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题图:流感病毒
正文
上一篇和大家聊了聊“普通感冒”,这一次,我们不妨讲一下另一种“感冒”——简称为“流感”的流行性感冒,两者虽然都带着感冒两个字,又或多或少有着类似的症状表现,但是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
据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国家卫计委确认2017年入冬以来,中国流感活动水平上升较快且目前仍呈上升态势。想来,这一波流感爆发大家应该都有所察觉感触,做父母的知友可能印象更深,就拿我家娃所在的班级来说,前一段时间内病倒了一大半,都是以前驱症状不明显的高烧为主、或可伴有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不少娃还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适等表现。
但那并不是“普通感冒”!临床上,
症状突然、高烧频频反复,是流感和普通感冒最为直观的区别
。
起初我们科没有意识到这些。
1917年冬,美国各地多个军营零星出现了一种以反复高热为特点感冒,起初军官们并以为意,毕竟它的表现没有逃出普通感冒的范畴,当然,除了突然
高热且反复
这一特点以外。随着时间推移,1918年春去秋来,事情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越来越多的士兵开始因突发高烧而倒下,到9月底,不仅堪萨斯州芬斯顿军营的日常运作陷入停顿,连城区也出现了大量的“感冒”高烧人群,且不好的消息传来,陆续出现人员死亡,从一个到数个,乃至于每周都报告数十人的死亡,这一下,人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这一次“感冒”的与众不同…(2)
赖利堡军营士兵集体“大流感”情景,1918年秋
一般认为,芬斯顿军营开启了1918年大流感的序曲,这一年9月发生的第二波大流感带来了真正的全球健康恐慌,从一组数据就可知其程度:从1918年秋到1919年春,史称“
西班牙大流感
”的疾病用2年不到的时间迅速席卷整个世界,事后统计,全球超过10亿人口受累,几乎占当时世界总人数的2/3,二其致死率更是惊人,超过了5%,保守估计约5000万-1亿人为之丧生(2)。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种疾病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杀死那么多人,即便是让整个欧洲闻之变色的烈性传染病——黑死病(即“鼠疫”,史称Great Dying),前前后后3次导致的死亡总人数也不过如此(3)。
西班牙大流感在1920年前后迅速消失无踪,鉴于当时科研水平,没能找出致病元凶,直到进入上世纪80年代,才渐有学者开始对其进行追溯性研究。目前比较权威的研究认为,这一场流感的元凶是禽源性甲型流感病毒(H1N1),其DNA序列不同于常见的甲型流感病毒,存在一定的“修饰”痕迹(4,5),意即在甲型流感病毒的序列中插入了禽流感病毒的某些片段.
无论如何,“修饰”应该是让西班牙大流感如此肆无忌惮根本原因,用专业术语来说,所谓的“修饰”对应的是
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
。作为一种RNA病毒,只要知道,缺失“转录纠错机制”是流感病毒群体的先天特点之一,这在生物学意义上表明什么呢?说白了是它在复制过程中偶尔出现的转录错误和片段插入(即“修饰”作用)不会被纠正,意味着,要么“修饰”让它消亡,要么让它更强(更具适应性或侵袭性)。
我们知道,病毒在感染人体之后,人体的免疫机制将情动应对。面对稳定性高的病毒(如DNA病毒,存在“转录验错纠正”机制)(6),人体感染一次就可以获得较长时间的免疫,夸张一点甚至可称之为
永久性免疫
,是为获得性免疫的一种。但是,不稳定恐怕才是病毒等病原体的常态,流感病毒则是其中典型的一种。在基因足学上,小、大不等的突变(转录错误)将分别导向
抗原漂移
(antigenic drift )和
抗原漂变
(antigenic shift),统称为
抗原变异
,流感病毒的每一次变异对被感染者而言都是棘手问题——免疫系统不得不去适应新的“老”病毒,从而对抗感染,这其中的时间差就给病毒的高致病性打开了大门。
从世界范围来看,流感每10-20年小爆发一次、70-80年大爆发一次,符合突变由小到大,从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规律。
1968年开始的“香港大流感”印证了这个规律。“香港大流感”的致病体是H3N2,亦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这好似一种新病毒亚型,实际上却是H2N2
抗原漂变后
的一种“老”病毒,仅仅是小小的突变,就夺去了全球100万人的生命。
行文至此,大家或许会发现,说来说去,好像都是甲型流感病毒在搞事情,也确实没错,甲型流感病毒是所有流感病毒中最活跃的一种,包括后续引起社会恐慌的禽流感,刨根问底,也算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嫡系。这里有一个概念读者诸君应当搞清楚,禽流感病毒核蛋白的抗原性与甲型流感病毒是相同的,但是通常甲、乙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方法只适用于人流感病毒,故不将禽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7)。
相比总是蠢蠢欲动的甲型流感病毒,乙型和丙型就要低调一些,但是也不可不防,比如这一次“风靡”中国的流感就是乙型流感病毒,虽然它突变能力弱,但由于多年以来,它都不是优势流感毒株,导致人群,特别是婴幼儿,普遍缺乏免疫屏障(1),这就是最近眼见着最近儿科门诊不堪重负的原因之一。
谁面对突发高烧都会惊慌失措,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流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它还是有相对(普通感冒)较高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原因在于流感病毒的某些突变或可引起被感染者体内发生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这种情况下,免疫功能越强者则炎性反应越大,对人体的打击也就更强,有部分学者甚至认为,这可能是西班牙大流感对年轻患者致死性更高的原因(8)。
因此,确诊或高度疑诊流感之后,积极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不同于百年前,我们对流感病毒的认知越来越深入,已经具备了对付流感病毒的各种手段,不仅有病发后的抗病毒药物,还有用于事前预防的疫苗接种策略和流行病学工具,这些都有助于人体对抗流感病毒的侵扰。不过这其中要强调的是,事后治疗虽能有效对抗流感病情,但其附带的社会、经济、健康负担却着实不小,以2015年爆发的H5N1禽流感为例,其造成美国一地的综合经济损失就可能高达10亿美元(9)。如果从成本-受益上来考虑,只有
接种疫苗才是控制流感的最佳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计委都对此进行了背书(10,11),也有大量研究证实流感疫苗的有效性(12,13)。如此情况下,你不来一针么?
先前中国疾控中心相关人士曾表示,我国的流感疫苗接种数量并不高(1),很多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没有必要浪费钱,殊不知这种认知实则提高了风险,将自身暴露在流感的高危因素之下,从经济学上来说,是非常不划算不理性的行为(讽刺的是,很多人以为节约了一支疫苗的钱是合算,而感染了则是倒霉)。
由于流感病毒易于突变,所以每一年WHO及各国卫生部门都会借助流行病学工具对当年的毒株进行预测和评估,并督促制药机构生产对应的疫苗,以便推广接种来控制可能的流感高发。
在我们国家,一般每年5月份就可以接种到当年的新流感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