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眼
向世界讲好中国化妆品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媒哥媒体招聘  ·  光线传媒招聘! ·  昨天  
六根  ·  傅兴文 | 乡愁丢失者如何辨认自我 ·  2 天前  
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  ·  2025年1月广西文化和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月度榜单 ·  2 天前  
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  ·  2025年1月广西文化和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月度榜单 ·  2 天前  
岚山发布  ·  起猛了!一夜之间,岚山变“花海”! ·  2 天前  
岚山发布  ·  起猛了!一夜之间,岚山变“花海”!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眼

400次配方打样,是不是虚假宣传?

青眼  · 公众号  ·  · 2024-03-16 17:35

正文


众议纷纭

近日,一篇题为《“经400次配方打样”——别说了,配方师的脸都要被丢尽了”》(下称“文章”)的文章在行业内炸开了锅。该文章称,“产品上市宣称中类似‘400次配方开发’的说法,并不能证明产品多么好,反而是产品开发团队和老板/领导的无能”。此说法甫出,即引发了行业人士的广泛讨论。

那么,在行业的实际配方研发中,一款产品经历400次(代指几百次,不是指绝对的400次,下同)配方打样是属于常见情况吗?产品打样400次就一定代表着配方师的无能吗?


化妆品宣称400次配方打样被吐槽




据了解,该文章称,“一些产品上市的报道中含有‘产品经过数百次配方开发’‘经400次配方打样’等宣称,以证明产品的配方研发是花了很多精力,精益求精,以此想证明产品是个多么好的产品。但是,我想吐槽这并不能说明产品有多好,而是产品开发团队有多差劲,是老板/领导、配方师、产品经理的无能。”
截自文章

在该文章看来,“上市一个产品,本身是个做项目的范畴,要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金钱,做出尽可能质量高的产品。而配方师打样,纯属手工体力活,400次配方打样将花费巨大的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

此外,文章还通过计算称,欧美国际公司的国外实验室,一个人天(一人/天)1个样,很不错了;国内品牌公司一般是2到3个样/人天;国内代工厂是3到8个样/人每天。如果就算8个样/人天,可算得上是打样的天花板了。400个配方和样品,也得50个人天,才能勉强做完。

“这还不算配方评估和测试、沟通成本、准备成本、稳定性测试等。”因此,该认为,“完成400个配方打样,仅为了开发一个护肤品的配方,在时间和成本上,就是个匪夷所思的数字。”

因此,文章就得出了“如果真有哪个配方师在一次项目中要做400个配方,才能把配方做出来,这得是水平多么差的配方师。”的结论。

此外,该文章还称,“即使是在实际中,可能有些产品经理/老板思路不清楚,不知道要做成什么样,或者是消费者需求不明白,出现改来改去的情况,也不可能给一个产品伺候打样400个配方的”。

总体而言,该文章的观点是, “一个化妆品不可能打样400次;如果真的是打样这么多次,则也并不能体现产品的精益求精,反而凸显了研发团队及老板的无能。”


行业人士看法不一




值得关注的是,该文章发布后不久,很快就引起行业人士的关注与讨论。不过,行业人士对此的看法却各有不同,总体而言分为两派。

一部分行业人士表示,很赞同上述文章内的观点。他们认为,“宣称配方打样400次是有人用工作量的勤奋来弥补策略的懒惰”。还有配方师称,“如果3次打样配方还不能做好,就需要趁早换方向了。同一个实验做3遍都想吐了,不可能打样400遍。并且,所有添加物都有定量范围,不可能400次才做出来。”

此外,甚至还有产品开发人员认为,如果品牌拿配方打样的次数做宣称噱头是可笑的。“更何况很多时候这并不是真相,只是为了营销而已。”此外,还有行业人士分析表示,“部分产品所宣称的‘400次配方打样’或许是把产品中每个成分所进行的检测以及生产流程中所有的打样,都算入了这款单品的配方打样次数中。也可能是该公司的营销团队不懂行,为了凸显品牌的认真钻研,所以宣称配方打样了400次。但这种说法,本质上是羞辱了配方师和研发团队的能力。”

而另一派则认为,一个产品的配方打样400次是有可能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在不知晓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就进行吐槽和批判。

一位资深行业人士即表示,如果以每天打4-6个样品,前后研究了几个月的配方,最后共打样400次也不是没可能,甚至还有产品前前后后用一年多的时间来调试配方,打样配方的次数就更多了。“一般头部品牌的配方周期都是很长的,它们往往会用足够多的时间对产品配方进行全面的测试和验证,还要对消费者感官体验进行调整和修正。再加上产品中的原料都要进行优选,每个指标都要调整。这前前后后这就需要很多次打样和试验了。尤其是对于第一次承担项目的工程师,需要的次数可能会更多。”

此外,上述人士还直言称,或许“配方打样400次”对于在代工厂高节奏工作的配方师是无法理解或不常规的事,但是,这样的节奏对于有研发中心的企业或是头部企业,却是很常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文章的评论中,即由配方师留言称,“我一个VC配方做了10年有余,记录大量数据,不断调整,算算好像真有几百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