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科学
《科学美国人》独家授权中文版—《环球科学》杂志—www.huanqiukexue.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爸妈,求求你们别再玩手机了! ·  昨天  
科普中国  ·  女性必看!“黄体破裂”到底有多可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科学

预期寿命的增长正在大幅放缓,本世纪依然只有少数人能活到100岁|环球科学要闻

环球科学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10-08 12:04

正文

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 动物学 ·
两个受伤的栉水母可以合并成一个个体

视频来源:Mariana Rodriguez-Santiago

包括人类在内,许多生物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体内的外来组织,从而导致移植时的排斥反应。然而最近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的一项研究发现,淡海栉水母(Mnemiopsis leidyi)可以彼此融合,最终成为一个个体


研究者起初在实验室中注意到,有一个栉水母格外巨大,并且似乎有两套神经系统,因此他们怀疑这是两个受伤的栉水母融合形成的。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研究团队移除了栉水母个体的部分身体,并将它们两两放置,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栉水母都成功融合成了一个个体,并存活了至少3周。仅仅2小时后,融合个体95%的肌肉收缩已经完全同步,并且戳刺融合个体的一侧时,另一侧的身体也会表现出明显的惊吓反应。另外,栉水母的两个消化道也融合成了同一个,当其中一个口摄入食物后,食物残渣会穿过融合的消化道,并从两个肛门排出。研究者认为,这说明栉水母可能缺乏同种异型识别能力,因此无法有效识别自己和其他个体的组织。(Cell Press)


· 航天 ·

赫拉探测器发射升空,将探测被人类撞击后的小行星


赫拉(Hera)探测器和两个小型立方体卫星拉尼(Milani)和朱文塔斯(Juventas)的想象图。图片来源:ESA/Science Office

2022年9月,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DART)撞击了孪小星(Dimorphos)。孪小星是孪大星系统(Didymos system)中较小的一颗,直径大约为160米左右,另一颗孪大星(Didymos)直径大约为780米。天文观测显示此次撞击将两者绕转的周期缩短了32分钟,缩短后绕转周期为11小时23分钟。但是地面观测无法获取撞击坑的形状,以及更多关键信息。


为了获取更多数据,欧洲空间局(ESA)计划将赫拉(Hera)探测器送到孪大星系统中。当地时间10月7日上午10:52,Hera探测器搭乘SpaceX猎鹰9号火箭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预计2026年底抵达孪小星。Hera探测器将测量撞击坑的深度和大小,并确认撞击对孪小星的形状和结构是否有影响。此外,Hera探测器还将携带两个小型立方体卫星米拉尼(Milani)和朱文塔斯(Juventas),用于研究孪小星的引力场、结构和表面矿物等。(Space.com)



· 公共卫生 ·

预期寿命的增长正在大幅放缓


图片来源:Strategic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s / UIC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全球预期寿命迅速增加,这主要归功于健康的饮食、医学进步以及许多其他生活质量的改善。上世纪末的一项研究曾认为,85岁是人类预期寿命的上限。然而也有许多研究者认为,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突破将加速上世纪的增长趋势,让本世纪末的预期寿命达到100岁左右。最近发表于《自然·衰老》Nature Aging)的一项研究发现,自1990年以来,全球预期寿命的增长已经大幅放缓了,很可能无法达到本世纪末的“100岁目标”。


研究团队统计了1990年-2019年平均人口寿命最长的8个国家,并补充了美国(少数预期寿命下降的国家之一)和中国香港的人口数据。结果显示,自1990年以来,这些全球最长寿人群的预期寿命平均仅增加了六年半,作为对比,全球预期寿命在上世纪几乎翻了一倍。总体而言,本世纪女性活到100岁的概率低于15%,而男性活到100岁的概率低于5%。研究团队据此认为,生物衰老的破坏性影响已经成为了延长寿命的主要阻碍,通过减少衰老相关风险因素,努力消除健康差距,鼓励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许可以帮助延长全球预期寿命。(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icago)



· 物理学 ·

希格斯玻色子种类不超过2种

图片来源:CERN


2012年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填充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但随之引出了一个问题,2021年发现的希格斯玻色子是否是唯一一种希格斯玻色子?是否存在其他类型的希格斯玻色子?在标准模型中,W玻色子和Z玻色子通过与希格斯玻色子相关的场耦合获得质量,之前的研究可以测出这个耦合常数的绝对值,但是不知道它的正负。标准模型假设这两个耦合常数均为正值,但在某些“超越标准模型”的情景下,存在多种希格斯玻色子,并且W玻色子和Z玻色子的耦合常数为负


近日在一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论文中,大型强子对撞机超环面仪器(ATLAS)合作组表示,矢量玻色子聚变产生希格斯玻色子和W玻色子的过程对上述耦合常数的正负符号敏感,如果该耦合常数为负数,将会增加希格斯玻色子和W玻色子的产量。但最终的实验数据并未显示出这种迹象。他们的实验排除了该耦合常数为负数的可能,显著性为5σ。因此,该团队可以排除包含两种以上希格斯玻色子的粒子物理模型。(Physics



· 地球科学 ·
珠穆朗玛峰突然“长高”的原因


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下的俯冲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GPS数据显示,珠穆朗玛峰近年以每年约2毫米的速度隆升,超过了对喜马拉雅山脉隆升速度的预期,说明除了持续的区域构造运动外,可能还有其他机制促进了这一过程。最近,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的一项研究显示,珠穆朗玛峰近年的隆升可能得益于8.9万年前一次河流袭夺事件(侵蚀速度较快的河流切穿分水岭,将另一侧河流“抢夺”过来的现象)对地貌的影响。


研究团队研究了珠穆朗玛峰附近河流的变化是否推动了珠穆朗玛峰近年的隆升。他们利用数值模型模拟了戈西河网络的演变,并与当前地形进行对比。模型显示,阿润河——戈西河的一个主要支流——在8.9万年前曾参与袭夺另一条河流。这次河水改道导致河流在适应新河道的过程中发生了河流侵蚀,最后形成了很深的阿润河峡谷。戴紧根和同事认为,虽然河流侵蚀可能曾使沿河道的高程局部降低,但峡谷造成的受侵蚀物质的突然移位可能使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周围地貌以隆升作为补偿,或可使珠穆朗玛峰的高程增加15~50米。(Nature


撰写:王昱、二七
编辑:王昱、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