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南大学
欢迎广大师生及海内外校友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东南大学

扬剧来了!东大的小伙伴一起来看史可法的传奇故事!

东南大学  · 公众号  ·  · 2018-04-08 16:55

正文

传统扬剧的新时代巨制

梅开似我碧血溅,梅落为我掩孤魂。

嶙峋梅枝如傲骨,不移坚贞是梅根。

后来如若将我问,还向梅花岭上寻。

史可法英勇抗清、血染梅花岭的故事,一直都在中华大地上流传。 4月13日,根据史可法抗清的历史记载改编的大型古装扬剧《不破之城》,将在我校焦廷标馆上演 ,再现史可法的传奇故事,展现扬剧艺术的精彩魅力。

01

诠释悲情“不屈将军”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崇祯皇帝缢死煤山,明朝灭亡。次年,清兵南下,欲取江南。时任南明兵部尚书的史可法镇守扬州,在诸镇不救、朝廷不援的绝境下,以三千将士对阵十万清军。清军主帅多铎屡屡劝降,史可法秉怀忠义,誓死不屈,在兵力悬殊、危如累卵的形势下捍卫扬州,最终坚守七日而城破。面对生死刀斧,史可法肝胆慷慨、正气凛然,与扬州军民一起,铸就了精神气节的“不破之城”!



回归剧种,呈现扬剧艺术

02



扬剧是江苏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泰州、南京,以及上海、安徽部分地区,发源于扬州,由花鼓戏和香火戏吸收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而成。 民国初年,花鼓戏(小开口)与香火戏(大开口)艺人纷纷组班,应邀到南京、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并在上海形成繁盛局面。后来“ 大、小开口”艺人以“维扬戏”(后又称“扬州戏”)名称于上海聚宝楼戏馆共演《十美图》,自此逐步合流。1950年维扬戏由政府定名为扬剧。2006年,扬剧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剧《史可法—不破之城》采用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呈现方式,分为《拒降》《明心》《宴敌》《守城》四折。唱腔、音乐设计都回归扬剧本身,身段、表演不离程式,舞美、灯光设计虚中有实,依托传统的扬剧艺术把史可法这一英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很多曲牌交错使用,很多唱腔脍炙人口,让整部戏不仅好看,更加好听。



03

团队匠心独具,实力雄厚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原称扬州专区扬剧团、扬州市扬剧团)创建于1960年,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剧)项目保护责任单位、是江苏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戏剧艺术表演团体之一。当代扬剧领军人物“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现任所长李政成,率领孙爱民、陈俊、赵紫君、王瑞如、张卓南、周斌、王海等一批中青年艺术骨干,坚持“出人、出戏、出精品”,努力“创新、创优、创一流”,把扬剧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不破之城》的编剧是著名青年编剧、中国编剧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获得者罗周,为了写好剧本,罗周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甚至查到了当年史可法守扬州城阵亡军士的名单。她在剧本中没有过多描写两军对阵的惨烈场面,而是把大量笔墨放在守城的七天,塑造了一个内心情感丰富的民族英雄形象。


《不破之城》的导演是著名戏曲导演、“文华奖”导演奖获得者韩剑英。韩剑英在国内戏曲导演界享有盛名,导演作品包括京剧、秦腔、越剧、黄梅戏等。在《不破之城》里,他将作品完全还原到扬剧本身,导演了一部难得的保留扬剧原貌的新编历史剧。



有血有肉,文武兼得

04


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所长、“扬剧王子”李政成扮演史可法,论文戏,他唱功了得,“堆字大陆板”字字铿锵,“道情”句句抒怀。说武戏,他功夫过硬,走马挺身,身段力量饱满。


从一开始,史可法就抱定了要和扬州共存亡的决心,面对多铎的诱降,将领的叛降,史可法始终不为所动。“只有断头将军,没有屈膝宰相”,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他只有3000将士可用,“1000迎敌,1000内守,1000外巡。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殉国!”最终,史可法以命相抗,谱写了一曲梅花岭上的悲情殉歌。



除了表现史可法的不屈精神,李政成更着重表现了史可法的人性。在面对强敌时,他曾思考了40天,想出炸开高邮湖堤口的御敌之策,水淹敌军,江左良田,尽成泽国,淮海之民,俱为鱼虾。敌方10万之师在劫难逃,无辜百姓,也会遭此横祸。最终他还是放弃了。

在面对生死决战时,他还特地嘱咐,“如果有贪生怕死的将士,就让他们换上百姓衣服,逃命去吧。”一个爱民如子的将军形象,跃然于台上。


05

配角个性突出倾情演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