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期档电视剧不出意料的再次掀起了一波热潮。《长安十二时辰》被称为中国版的《24小时》、《陈情令》榨干了腐女们眼泪、《全职高手》引来一批神秘拍手党……
根据豆瓣评分,《长安十二时辰》一直处于8分以上高位水平,口碑不错;《陈情令》上演了从4.8烂片逆袭成为7分以上良作的逆袭;《全职高手》依靠颜值险守7分线。
这几部较为火爆的暑期档电视剧,无论哪一部都是出自于网络小说,以小说为基础进行改编。并且,《陈情令》和《全职高手》两部电视剧都有动画版打头阵。《陈情令》的动画版是《魔道祖师》,赢得漫迷一片掌声,豆瓣《魔道祖师》第一季评分高达8.9分,而第二季刚播出评分也有9.4分。《全职高手》表现也不俗,豆瓣评分8.2分,B站评分9.1分,B站第一季播放量高达1.2亿。
如果仅从表面上看,似乎看不出什么名堂,但仔细考量这几部作品的商业操盘轨迹就会发现,资本的吃相太难看了。
首先,这些作品都是成功小说的复刻。小说的成功为这些作品奠定了基础用户,在贴上情怀的标签后,至少有一批脑残粉会为此买单。
第二,借助动画化摸底市场。《陈情令》和《全职高手》都有动画版铺垫,之前的《斗破苍穹》、《镇魂街》也是小说改编动画的头部IP。
第三,相比小说,电视剧融入更多商业元素,为了一些广告植入、品牌露出、捧红新人而刻意修改剧情。相比动画,电视剧在剧情进度上一定会超过动画版剧情进度,依靠动画剧情进度拖延剧集、依靠后续剧情作为鱼饵抓住非小说党粉丝好奇心。
第四,电视剧杀青后爆出一些真假绯闻吸引人气,播出阶段雇佣水军维护口碑形象。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挖掘后续价值。
纵观整个一套流程,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小说改编本身无口厚非,改编后的作品版权也还是属于作者,能够增加作者收入提高其创作积极性。
但是,改编有个基础原则是尊重原著。动画化作品对于原著的修改基本停留在一个“删”字,受制作成本限制,有些剧情需要删减,几乎没有增加原创剧情的情况。
而电视剧的修改则重在“改”字,有的剧情桥段完全违背原著剧情。此类修改往往并非出自于带给观众更好的体验,也不是因为经费不足,更多是出自于商业目的。
如《陈情令》中,温情这个角色原本是个小配角,在原著小说中出场戏份非常少,在动画版《魔道祖师》中也只有些许镜头露脸。按照原著小说,整个剧本中男女感情线根本不是主线,两位男主的感情线(从路人到知己)才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但《陈情令》中,硬生生把温情塑造成一个女主角,而该演员孟子义本身并非什么明星,其饰演的作品也多以女二号为主。可以看得出,编剧有意增加女儿戏份,想要捧红该演员。
编剧的这种修改大大降低了观者体验,且不说原著党对此不满,即使是一些没有看过原著的小白也对这种设定感觉不适。毕竟,结合整体剧情架构看非常奇怪,一段男男基金故事硬生生变成一段引入爱情故事。网络上此前曾就此传出过一些绯闻,因为没有实锤证据所以不能确信。不过,娱乐圈那些众所周知的秘密相信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从资本方角度看,如果能借此培育出一名新IP的话,未来的增值潜力就大大提升。
无独有偶,电视剧《全职高手》也是一个大IP,其一开始就含着金钥匙。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撇开开场CG抄袭S8不谈外,整个人物设定尽显崩塌感觉。
动画化的成功的确为真人版打下了粉丝基础,可因为三次元与二次元世界的根本差异,动画化的成功反而成为真人版人设崩塌的主要原因。主角叶修过于正气,不抽烟、不开腔,完全没有原著中的那股匪气。当然,这是因为国内的审核条件限制所致,尚且属于可理解范围。但整部作品的人物特色都与小说和动画大相径庭从而导致整部作品出现明显违和感。韩文清不够霸气、喻文州不够从容、黄少天不够可爱、王杰希不够飘逸、张新杰不够高冷、苏沐橙不够开朗……可以说,整部剧就找不到一个角色能够与原著角色对位的。
而且,这些角色中,除了杨洋和江疏影算得上一线外,其他演员都是二三线,背后捧角的商业目的昭然若揭。为了捧红一些角色,编剧不惜把《全职高手》这样一部应该以职业电竞为内容核心的电视剧拍成一部偶像剧。整部作品的职业电竞内容并不多,反而过多的追求选手日常生活中的嬉笑怒骂。这种设定明显偏离了原著重心。对此,很多不知名评论纷纷劝解批评者放大胸怀,谈什么特效技术。这批人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值得打一个问号。
很明显,《陈情令》和《全职高手》两部作品为了商业目的根本没把观众的体验放在心上。尤其是《全职高手》项目的负责人,对于市场的判断太多业余、在第一季动画取得辉煌成果后,第二季居然没有乘热打铁,时隔2年才放出。其结果是人气断崖式下跌,《全职高手之荣耀巅峰》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5.8分,属于典型的不合格作品。第一季积累的高人气在经过长时间的消耗后大打折扣。显然,这是不了解市场、不专业的表现。(注:动漫行业中,第一季试水市场、商业成分较低,一旦成功后,运营者在后续中会植入大量商业化元素,不惜牺牲品质寻求利益最大化)
对于幕后操盘者而言,通过商业化操作实现利益最大化才是首要目的。电视剧剧情进度故意赶超动画进度就是为了留住情怀党,即使效果不好,也可以有动画版挽救人气。他们不在乎电视剧砸招牌后造成的潜在粉丝流失、也不关心进度错位导致的剧透对后发作品的伤害。利益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从2015年以来,国内影视剧投资就开始增加,尤其在财政部《关于影视等出口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政策的通知》后,资本开始加速布局文娱产业。
对资本而言,影视剧这东西不同于其他投资品质,很多影视剧作品往往不赚钱。
在央视早前的《记者调查:点击率大数据背后的“假娱乐圈”》节目中,央视调查记者暗访的了一些网络水军,通过代码进行刷量。而平台方、营销方、发行方都会参与到刷量的过程中。整条数据造假产业链十分庞大。
众所周知,假数据是不产生实际利润的,无论现金流多么好看,依靠假数据缔造的票房或收视率终究是自己骗自己。那么,资本怎么会去投一个亏损项目呢?最主要的一大原因是洗钱。利用影视剧洗钱的模式早在国际社会通行,并非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