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不同场合被“国民总时间”这个词洗脑。据说这个词由罗振宇首创,指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只有消费者的时间是唯一刚性约束的资源。因此未来的商战格局,就是所有行业共同来竞争这个不可能被做大的蛋糕——国民总时间。这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思考维度。事实上,如果回顾互联网时代以来的商业格局,就会发现传统的商战模式一直在被改写。
在传统商业社会,有句老话叫“隔行如隔山”,行业之间壁垒森严,不同行业各自跑马圈地、占山为王。谁只要做到本行业内的“数一数二”,哪怕是一个非常细分的行业,日子都不会太难过。我们能直观感受到,一个行业中人人都知道的品牌基本也就两个,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麦当劳和肯德基、耐克和阿迪,第三名谁在乎?当年韦尔奇就是根据这个“前两名定律”来对GE做大刀阔斧的改革,凡是能做到行业内前两名的业务部门,就留下,凡是不能的,一律卖掉。
进入互联网时代,这个“前两名定律”忽然不管用了,取而代之的商业法则是“赢者通吃”。比如,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所有地方,搜索引擎可以直接与Google划等号,电商与亚马逊划等号,社交与Facebook划等号。互联网据说是最自由、平等、民主的地方,却奇怪地诞生了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垄断企业。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以为,自由竞争会带来自由市场,其实正好说反了,自由竞争的自然结果是垄断,而且是单极垄断。在传统商业中,由于存在地域局限、消费者习惯、选择成本等阻力,单极垄断不容易做到,但在互联网上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互联网上消费者的切换成本为零,竞争阻力消失,所有竞争都无可避免地以单极垄断结束。即使偶然形成了双峰对峙的态势,如当年的滴滴和快的,也注定不可能持续。在当下所有行业本质上都是为金融资本打工的大背景下,与其拼命砸钱打商战,不如合并了大家一起躺着挣钱,这是资本的自然逻辑。
无论“前两名定律”还是“赢者通吃定律”,本质上还是一个行业内的竞争,属于传统商战范畴。互联网时代有自己独特的商战模式,也就是前几年很火的一个概念“跨界打劫”。由于互联网天然的跨界性质,行业之间的防火墙很容易就被拆除,跨界打劫成为常态。我亲眼目睹的一桩最惨烈的跨界打劫,莫过于眼睁睁地看着共享单车兴起以后,曾经从地铁口到我家小区之间川流不息的三蹦子大军,一夜时间消失无踪。
这种跨界打劫,与传统商战中为了增强实力而发展多元化经营,是完全不一样的。传统的多元化经营,是每开拓一个新业务,都是和这个行业的先来者展开正面竞争。而互联网时代的跨界打劫,最要命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降维进攻”。
你在二维,人家在三维,无论你在二维上的四面八方如何严密防守,都根本没用,只要人家在你头顶上轻轻一踩,你就全军覆没。这是最悲催的结局,连悲壮都算不上。因为战争还根本没开打,你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被秒了,连反抗挣扎的机会都没有,正如那些瞬间失业的三蹦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因为你的商业模式是单一的,你赖以生存的行业基础,对人家来说只是一种辅助性功能。你需要靠行业利润来活命,人家却可以零利润甚至倒贴钱来玩。
比如,知名投资人江南愤青开了一家茶馆,其初衷是和投创界的朋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以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根本不考虑茶馆是否赚钱的问题。结果他发现,自己开着开着就把别的茶馆都挤垮了。
再比如,乐视电视对传统电视机行业的打劫。人家白送电视,根本不靠硬件赚钱,你长虹、康佳把利润压得再低,能低得过乐视吗?当然乐视现在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如果我们能做到不因人废言,贾跃亭有句话值得反复回味:“乐视或许会失败,但乐视所代表的这个新物种一定会成功。”
如果站在降维进攻的角度,来看马云那句牛气冲天的名言:“我拿着望远镜都找不到竞争对手。”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句大实话,甚至是马云的自谦之词。因为如果你在低维,就无法感知高维,处于高维的潜在竞争者根本不在你的视线范围之内,无论是拿望远镜还是拿显微镜,统统没用。
当然了,互联网商战的跨界打劫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常态,并不是说互联网真的创造了这么多高维的商业模式,而在于互联网经济发现了一个新的生存之道。其实就是你不需要真的找到一个靠谱的商业模式,只要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讲一个好故事,并且可以持续地讲下去,就能财源滚滚来,一堆投资人哭着喊着要给你钱。在传统商业中,对消费者赔本赚吆喝只能是权宜之计,在互联网时代却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赚的是投资人的钱。
那么,投资人傻吗?投资人当然不傻,一旦砸了钱,对创业公司普遍存在的数据造假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中鼓励。道理很简单,只有大家一起联手把泡泡吹大,ABC轮一路高估值下去,才有机会套现离场。这两年P2P公司成把地倒下,但当初的投资人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只要能及时套现走人,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互联网商战的典型模式是“跨界打劫”,而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则不存在“跨界”一说,因为行业之间本来就无所谓界限了。无论什么行业,无论实体还是虚拟,统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抢占同一个资源而展开激烈争夺,这就是开头所说的“国民总时间”。
一方面,无论物质生产还是文化生产都出现极大冗余;另一方面,要消费掉这些物质和文化产品,面临国民总时间的硬约束。消费者决定把自己的宝贵时间花在哪儿,就成为一个行业兴衰的关键。比如说,你下班后只有两个小时与朋友约会,如果你们决定去电影院看场大片,就没有时间再去吃顿大餐,电影业和餐饮业这两个看似无关的行业就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未来的商战局面,就是所有行业短兵相接,进入争夺“国民总时间”的肉搏战,时间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
那么,在这场时间争夺战中,谁最有可能成为最大赢家?或者这样问,我们普通人最愿意把自己的闲暇时间花在哪儿呢?很可能,我们花在物质消费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花在精神消费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在精神消费中,我们花在自我学习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花在纯粹娱乐上的时间上会越来越多(包括伪装成学习形式的娱乐);在纯粹娱乐中,我们花在追剧、听歌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花在电子游戏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多。
也许这就是未来商战的格局:娱乐为先,游戏为王。任何行业想要发展,必须娱乐化和游戏化,否则在这场杀红眼的“国民总时间”争夺战中,必然惨败。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的猜测,未来究竟如何,只能由未来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