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江西福彩开出超2.54亿元大奖,中奖者已完成兑奖 ·  12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10亿美元投资DeepSeek?阿里否认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韩束母公司CEO回应为引进AI而裁员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陕西洋县通报“政府院内群众抱干部腿” ·  3 天前  
刘润  ·  刘润:我在上海送外卖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4-09 15:02

正文

引言:目前的中美贸易战看起来来势汹汹,其实还是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相互揣测试探阶段。

其实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关系,就像是一场拳击赛。美国历来就是擅长于强势试探,如果我方退让,对方就会进一步得寸进尺;如果露出软肋,对方就会“趁你病,要你命”,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

中国近代的鸦片战争和新中国建立后的抗美援朝之战,就是两个相反的例子。英国当年对于大清帝国的实力摸不透,最初也只是小心翼翼地试探。但是没想到清政府一味地妥协退让,官员腐败无能,愚昧不堪,于是英国人的胃口就越来越大,最终恨不得将中国整个吞掉。而抗美援朝则是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新中国一战立威,确立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才没有重演再次变成殖民地的命运。

应该认识到,中美之间的对决是不可避免的,而美国依然是世界强国,在很多方面都强于中国,一方面不能惧怕,另一方面也不能轻视对手。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要极度重视,尽一切努力与对方且战且和,最终战胜对手。

妄自尊大的声音基本很少听到,网络上常见的则是各种各样“唱衰中国”的奇葩言论。有的说中国太弱必输,有的则把美国想象得无比强大,甚至还有脑回路清奇的,从贸易战也强行转进到中国的专制和美国的民主的优劣,总之就是“中必输”。

除了有些人是铁了心站在中国的对立面,立志要做带路党,上述大部分人就是中国内部的“猪队友”,但也千万别小瞧了猪队友的危害。下面用西方国家的历史,讲一讲“猪队友们”是如何祸害一个国家,硬是把大国强国拖进了几乎毁灭的深渊。希望大家引以为鉴。

本文接上一篇: 【英国史】把二进行到底的英法百年战争!

上一篇说到,法国的 皇室总管,大元帅和十字弓兵部队司令三名大臣组成豪华指挥部运用游击战术,已经把英王亨利五世率领的入侵法国的英军折磨得欲仙欲死,士气极度低落。


大英图书馆中保留着一份当年法国的作战计划书。根据这份珍贵的手稿,法军指挥部计划在骚扰到英军疲惫不堪之后,首先用重装骑兵组成的左钩拳冲击对方侧翼的弓箭手,缠住这个最难对付的敌人后,右侧的重骑兵从后方杀上,进一步扰乱破坏英国人的阵型;就在龟裂产生的瞬间,正面重装步兵构成的主力一拥而上,用人数将对方压倒。应该说,这是一份不错的作战计划,如果严格贯彻执行,入侵的英军将有来无回,死无葬身之地。


然而,随着勃艮第人、奥尔良人以及各个贵族带着部队赶到交战地点,法国人的部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大贵族少爷们带着手下赶来,指望分一杯羹捞点功勋,还有很多其他中小贵族也凑过来,指望着一战成名。 到24日为止,法军人数已经飚升到2-3万,更多的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地开来。

年轻气盛的公爵们根本不服从老臣的指挥,吵吵嚷嚷地要求指挥权。看到这种情况,大元帅表示:

各位爵爷们啊,就不劳动各位的贵体了,只要带着你们的兵在旁边压阵,看老臣把英酋擒来可好?

年轻的公爵们来了就是为了抢功勋摘桃子的,眼看己方人马高出敌人五六倍,而且敌军还是疲饿交加,采用既有的骚扰战术太猥琐,简直有辱法兰西骑士的威名。

就算打赢了,也没面子啊,把我们法兰西骑士的脸面都丢光了好吗!

他们心里合计:这仗谁去打都能赢,打下来就是天大的功劳!不能听这老东西的,这仗我们来打!

爵大一级压死人!公爵多大啊,无奈之下,三位老臣也只得同意公爵们的安排。

于是,这样一支乱糟糟、庞大臃肿指挥不灵的部队,在缺乏经验又心高气傲的年轻指挥官的带领下,开上了战场。据说在大战前一天晚上,他们彻夜狂欢,掷筛子推测他们将会抓到多少俘虏。

公元1415年10月25日清早,法国年轻的贵族们起床了,照例用葡萄酒提神,一边嘲笑着英国佬的“大麦汤”(啤酒),对于相熟的贵族相互问好,有仇的则互相翻白眼,然后在侍从帮助下慢条斯理披挂整齐,跨到马上。


这群爵爷们看上去不像是来打仗,倒像是来打猎或者郊游的。在他们眼中,弱小的英军就如同他们家狩猎场的鹿一样,手到擒来。


英军方面,亨利五世几乎陷入了绝境。被至少三倍于己方的法军切断了回家的路,部队被伤病和饥饿折磨着,英国军队已经四天未有正规的伙食供应,并因缺少遮掩,士兵们不得不在昨夜淋雨。这些英国兵身上湿漉漉的,肚里空空,又累又饿又冷,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面对这样一支英军,如果法国人再有耐心一点围困个两三天,都不用打,他们自己就崩溃了。

亨利五世曾经想和法国人谈判,可惜遭到无情地拒绝。高傲的法国贵族放出话来:我们要把这些英国农民的食指和中指切下来,让他们永远没法用弓!

亨利五世也是个狠人,既然断绝了求和的希望,他干脆横下一条心:妈了个蛋的,回去要面对贵族无穷无尽的叛乱,成天提心吊胆也是生不如死;豁出去了,跟法国佬拼了,大不了一死,也决不受法国佬羞辱!

战前,亨利五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演讲:“凡是今天与我一起流血的,都是我的兄弟!不论出身怎样低微卑贱,今天的洗礼将使他成为真正的贵族!让我们用信仰作为盔甲,把生死托付给上天,圣母与圣乔治将与我们同在!天意指引着英格兰!”

士兵们受到国王情绪的感染,纷纷俯下身子亲吻了土地,然后呐喊道:“杀呀,杀呀!为了圣乔治和可爱的英格兰!”

亨利五世在大战前率众祈祷


想象你是当时这些绝望的英国长弓手中的一员:几天来只能在荒地里过夜,每逢想要休息的时候,就会遭到法国军队的骚扰,像野狗一样惶惶奔命,几天也没有好好合过眼。用捡来的坚果和野草莓果腹,喝的是地上混浊的泥水。 你既冷又饿,浑身疲惫不堪,站着都是一种痛苦。


你除了射箭之外一无所长,而法国佬扬言将你俘虏后会斩去手指,废掉赖以吃饭的唯一本钱。既然如此,法国佬们,穿着漂亮的盔甲冲过来吧,用大剑把我们野草一样砍倒。我们无所畏惧,绝望已经将我们彻底武装,在像野狗一样死去之前,我们要用贱民的方式好好挣扎一番。


英军失去了逃命的指望,只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全军上下变成了一支哀兵,想活着回家见到亲人,大家就拼命效死力吧!

英法两军相隔约1000码,隔着一片麦田摆好阵势。 英军面向北一线排开,两翼是长弓手,中间是下马的重装步兵,英军两翼与两侧的树林相接。可以说,亨利五世基本原盘照搬了几十年前爱德华三世在克雷西战役中的布阵。

法国人把军队分为三线,第一线两翼是重装骑兵(左1600,右800),中间是4000下马的重装步兵。第二线是3000至5000重装步兵。在这两线间配置了近5000弓弩手,还有几门大炮。第三线是被爵爷们抛下,无人指挥的近万下马骑兵。

阿金库尔战役战场示意图


英国自从爱德华三世发明了防守反击的阵型,一直都是等着敌人先攻。法国贵族们虽然趾高气昂,但也知道英国人长弓厉害,打死也不先进攻。于是,两军陷入了诡异的大眼瞪小眼的状态:

你瞅啥?

瞅你咋地!

再瞅一个试试?

试试就试试!

如此循环了不知多少轮。4小时过去了,两军还是像木桩子一样,保持着最初的对峙状态。

这哪是打仗,分明是在阳光下站军姿么……


最后,还是饿着肚子的英军先动了。妈的,不动不行啊,三天没吃上一顿正经饭,本来就饿得不行,越站越饿,再饿下去弓都快拉不开了。

他们推进到距离敌人250码至300码的地方,差不多正好在长弓有效射程内,他们停下来,长弓手将事先准备的尖木桩插入地面,在阵地前面排出一道密密的栅栏。在把木桩固定好后,英国长弓手开始向法国阵地发射密集的箭雨。


法军这下不动不行了,总不能站在原地当箭靶子吧!第一线两翼的重骑兵发起冲锋。

按照作战计划,他们应该从两侧夹击英军。但实际上英国人的两翼都是树林,夹击是无法实现的,最佳的方案是绕过树林,从后方突击英军。但是头脑发热的指挥官哪管那么多,可恶的英国佬就在前面那么近的地方,一个冲锋过去就能全部踏平!

可是,在松软的麦田上冲锋,重骑兵连人带马还有一身盔甲重量十足,马蹄陷入松软的地面很深,跑起来非常吃力,有人连人带马摔倒,有人被箭矢射翻。不过,如今法军重骑兵都已经采用了防护性能更好的板甲,跟克雷西会战时,直接被一排排地收割生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十四世纪晚期盔甲,锁链甲与局部板甲结合

十五世纪全身板甲


等到好不容易冒着箭雨冲到对方阵地前才发现,我勒个去,地上还有排削尖的木桩。右翼副指挥官威廉爵士一马当先,想纵马跃过这道篱笆。如果没穿铠甲又在坚硬的地面的话,他可能还能做到这一点,但是现在全身重甲又加了好几十斤重量,地面又软,马根本跃不起来,很不幸的,他的坐骑刚好撞上一根木桩,于是他从马鞍上一头扎在泥地里,在恢复知觉前就被英国人干掉了。

剩下的骑士看到指挥官战死,自己估计也跃不过去,还是别送死了,掉头跑吧!右翼的冲锋就这么虎头蛇尾结束了,左翼的情形也大同小异。

长弓与拒马


于是,法国人的骑兵掉头撤退,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撤退,而是毫无秩序的乱跑,将正在行进的主力重装步兵的队形冲了个乱七八糟。

“这些胆小的伦巴底和加斯科涅乡巴佬!”里奇蒙伯爵的掌旗官在事后忿忿回忆,“他们的乱来搞砸了整场战斗!”史学家们也大多赞同这一观点。第一波骑兵的胡乱冲锋是输掉整场战斗的关键。他们现在无法控制受伤后到处乱窜的坐骑,在自己人的队伍中乱冲乱撞。

事后证明,那些插在地面上的削尖的木桩,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亨利五世是史料中记载的第一个在欧洲使用拒马的人。

讽刺的是,现代史学家认为,亨利很有可能是从阿金库尔战役之前指挥法军的法国大元帅早先的军事著作中,了解到拒马这种东西及其使用方法,而拒马是奥斯曼帝国常用的战场工具。法军曾与土耳其人打过交道,因此了解对方的作战方法。

法军第二线的重步兵军团一边躲避着炮弹一样撞来的己方骑兵,一边相互推搡。由于战场两边都是树林,中间宽度有限,法国士兵人又多,只能采用异常密集的阵型,面对己方骑兵的冲击根本就躲闪不开,这种冲撞造成的效果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法国人一倒一大片。

亨利五世一看有机可趁,命令英国长弓手压上去继续放箭,法国人更加混乱不堪。虽然他们所穿的板甲防护能力比以前的锁链甲要好得多,但是长弓手距离很近(50码),杀伤力强劲,法国人仍然出现了很大的伤亡。

好不容易双方开始短兵相接,英国遵循克雷西战役的传统,用手持重剑的下马骑士掩护长弓手,剑砍在敌人身穿的板甲上,邦邦直响,但如果没有砍到铠甲的接缝或关节处,却很难砍进去造成什么伤害;而法国的骑士们更多使用长戟,尽管比马上使用的尺寸稍有缩短,他们还是发现阵列太密集,并没有足够的空间挥动它,这玩意不抡开了打,对于穿着重甲如同铁罐头一样的敌人来说,实在杀伤力有限。

战场是片麦田,被这么多人践踏后脚下变得泥泞不堪,穿着重甲就更容易滑倒。如果有人远远望向战场,就是一群滑稽的铁罐头们一边摔跤一边互相用手中的家伙砸来砸去。大家防具都不错,武器都不算太趁手,砸半天也死不了几个。只有个别力气大的,使用战锤大斧等重武器,才能造成可观的杀伤。

在这场乱斗中,英国人最初被敌人的数量压制,遭受了一定的损失。最大的损失是约克公爵,他的头盔被战锤之类的重武器敲扁,颅骨被打得粉碎。亨利五世自己也差点遭到相同的命运,围在他身边的十八个侍从全部战死,有人用战锤在他头上也重重地来了一下,幸好没有砸得太结实,只是把他砸得眼冒金星,可能有点轻微脑震荡。亨利五世在这样的乱战中居然还戴着王冠,估计是为了凝聚本方为数不多的士气,但也使他成为所有法国人的目标。

阿金库尔战役中的亨利五世


就在此时,英国的长弓手纷纷扔掉弓箭,抄起手头的各种武器,包括匕首、砍刀和手斧,参与肉搏。这些轻型的装备此刻显得极为有效,而且他们没有盔甲的拖累,不会陷到泥中,他们轻而易举地把重装骑士绊倒在地,然后把匕首从盔甲缝隙中插进去,对方就失去战斗力了。就这样,法国主力部队的第一阵被打退了。

这些法国的年轻贵族有不少是第一次上战场,他们还以为战场上应当遵循中世纪的传统,或者像他们平时经常进行的比武比赛那样,只要向对方交出手套就算认输,对方应该用绅士的风度接受投降,因此一看形势不利于己方就纷纷投降。比如,阿拉贡公爵在筋疲力尽后掀起面罩,向对方一个看来有相同阶级的爵士递出手套。可是英国人才不管那么多,斜刺里过来一个英国士兵,一剑劈下,这位公爵就直挺挺的死去了。

估计临死前,他脑子里最后一个念头是:我勒个去!这些英国佬怎么一点骑士风度都不讲?

法军第一阵溃退下来的步兵又撞进第二阵中,使得前面所述的混乱和悲剧再次重演。此时法国的第三阵依然完好无损,他们目瞪口呆地看着战局发展,前两阵都败了,我们怎么办?第三阵大都是许多小贵族拼凑起来的,头一次见识到真正的战场,都被眼前的杀戮吓傻了。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声,第三阵不战自溃,四散逃命去了!



战斗终于结束了,绝处逢生的英国人欣喜若狂,开始打扫战场,掌旗官拿出账簿,记录俘虏的姓名和阶级,开始盘算赎金的数目。

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一个报信兵飞马赶来报告说:大事不好,我军营地被劫!

在法国人的作战计划中,并没有什么奇袭偷营的计谋。史学家相信,这是当地一些小领主自行发起的,他们带领当地的600多个农民劫掠了英国大营,抢走了一切贵重物品。其中包括亨利的一顶王冠,几把装饰华丽的大剑。

这一信息给了亨利五世一个错觉:法国人太狡猾了!居然正面佯攻,把我们拖在这里,然后派主力袭营!这下完蛋了,退路已被切断,恐怕命就要交代在这儿了!

绝望之下,他下了杀俘的命令!老子死在这里,也要让法国人陪葬!我们五千多人,每人平均杀一个也就够本了!

所有的英国骑士都拒绝执行这种不名誉的任务——除了骑士精神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赎金。于是,任务的执行交给了两百名长弓手。

这些人出身都是英国农民,根本不认识那些花里胡哨的贵族纹章,国王说要杀那就杀呗!他们掏出护身匕首,从俘虏面罩的眼缝中插进去,方便快捷又冷酷无情。

法国贵族俘虏们一脸慒逼,这是神马情况?连忙用法语大喊:请不要动手!我的家人会出很多钱来赎我!可是动手的这些前英国农民更是一脸慒逼。在英国,只有贵族才懂法语,底层人民只会英语,因此他们根本不明白这些法国佬呜哩哇啦地在说什么,依然在高效而冷酷地执行着国王的命令。

可怜这些身上穿着重甲而手无寸铁的贵胄们,连抵抗的机会都没有,就做了一群农民兵的刀下之鬼。

这就好比王撕葱闲的没事去打仗,本来以为是去镀镀金,没想到玩大发了,被蛮夷土著俘虏了。他伸出一个手掌,极为霸气地说:把我放了,5个亿就是你的。可是对方根本听不懂中文,还以为是要扇自己一个嘴巴,不仅没手下留人,还多捅了两下。

要知道,那时候的法国贵族都是十分讲信誉的,说一是一。后来英国人勒索赎金的时候,放了一个伯爵回去传信,这位伯爵传完信后,自己又回到英国军中,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家人还没有交够赎金,自己逃跑是不名誉的。

这些前英国农民千里当兵只为财,他们事后肯定痛心疾首:曾经有一个走向人生巅峰的机会摆在我面前,可是我没有珍惜;如果我能听得懂法语,只要我刀子做做样子比划一下,自己下半辈子以及子孙后代都不用再当农民了。

而这些死去的法国贵族如果泉下有知,肯定也懊悔不已:如果早知今日,事先学两句英语,也不会这样稀里糊涂地挂了!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 学好外语多么重要!

等杀到快差不多的时候,又来了一个报信兵,说:大营没事了,只是一帮乌合之众来抢劫而已。听到这个消息,亨利五世赶紧制止那些行刑手。既然没事了,就不能再杀贵族了,那都是大笔大笔的赎金啊!

可是法国方面彻底悲剧了。法国此役损失过万,其中贵族比例高得惊人:共死亡了5000名大小贵族,包括3名公爵,5名伯爵和90名男爵,其中大部分都是作为俘虏被处死的。另有1000多名活的贵族俘虏,包括大元帅(未被赎出,1421年死在英国)和奥尔良公爵,加上一些小兵步卒。英国方面总伤亡不到二百人,战死的贵族只有13人!爵位最高是爱德华三世的孙子约克公爵,长弓手战死者在100人左右。

据说,著名的V字手势,即是自这场战斗开始。由于法国人战前宣称说一旦抓住俘虏,会剁去其两个手指让他们一辈子不能再射箭。而战斗结束后,英国弓箭手纷纷叉开双指,向对方炫耀自己仍然完好,从此也就成了表示胜利的手势。

对于亨利五世来说,法国贵族简直都是活雷锋!来跟我唱:

亨利带兵去法国,围(城)了;

痢疾杆菌耍流氓,惨了!

遇上一群法国人,

送上俘虏几千人,好了!


就在出征之前,亨利五世刚刚挫败了约克公爵的弟弟剑桥伯爵理查搞得旨在推翻国王的“南安普顿阴谋”,并把参与谋反的几个贵族处死,这才把国内局势勉强压了下去。如果不打这一仗,亨利五世损失了四千人再一无所获地返回英国,那帮本来就怀有反心的英国贵族还不蹦上天啊!那样的话,亨利五世不仅王位不保,连小命能不能保得住还两说呢!

更讽刺得是,如果不是法国贵族少爷们瞎搅和,让大元帅带队,亨利五世本来也 没机会回英国的。

法国贵族们不仅在亨利五世窘迫至极的情况下送上了这样一个大胜,还恰好除掉了亨利五世最想干掉又不能自己出手的约克公爵,对他来说,这真是一场完美的战役——除了因为一时惊慌杀俘而损失了大量的赎金!

真可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因为你永远也无法想象,猪队友的下限在哪里……

法国贵族们坑爹的天赋到此还还只是崭露头角,更加坑爹的还在后面……


阿金库尔战役中那些溃散的法国贵族和士兵们,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和胆怯,添油加醋地把英国人渲染得无比强大,简直就是如同天神下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在遭遇到实现难以预想的挫败之后,事后会不由自主地渲染客观困难的严重性,下意识地为自己找借口,尤其是那些躲在后面就跟着溃散的法军,他们可能真得会认为那些英军各个都是三头六臂,身高丈二,口中喷火……


按说法国人又不是没见过欧洲人的南美印第安人,跟英国也是老相识了,几百年来相爱相杀,而且历史战绩也不算丢人,不至于就这样被吓唬住。


但是,那么多从战场上回来的人都众口一词,难免产生三人成虎的效果;再加上这场战役的战损比实在是不成样子,以逸待劳的三万人对不到六千疲病之师,自己损失一万,对方死了不到二百,按照正常逻辑推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得通。


谁能想得到,真实情况是一把好牌被打成稀烂呢!


于是,法国举国上下陷入强烈的恐慌之中,完全丧失了与英军正面对敌的勇气。而观望中的勃艮第公爵得知了战役结果,也不由万分庆幸自己没有选择与英国人对着干,而是和他们坐一条船。


在阿金库尔战役之后的两个月,勃艮第公爵撕下伪装,正式做了英国的带路党。勃艮第公国兵多将广,甚至比入侵的英军实力要强很多,再借助英国人“战无不胜”的神话,胆气十足,英勃联军屡战屡胜。而英国国内听说国王打了大胜仗,再没有人敢提出反对的声音,亨利五世的威望空前提高,举国上下更加支持国王的侵略之战。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法国的强邻——神圣罗马帝国,也是抱着“有便宜不占王八蛋”的心理。1416年,亨利五世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吉斯蒙德的支持,当年8月再次率军登陆诺曼底。


正可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在有意无意的谣言传播之下,各地法国贵族们听说英国人战力强大到可怕,稍有抵抗动辄屠城,唯有开城纳降才是唯一活命的机会,他们听说英国人打过来了,纷纷望风而降。


因此英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相继攻克卡昂、韦尔鲁和法莱,有历史学家辛辣地讽刺说,亨利五世“发明”了四千人扫荡法国的方法。要知道,当时法国的人口已有一千多万!


勃艮第公爵则派兵威胁巴黎。一年后,也就是1418年8月,亨利五世控制了整个下诺曼底,接下来就是夺取诺曼底的坚不可摧的首府鲁昂。与此同时,勃艮第公爵攻入巴黎,屠杀了大批奥尔良派的人,痛痛快快地报了私仇。法国王太子查理随奥尔良派残党逃到布日尔。1419年1月,鲁昂弹尽粮绝而投降,诺曼底至此宣告全境沦陷。


随着战场上节节胜利,亨利五世的野心逐渐膨胀。他已经不满足于劫掠财富安抚国内贵族们的贪欲,而是剑指巴黎,谋取整个法兰西的花花江山!


原本应当会获得一场轻取的胜利的 法国,由于一拳没挡住,接下来要遭受百拳千拳! 外有强敌,内有猪队友和带路党的法国 形势急转直下,迎来一场几乎亡国灭种的危机……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法国垫底,明朝末年也不是太冤啊……囧rz)


(未完待续)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北山浮生谈古论今(BSFS_View),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