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中读有最好的专栏作者,意见领袖,知识红人,我们希望把用户、粉丝、和内容创作者聚拢在一起,让最好的故事、思想与知识得到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游戏研究社  ·  如何制作历史上最伟大的网游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中读

加入这个全网好评的摄影训练营,到底是种什么体验?!

三联中读  · 公众号  ·  · 2021-01-07 19:42

正文


你多久没有使用相机拍照摄影了?


这个问题对于习惯智能手机的我们来说,或许显得有点多余,毕竟人手可拍“九宫格大片”的时代,谁还不会拍照呢?


随手翻一翻朋友圈、微博和各种论坛,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大片”:看似完美无瑕的明星精修图、饱和度过高的风景照、硬凹出情境的写真作品......


“假大片”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真正的内容,在摄影圈子里,它们有个更响亮的名字—— “糖水片”


这种作品构图没有问题,色彩鲜艳精美,但根本的缺失在内涵: 除了精致好看,在内容的表达上空无一物,只剩一个毫无留白的卖弄架子,所谓“美则美矣,没有灵魂”。


毕竟,摄影的真正意义不是卖弄炫技,而是讲好一个故事,传递一种情绪,而这种审美功课在国内依然欠缺。


真正杰出的摄影师因为有着出色的审美和艺术修养,以及大量的学习和经验,使得他们规避创作误区。 在国际范围里,优秀摄影作品粗略可以分两类, 前者聚焦日常生活,而后者立足于厚重历史的重要瞬间。


当代有名的美国摄影家斯蒂芬·肖尔,最为擅长捕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 路边的餐馆、加油站或者盘中的食物,这些都是可以轻松利用的素材,但在他的镜头下往往有着饱满的情绪和吸引人的张力。


斯蒂芬·肖尔 作品


这样的画面看似平常,却毫不造作,充满妙不可言的艺术之美,也创造人文的灵光。


同时还有一批摄影师,用纪实摄影展现着每张照片可以 提供的巨大社会价值 。美国摄影家路易斯·海因就曾说:


摄影不应当仅仅为了美,而应有一个社会目的。要表现那些应予赞美的东西,也要表现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


这些更为勇敢大师们,以这样的使命感,见证了历史,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生活》杂志的摄影师阿尔弗雷德·爱森斯塔特,曾在日本投降的那天,于纽约时代广场拍下来这幅著名的《胜利之吻》。
《时代广场的胜利日》,1945, 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

虽然影片中的男女主角都已经离世,但照片中涌动的鲜活与生机得以保存了下来,摄影让静止成为永恒,也在无数个重要的时刻,让我们拥有了在时空长河里,创造视觉日记的机会。

《三联生活周刊》的摄影记者,恰好能从技术到审美,全方位为我们扫盲。


熟悉的读者都知道,在三联的报道中,封面故事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对于这本周刊来说,如果文字是骨骼,那么照片就是血肉 ——

它们能让读者第一时间感受到影像背后的力量和故事。
在抗击疫情的现场,他们是冲在第一线的“逆行者”,
记录悲欢离合、分秒时刻:

在街头巷尾,他们捕捉品质生活的线索,记录随处可见的温情时刻:



在世界的广阔之处,他们用图像传递人文历史、文化内涵:




也许有人觉得要拍出这样的照片很容易。实际上,能够让观者感受到其中的故事,甚至通过照片看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性格,其实非常考验摄影师的功力。 从拍摄场地的气氛,再到空间的角度,以及人物的微妙表情,无一不是摄影师的再创作。也因此,无论拍摄器材多么精良,一张好照片背后更需要摄影师将脑海中构想的空间和氛围成功地传达出来。

在三联摄影师的微博里,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小到装备和色调,大到摄影创作和构思与时机。 可以明显感觉出来的是, 即使很多人掌握了焦距、光圈等摄影概念,他们与专业摄影师之间仍然有很多看不见的壁垒。这也就是 “为什么人人都会拿相机拍照,但成为职业摄影师的人却寥寥无几” 的原因。


其实,这些问题背后指向的是 摄影思维的缺乏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拍摄出好照片的要素不只是模特、经费和技术,更重要的是摄影者构图审美概念和经验的不断扩充。
所谓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带领,普通人只会在摸索中不断碰壁,难以甄别摄影作品的好坏,也无法拍出真正有内涵的照片,落入庸俗的流水账记载

图片来源 网络
针对这些问题,中读邀请到了 三联摄影团队 《中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 共同开设了摄影训练营。

现在, 摄影课第二期已经全线开启 相信在专业摄影师的指导下,经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训练,大家都可以实现各自目标上的进阶。



一群专业、有温度的摄影师



训练营邀请到的三联摄影团队和《中国国家地理》的专业摄影师,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独特的风格。但共通的是, 细腻的情感造就了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抓住一瞬间的情绪变化。


王宁摄影作品


黄宇摄影作品



于楚众摄影作品





于楚众摄影作品


滑动查看更多


作为一线杂志的摄影记者,他们走遍世界各地,亲历了无数重大事件 。无论是2008奥运会、汶川地震、美国大选,还是考古挖掘、人文地理、民俗风情…… “记者和摄影师”的双重身份也意味着他们能教的比专业摄影师更多。这些摄影师不但积累了如何选取题材、让照片充满故事性,如何运用不同焦段的镜头来拍摄不同题材等专业技能和更丰富的摄影思维。也有迅速融入陌生环境、突发情况如何处理、拍摄中如何利用地图等工具提高效率的老道经验。


宋文老师策划封面
同时,训练营还请来了 周刊的图片总监宋文 来当班主任,用他“决定一张摄影作品能否登上封面”的专业眼光,严格把控学员拍摄标准。帮学员开拓视角和审美,逐步提高作品质量。


来自大家的积极反馈


这门课是三联年度匠心之作



经过摄影团队的反复商讨,训练营最终制定了结构完整而系统的摄影训练方案。针对大家的不同诉求,训练营从三联一千多个封面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题材,基本涵盖了风光、肖像、专题、人文、时事等纪实摄影的主流类型,方便学员系统强化学习。
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三联也诚意满满。
无论是课程内容、课程视频还是PPT,都经过了无数遍的精细打磨,绝不敷衍。很多学员称都赞“不愧是摄影课,连课程都拍得超美”。

图为训练营班主任宋文和肖像类主讲人蔡小川
在为大家指导拍摄作业

精致的同时,课程干货和细节也超额供给。
比如在教人像摄影时,我们就请来了知名造型师,从摆姿势开始讲起,让学员预备好相关知识后,摄影师才开始正式讲解。从如何布光位,让人物表情更加立体饱满,分析不同效果呈现,到如何制定相应的拍摄方案都一一涵盖。为了方便理解,现场还请来了模特配合摄影师进行拍摄演示。 循序渐进,边拍边讲,全方位展示摄影师工作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拍摄用意。

滑动查看更多


这么高频的输出,还只是一节课的内容,其他节课同样干货十足 。训练营每个版块都设置了课前预习、课中拍摄设备的讲解和课后作业点评的环节。 每次点评都持续几个小时,不放过学员们任何一个需要修改和精进的细节。

(向上滑动查看全网好评)




除了实操训练外,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三联图片总监宋文老师也作出了细致的回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