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我们都会想吃瓜。
吃瓜的时候,我们都会想顺便看个热闹。
看热闹的最佳选择,莫过于挑一部综艺节目来看。
所以每年夏天,都至少会涌现出一部爆款的综艺。
这个现象,被叫作影单猫的吃瓜效应。
而根据这一效应我们可以得知,
今年夏天,理应也出现一部爆款节目!
那么,它在哪里?
反正影单猫心里,
有一个候选!
这是档两周以前就已经上线的音乐类节目,
也是档播出第一集就让不少影单猫的同行折服的综艺!
但出第一集的时候,影单猫没写。
因为影单猫觉得那样显得自己很浮躁。
直到影单猫看完这周出的第二集,
影单猫服了!影单猫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安利给大家!
它,就是——
《乐队的夏天》
!
最初,影单猫对《乐队的夏天》兴趣并不是那么大。
因为从《中国有嘻哈》开始,
影单猫就总觉得后面火起来的各类综艺节目,
无非就是在把世面上流行的娱乐元素统统拿出来消费一把。
嘻哈消费完了就去消费街舞,
街舞消费完了就去消费国风,
反正就是读书那会儿你能想得到的才艺展示,
现在统统都拎出来单独做一档综艺节目呗。
这会儿,总算是轮到乐队了。
但在看过两集《乐队的夏天》后,
影单猫觉得,它不一样。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档节目,
真的是在表现音乐,传达音乐,
还有替大众,解读音乐。
和之前的《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我是唱作人》不同,
这档节目的一大特点是,没有导师。
没错,
台上的张亚东,高晓松,
吴青峰,
马东
以及乔杉的身份很奇妙。
他们不负责拉票,也不负责站队。
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在每支乐队表演结束后,聊一聊各自的听后感。
他们是纯粹的听众。
他们,叫超级乐迷。
至于乐队能不能晋级,选择权则统统交给了场下的大众评审团和专业评审团。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台下的嘉宾不会为了选谁而争锋相对,
也意味着台上的选手不会为了拉票而剑拔弩张,
更意味着导演组不会拿谁投了谁来故弄玄虚。
那,这样一档节目还会好看吗?
答案是,特别好看!
因为一方面,听这些老炮儿们在台上聊音乐,就很有意思。
五个超级乐迷,各自都带有一个鲜明的标签。
张亚东,中国第一王牌制作人。
他在台上,负责的是专业知识的输出。
面对不专业的选手,即便对方的歌曲火得一塌糊涂。
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批评。
而台上唯一一位有乐队的吴青峰,却是一个非科班出身的音乐人。
自己坦言,不会什么乐器,写歌全靠哼哼。
写歌哼哼党,可是科班大神们最瞧不上的。
他和张亚东,代表的是科班与非科班这两股最针锋相对的创作群体。
这后面的音乐思想碰撞,可比单纯的抢人要有料多了。
高晓松呢?著名的书袋子。
扯起各类流行乐掌故,头头是道。
在台上,他是负责讲故事的那个。
从奇葩说就与高晓松配合默契的马东,
则像是高老师的捧哏。
俩人时不时的互怼,妙不可言。
至于乔杉,
不好意思,暂时还没有发现乔同学的作用。
可能是赛后负责大家的保健工作。
至于另一方面。
影单猫说了,这是一档纯粹的音乐节目!
而音乐本身,就是最大的惊喜!
影单猫并不想踩一捧一。
但和之前的《中国有嘻哈》相比,影单猫确实更喜欢这档《乐队的夏天》。
答案就是影单猫上面提到的。
当一档节目彻底将音乐放在首位的时候,那么音乐,就会给你最大的惊喜。
对于当下这样一个大众靠抖音才能获取新鲜音乐的时代,
那些来到这档节目的乐队们,
确实一口气让影单猫听到了许多扎耳又扎心的“新”作品。
比如第一期里,旅行团乐队带来的这首《逝去的歌》。
这是一首旋律极其极其抓耳的歌曲,
虽然算是摇滚乐,但却莫名有种小清新的感觉。
副歌第一句唱完就把影单猫整个人带进了一种追忆似水年华的情绪里,
影单猫都想不到自己会有这么伤时感怀的一天。
在主唱干净的声线与伴奏大段大段弦乐的烘托下,
那些记忆里曾经逝去的夏天仿佛也一个个带着回忆飞奔进脑海,
让人发自肺腑地觉得这首歌真的是,好!听!到!哭!
第二期,
一支叫做九连真人的小众乐队,又用一首《莫欺少年穷》把影单猫给震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