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手艺门
中国手艺文化传播平台,致力于中国手工艺的传承与产业化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可爱多手工艺术  ·  林青霞惨被出轨,66岁结束24年婚姻,近照曝 ... ·  2 天前  
可爱多手工艺术  ·  剪下来闲置的多彩绳子套在木棍上,随手一编就有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手艺门

他一天都没拿过锤,却复兴了打铜这个古老行业

手艺门  · 公众号  · 手工艺  · 2017-03-22 21:31

正文


点手艺门 ▲ 一键关注


每个人

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让世界看见你

无限可能

来源:物道  微信号:wudaoone

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

以下为图文




在广州恩宁路,有二三十家铜器店,门口都挂满了铜制的锅碗瓢盆、汤婆子,游人络绎不绝,被铜器低调的光泽引回旧时光。



➊ 图片来源于「星辉号」

➋ 图片来源于广州文明网


有一家店不太一样,除了传统的锅碗瓢盆,它还陈列着成套铜麻将和硕大的黄铜鸟笼。门口有个须发花白的老头,旁边站着个穿灯笼裤的年轻人。


很少人知道,7年前,它还是恩宁路唯一的铜器店。


老人是西关无人不知晓的打铜师傅,也是天程铜艺的前任大掌柜── 苏广伟,人称苏哥。


年轻人是他的儿子苏英敏,人称苏仔。


▲ 苏广伟与苏英敏父子


之前,苏仔是驰名恩宁路的“败家仔”,叛逆期似乎没有尽头,14岁辍学在外浪荡十几年,洗车、摆地摊、卖小人书,干尽各种苦活累活。


谁也没想到,他不仅将父亲奄奄一息的小店发扬光大,还复兴了整个打铜行业。


➊ 图片来源于网络

➋ 图片来源于Pandasonic


“苏州样、广州匠”


清末民初,广州光复南路、大新路一带的工匠们小心地“伺候”着原材料,他们手上的铜要无数次的捶打才能成型,不得有闪失。


和金银不一样,铜器不能回炉再造,有它的矜贵。


那时候流行一句话:“苏州样、广州匠”。就是说苏州的技术、广州的工匠一流。


那时的铜器,广州人爱用,十三行的洋人也喜欢,打铜匠超过了两千。


➊ 图片来源于「星辉号」


铜制锅碗瓢盆,曾经是广州人必备家什,铜器耐用,会带着独有的色泽,传上几代人。


比起现代人爱用的不锈钢,铜的传热散热快,不易焦糊,铜盘蒸鸡最妙,锅气四溢,色泽诱人。月饼里的莲蓉,还得用铜锅炒,用铁具则会变色。


1958年特殊时期,铜被收归国有,铜店纷纷关门,打铜工艺几近失传。


➊ 图片来源于「老三摄影」


保守的父亲,激进的儿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铜器从生活里隐去时,年轻时的苏广伟在冶金机械厂工作,又见到了消失已久的铜盆和铜壶。如鳞片闪烁的是手锤纹路,是工业生产没有的光影享受。


苏广伟为此着迷,自己尝试敲打之外,还用花生米和酒打动了老师傅传授工艺。


区别于京派、苏派,广州的铜器制成后不打磨接口,虽样貌不够圆滑,但接口厚实,耐用非常。




1997年,他开了恩宁路上第一家铜器店。


然而,西关打铜的盛景早已荡然无存,手工铜器无人问津,一个月也卖不出一个铜壶,人们当他是捡破烂的老头。


变化发生在2007年9月,苏仔开始接管父亲的铜器店。



“不靠谱”的苏仔提出,要用7万块钱开个网店,投入电商的怀抱,苏哥当然不乐意,两人大吵一架。


苏仔说:“要先让人知道有打铜这个行业,才能让他们进一步了解铜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 芭蕉叶等座椅,苏仔将其放置在VIP接待室


他偷偷向别人借了钱,开起了网上商城,还特地聘请专业摄影师,利用传统建筑、服饰跟铜器结合,拍了一系列古朴又新潮的艺术照,竟然得到许多媒体的喜爱和刊登,销量也一下打开了不少。


苏哥见到这种“奇效”,也没那么反对了,还和苏仔一起拍艺术照和宣传大片。


2011年底,苏家的铜店上了《鲁豫有约》,恩宁路上的铜器店冒出一间又一间,一派复兴架势。




➊ ➋ 纪录片《铜匠苏仔》中的造型


打进奢侈品界的铜麻将


在玩铜的过程中,苏仔也慢慢爱上了铜器。


他和父亲一样沉醉于锤印、纹路和肌理,看铜器的色泽随着岁月改变,看打铜人的手艺精准,让茶壶倒水之后也不会有水顺着壶嘴漏下。


但他想,时代毕竟不同了,传统锅碗瓢盆的消费人群有限,得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苏仔又上网搜索各种含着“铜”的关键字,看到各种铜器无所不包,独缺“铜麻将”。


有着传统的气息,又至今有实用价值,还没有人做过,苏仔决定,就是它了!


花了整整三个月,苏仔终于将这套麻将打造出来,引起一阵轰动。苏仔还将它带到了广州国际奢侈品展。


寻常、老气的铜器,一下子成了有趣、有品的奢侈品。


而单独的一个麻将,也可以是平价的礼品,朋友生子送“一索”,生女送“發财”,叫“一索得男,發财千金”。



➊ 图片来源于网络

➋ 图片来源于「牛老三」


用铜器表达情意,正合旧时习俗:在结婚的时候,新郎家中必备铜盆和新鞋,意味着“同(铜)偕(鞋)到老”,还有铜碗筷和子孙桶(痰盂)皆意喻着早生贵子。


铜器背后的文化习俗,又因此热了一番。


苏仔对铜器又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全球最大的无焊接黄铜鸟笼,只有小拇指大的铜制茶壶……诸多奇特的创意让“天程铜艺”吸引了大众注意。







重返人间的铜艺


这个时候,质疑声随之而来:浮夸、不守传统、复活了铜器的身体却丢了灵魂。


就像《爱乐之城》里有人认为,当年轻人都不听爵士乐了,守着经典不创新,并不能延续爵士的生命。


苏仔自己也说,手工艺要先有市场,才会有传承。


“天程铜艺”的销量高企,让打铜从一种低微的工种成为受人敬仰并十分吃香的职业,也把打铜从零散的个体经营聚集成流程系统,让铜器越打越精。


2009年,“西关打铜”成了广州第二批非遗。





苏仔对铜器颠覆性的创新,沉寂多年的西关传统手艺重回大众视线,自己却一天都没抓过锤。尽管他对制铜的过程了然于胸,也争议不断。


他说,让艺术的归艺术,商业的归商业。这个完全不会打铜的大掌柜,或许找到了这个古老行业的复兴路。


一个不锈钢水壶和一个铜壶功能相当,但当你拿起纯手工打造的铜壶时会想,师傅到底打了多少锤,流过多少汗。


➊ 图片来源于「Pandasonic」


如今的纯手工铜器对人们来说,已不只是一件简单生活用品,更是一件精致的奢侈品。


铜器在苏仔手中盘活,却要时刻小心失去质朴味道。

西关街上再次响起“叮叮当当”的打铜声,

回不去的,只有年代……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在这里看见好手艺



手艺门掌门人私人微信

长按二维码勾搭勾搭

- END -

手艺门  中国手工艺文化传播平台

  google谷歌文化学院中国合作伙伴  






 手 艺 门 造 物 馆 

国礼定制领导品牌 百年铜艺世家

朱炳仁铜

长按二维码,可以购买

点这儿,来手艺门造物馆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