0260516080003

报告正文请参阅广发研报系统(可向对口销售咨询登入方式):

https://research.gf.com.cn/reportdetail/500012317


团队成员介绍


戴  康  CFA:策略首席分析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10年A股策略研究经验。2019年荣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策略研究第二名、2018年荣获新财富第三名、2017年荣获新财富第四名、2015年作为团队最核心成员荣获新财富第一名、2014年新财富第二名。
郑恺:资深分析师,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7年策略卖方研究经验。
曹柳龙:资深分析师,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6年策略卖方研究经验。
俞一奇:资深分析师,硕士,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波士顿大学。6年大类资产配置、市场研究和国际比较经验。
韦冀星:资深分析师,硕士,毕业于美国杜兰大学。3年证券行业研究经验。
倪赓:资深分析师,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3年证券行业研究经验。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感谢您的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