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讲述了中国茶叶市场尤其是广州芳村茶叶市场的现状,分析了普洱茶被金融化并成为地下交易的期货的情况。文章指出茶叶市场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和洗钱活动,以普洱茶为例揭示了金融茶事件背后的秘密,包括大益茶和昌世茶的金融茶暴雷事件。文章还强调了茶叶成为洗钱工具的问题,并指出茶叶行业的潜规则。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广州芳村茶叶市场的重要地位及普洱茶被金融化的情况。
该市场汇聚全国茶商,掌控茶叶单品定价权。普洱茶被炒到天价,逐渐金融化,成为地下交易的期货。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关键观点2: 金融茶暴雷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
近年来发生多起金融茶暴雷事件,涉及资金规模巨大。背后原因包括广东深厚的饮茶文化、发达的地下洗钱网络等。
关键观点3: 普洱茶成为天然的洗钱工具。
茶叶行业特点使其成为洗钱通道。为了洗钱,普洱茶价格被炒高。茶叶店的繁荣与洗钱活动有关。
关键观点4: 大益茶和昌世茶的金融茶事件。
大益茶推出提货单交易模式,引发市场动荡。昌世茶利用信息不对称,精心设计的骗局吸引了大量民间资金。
关键观点5: 茶叶行业的潜规则。
永远不要打听茶商的背景,规模大的茶商背景越神秘。这种潜规则使得茶叶成为洗钱的绝佳工具。
正文
在中国茶叶市场中,广州芳村茶叶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不仅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更是掌控着全国茶叶单品的定价权,尤其是普洱茶。这种茶叶在芳村被神化,价格被炒到天价,并逐渐金融化,成为一种地下交易的期货。然而,这种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和洗钱活动。
2023年,芳村茶叶市场发生了多起金融茶暴雷事件,每一宗案件涉及的资金规模都以十亿计。这些事件的背后,不仅仅是广东人深厚的饮茶文化,更有广东发达的地下洗钱网络和强大的地下钱庄势力。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金融茶案件难以立案,受害者只能自认损失,没有任何追讨的可能性。本文将尝试厘清金融茶事件背后的秘密,揭示真正的资金生意。
自改革开放以来,茶叶行业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洗钱通道。茶叶具有其他商品无法比拟的优点:它是消耗品,喝完就无法查证;轻便易运输,难以查证物流;定价随意,审计无法质疑;尤其是普洱茶,可以长期储存,价格随年限增长,且缺乏权威鉴定机构。这些特点使得普洱茶成为天然的洗钱工具。
为了方便洗钱,普洱茶的价格必须被炒到天价。真正决定普洱茶价格的不是市场需求,而是需要洗钱的规模。茶叶店的繁荣与否与客流量无关,而是与洗钱活动有关。许多茶叶店装修豪华,却门可罗雀,但永不倒闭,这就是洗钱的茶叶店。
大益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8年,原名勐海茶厂,1989年注册了“大益”商标。2004年,国有的勐海茶厂被海南人吴远之收购,并在广州芳村茶叶市场设置了唯一的批发点。通过包装和宣传,大益茶价格暴涨,成为茶叶店的镇店之宝,也是重要的洗钱工具。
2012年,大益茶推出了“提货单”交易模式,批发商可以交定金购买提货单,提货单可以分拆交易,到期后茶厂承诺按市场价回收。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期货交易,日交易规模达到千亿级,但缺乏监管。这种模式放大了交易规模,简化了交易流程,使得大量黑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洗白。
2021年6月,大益茶推出“仓颉号”普洱茶,引发了轩然大波。当时中国正处于疫情封控之下,房地产泡沫破灭,大量资金寻找出路。普洱茶作为洗钱工具,价格飞涨,吸引了民间资金的涌入。然而,大益茶厂没有意识到民间资金的盲目性,大量发放提货单,导致市场失控。
到了7月19日,临交割日,大益茶的市场零售价已经炒到每提18.7万元,但真实库存量不足200提,而未平仓的流通货单却有2万多提。民间资金坚持要提货,大益茶厂无法交货,导致市场恐慌性踩踏。到12月20日,价格腰斩至每提9万元。
这场风波中,黑金和民间资金都遭受了损失,大益茶厂的吴远之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此后大益茶逐渐被市场边缘化。虽然“仓颉号”还有一些价格涨跌,一些小资金还会借助它曾经的知名度来炒炒余热 ,但是整体交易量已经大幅萎缩。
芳村茶叶市场,在此后冒出来二三十家普洱茶品牌,每一家都采用了提货单这样的期货交易模式,并且对交易规则进行了细化,比如分拆之后的货单不能实际提货,必须平仓。就这样,市场又踉踉跄跄的稳定了下来,原本懵懵懂懂的民间资金,对于普洱茶在本质上其实就是洗钱工具的事情,也有了一点起码的了解,黑金和民间资金居然就这么达成了神奇的平衡局面,大家一起把普洱茶炒成了全中国最热门的保值品
大益茶逐渐淡出市场后,黑金势力开始寻找新的代理渠道。昌世茶作为一家神秘的新兴企业,被许多人误认为是黑金的最新代理商。这种误解为昌世茶的骗局提供了温床,使其迅速发展。
昌世茶成立于2023年6月5日,9月20日正式开业,短短两个半月后便暴雷。这家茶叶店并非新手,其背后隐藏着一群熟悉市场潜规则的人。从开业第一天起,就推出了所谓的“爆品”——“昌世天下”普洱茶,定价高达每提3万元。该公司熟练地雇佣了一批“托”,在各类APP上发布高价出货信息,将价格从3万元一路推高至5万元甚至更高。熟悉这种操作模式的民间资金纷纷涌入市场。其中,少数批发商一次性购买了数万提茶叶,按照规定签订了合同,最终也因合同的存在勉强挽回了一些损失。然而,更多投资者通过APP参与了小单期货的炒作,这些交易没有任何合同保障,甚至连付款凭证都无法提供。APP上的交易记录无法作为法律证据,投资者根本无法证明自己曾经购买过“昌世天下”的茶叶。
昌世茶的股东陈文帆和刘嘉豪明显是代持关系,名下只有这家公司,没有其他资产。其董事长陈世鸿是一位20岁的00后,没有读书经历,曾在芳村茶叶市场打零工,显然是背后的资本找来顶锅的白手套。这样一家典型的“三无企业”,没有茶叶种植基地、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股东和董事长都是白手套,甚至连收款都使用私人账号,却利用信息不对称,成功吸引了大量民间资金。
这种针对地下期货漏洞精心设计的骗局,背后显然是行业内部人士所为,且其行业背景深厚。然而,最诡异的是,黑金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参与痕迹,完美地避开了风险。
到了2023年12月5日,“昌世天下”的期货炒作已经吸引了大量资金,每提价格被炒至5万元,仅签订合同的批发商资金规模就超过5亿元,散户的资金更是难以计数。当晚,骗子们决定收网,所有APP上的“托”瞬间消失,市场需求瞬间蒸发,“昌世天下”的价格暴跌至每提3500元。如果投资者投入100万元炒作该期货,一夜之间可能只剩下7万元,血本无归。
愤怒的散户冲向昌世茶在芳村的办公地点,却发现早已严阵以待的保安。昌世茶的应对方式非常简单:完成交割,给散户一提普洱茶饼。由于昌世茶的品牌和产品无人知晓,没有明确的产地和口味,他们可以随便找一些茶叶,换个包装交给散户。对于签订了合同的批发商,昌世茶以出厂价五折回收他们手中的提货单。这些批发商大多曾分拆提货单在市场上炒作并赚取了利润,五折回收价加上之前的收益,基本能够保本。这种出价策略,精准地踩在了批发商的心理底线上,显示出对行业规律和人性的精准把控。
昌世茶事件爆发后,其背后的“白手套”们表现得异常镇定,每天正常上班。昌世茶通过保安恐吓散户,再利用街道办压制批发商,每一步都走得有条不紊。公安机关甚至无法对该案立案。
此前大益茶“仓颉号”的案件,其实完全具备刑事立案的条件,最大的破绽在于提货单与实际商品无法对应。而昌世茶的布局堪称完美,他们随便找一些劣质普洱茶,就可以应对散户和炒家。对于这个案件,即使是资深的金融从业者也难以找到破局的漏洞。最可怕的是,这一事件彻底打破了民间资金与黑金之间近两年来脆弱的默契。散户投资者血本无归,最终得到的只是一饼毫无价值的普洱茶。
茶叶行业的最大潜规则是:永远不要打听茶商的背景。越是规模大的茶商,背景越神秘,就越不能打听。这种潜规则的存在,使得茶叶成为洗钱的绝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