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世界知识
《世界知识》杂志创刊于1934年9月16日,上世纪50年代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世界知识出版社主办,以“平实理性看世界”的宗旨,分享国际时政观点,解析中国外交声音。期待与广大读者、作者和合作者互动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吉市找铺  ·  罕见!时隔20个月!福州房价再度出现异动! ·  14 小时前  
吉市找铺  ·  罕见!时隔20个月!福州房价再度出现异动! ·  14 小时前  
福州日报  ·  定了!福州这两处,即将搬迁!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世界知识

许利平 郭小语:苏州工业园区30年,新加坡投资中国布局再出发

世界知识  · 公众号  ·  · 2025-02-13 09:00

正文

点击 世界知识 关注并星标

每天与你一起

平实理性看世界

2024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11月下旬,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访华期间,专程来到江苏,出席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中新高质量合作的“金字招牌”,其成功经验带动两国经贸合作走深走实。两国立志在2025年中新建交35周年之际,把握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机遇,深化双边合作机制,续写中新合作新篇章。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金鸡湖畔, 水清岸绿、风景如画。

从“池塘洼地”到“创新之城”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首个政府间经济合作项目。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到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与新加坡在海外投资建设产业基地以加强全球战略依托的想法不谋而合。1992年,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率团访华期间,表达了新方与中方共同建设工业园区的意愿。1994年2月11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复江苏省人民政府,支持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同年5月,苏州工业园区在金鸡湖畔打下第一根桩。

“三十而立”,这片曾经不到300平方公里的“池塘洼地”现已发展成为“创新之城”。苏州工业园区利用新方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上的优势,结合中方的土地、劳动力等优势,共同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30年来,入驻园区的中外企业从起初的150家增至18.8万多家,累计引进外资项目51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其中104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74个。园区交出三个“万亿”成绩单:累计实现税收收入1.09万亿元人民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额1.54万亿美元。

从跟随式的逆向创新走向引领式的正向创新。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初期,新加坡是中国在招商引资、产业布局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学习榜样。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园区产业结构实现升级,日益进军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园区打造了“3+2+1”特色产业体系,“3”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2”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1”是现代服务业。园区还推进“一区两中心”建设,是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4年1至9月,园区新增科技项目超千个,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61家,目前已集聚创新企业超万家,其中上市企业累计66家,科技企业占80%以上,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近2800家。

在迈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苏州工业园区以创新、智能、绿色、安全为方向,加快构建由六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3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623”产业体系。2024年11月,中新签署《中新政府间关于推进苏州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合作愿景(2024-2033年)》,商务部印发《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支持园区重点发展包括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科学等新兴产业。


2021年11月23日,2021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峰会在重庆开幕。

合作构建多元产业体系

政府间合作项目是中新两国基于互惠互利原则在经济领域进行的深层次合作,承担着先行先试,在某一方面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经验的使命。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的成功经验引领下,中新两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开展合作,分别于2008年和2015年建设天津生态城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政府间合作项目。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全球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2007年,中新共同倡议在中国合作建设一座“三和”“三能”城市,即“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的现代化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天津生态城引进新加坡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理念,形成“一带三园四心”的产业布局——“一带”是西扩区产业开发带,“三园”是动漫园、科技园、产业园,“四心”是城市主中心、南部商务中心、北部商务中心和特色中心。2023年以来,中新天津生态城孵化跨境电商出口企业40余家,累计落地直播和跨境电商基地70个,注册企业218家。2024年,国务院批复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升级版”,为全球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打造“中国样板”。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是中国与新加坡在2015年启动的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以“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为主题,以重庆为运营中心,辐射中国西南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该项目的重点合作领域为金融服务、航空运输、交通物流、信息通信,旨在利用新加坡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优势,促进中国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加速中国中西部发展,契合“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共建陆海新通道。截至2024年9月,陆海新通道已通达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的542个港口,运输货物品类达1150余种,沿此通道开行的“中欧班列”超3万列。在金融服务方面,中新双方共同创设跨境融资通道,辐射带动西部九个省区市跨境融资61亿美元,惠及电子信息等领域100多家企业。在航空产业领域,往返重庆和新加坡间的航线已实现每周21班次。在信息通信领域,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实现两地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除中新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外,两国还推出广州知识城、吉林食品区、川新创新科技园等地方合作项目,与中国的广东、辽宁、山东、天津、四川、江苏、浙江七省市分别建有由双方省部级部门参加的经贸合作机制。两国在广泛且深入的合作项目和机制之下,分别依托各自产业优势,共同构建了多元产业体系,为各自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动能。


投资布局再出发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从低质量粗放式增长向高质量创新式发展转型,先进制造业、绿色能源、数字经济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转向主动创新和高端引领的发展新阶段。展望未来,中新两国在绿色能源、光伏产业和高质量互联互通方面合作潜力巨大。

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趋势带动下,中新两国都重视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加快迈向绿色化、智能化,在新加坡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具有竞争力。新加坡开放的政策环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进入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登陆新加坡的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有比亚迪、蔚来、小鹏、极氪、欧萌达、东风、广汽埃安。据新加坡陆路交通局统计,2024年前11个月新注册的中国品牌电动汽车6498辆,而2023年全年只有1659辆。比亚迪再次获得2024年前11个月的新加坡汽车销量冠军,共注册5068辆,同比激增258%。比亚迪Atto 3是该品牌在新加坡最热销的车型,自2022年7月推出以来已售出4000多辆。

新加坡是全球太阳能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光伏产业是新加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根据《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规划,新加坡的太阳能发电量到2025年将增至1.5GW,2030年有望突破2GW。自2013年以来,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光伏应用市场。中国光伏发电技术成熟,产业链完整,在新加坡已经取得成功经验。中企总承包建设的新加坡首个大型浮体光伏项目腾格水库光伏电站于2021年启用,每年可为约1.6万个四居室组屋供电。2024年12月28日,中国能建山西院总承包的新加坡裕廊岛JTC光伏项目并网发电,成为该国装机容量最大的地面光伏项目。中国的大型光伏企业如天合光能、英利绿色能源等已经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总部以及研发和生产中心。

以重庆为运营中心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对于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10月,重庆让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的运营平台共同组织运营了“东盟快班”,打通了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在重庆无缝衔接的“最后一公里”。为推动高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将进一步强化连通性,发挥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平台作用和陆海新通道运营组织中心、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作用,遵循“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建设逻辑,不断完善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体系、现代物流体系、政策创新体系,打造经济便携、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开放型通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