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易新闻
各有态度的网易新闻,汇聚网易独家原创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夜读】真正的成熟,是懂得这6件事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歼-35A,官宣! ·  2 天前  
新街派 生活报  ·  不要接!不要接!黑龙江一地紧急发布…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易新闻

一枚铜钱一句话,让她记恨父母一辈子

网易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10-14 12:08

正文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都有这样一个奇怪的逻辑:没关系,小孩子哪有会什么心理阴影。


有位女生分享了在知乎上父母对自己伤害最大的一件事。


小时候在家门口拿着一枚铜钱玩,结果不小心把铜钱吞下去了。女生非常害怕,吓得哇哇大哭。

 

听到声音赶来的妈妈第一时间不是安慰,而是抬手就给了女生一巴掌:“哭什么哭,遇到芝麻大的事儿就哭!”

 

反而是一道来的邻居马上开车把女生送到医院。

 

看完医生回到家,已经半夜,关门的声音吵醒了熟睡的爸爸。


女孩爸爸从卧室出来后,完全不理会女儿还未消解的惊恐,抓着女儿又是一顿打骂:“你知不知道大人每天上班多累,整天就知道给大人添麻烦,那个铜钱怎么不把你弄死呢!”

 

没有丝毫的心疼和担心,只有对吵醒自己的愤怒。

 

长大后女生再次和父母说到这件事情,他们诧异,哪有这样的事。

 

等女生说出具体的时间、整个事情的经过,他们发现事实无法反驳时,便举起了伦理的旗子:

 

那么多年前的事情你怎么还记得!


你怎么不记着我们的好,没良心!


养了二十年养出了仇人!

 

二十年后,女生又被伤害了一回。

 

父母觉得小孩不记仇,记得父母过错的孩子就是白眼狼。

 

原来父母觉得小孩不懂事,所以伤害起来毫不手软。



父母觉得你不懂事,打你骂你也记不住

 

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父母会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虐待和遗弃发生了。


很多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父母,将打孩子视作家常便饭,甚至把自己在工作、生活中负面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电视当着孩子的面把遥控器摔地上,大声咒骂:看你麻痹啊,整天就会看电视,有什么用啊!


发现孩子在写作业就心血来潮检查作业,发现写得不好,又是一顿打骂,他们永远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来宣泄他们自己对生活的不满。


在他们心中,反正孩子还小,打几次是不会记仇的。


今年8月份,浙江发生了一起虐待孩子的案件。


孩子的父亲经常因为自己心情不好等小事就殴打孩子,被送到医院时孩子已经奄奄一息,身上存在多处伤痕。

 

接诊的医生报了警,最后该地法院以虐待儿童罪提起了公诉,将孩子父亲告上了法庭。


对于自己被起诉,父亲振振有词、毫不悔改,认为自己是孩子的亲生父亲,拥有孩子的抚养权,所以怎么打就怎么打,不关警察的事。



比起身体虐待,语言辱骂更易被父母忽视。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语言虐待,它的伤害可能比身体虐待更加严重。有研究指出,在中国,67.1%的家长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羞辱或批评孩子是最常见的表现。

 

宋丹丹在《向往的生活》中,当众吐槽儿子巴图。



看到别人做早餐,宋丹丹便吐槽:“我生了一个废物,啥都不会干,你看看人家。”


巴图在努力垒鸡窝时,她说:“鸡窝要是能做好,我还真不是他妈。”

 

多次挤兑使巴图很受挫,在众人面前非常没面子,但是宋丹丹并没照顾他的情绪。

 

中国许多父母和宋丹丹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动辄语言暴力,几乎不给孩子赞扬和鼓励,沟通交流时也经常不考虑孩子的情绪。

 

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骂几句没关系,可是这些冷言冷语就像医学上的“低温烫伤”,温度不高,但持续时间长,最终也是会发疼“烙印”留疤的。


王朔在《致女儿书》中说:“孩子最需要什么?最需要理解和尊重,把她当个人。”


 

父母觉得你不懂事,就算侵犯隐私也是出于爱你

 

有一个黑色幽默段子:“女人是男人身体里的一根肋骨,你跟你的肋骨讲隐私?”


当时听完虎躯一震,觉得这样的强盗逻辑竟似曾相识: “你都是我肚子里掉下来的肉,你手机我还不能看了?”

 

父母作为与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以爱之名为所欲为,窥探隐私、管控过度、不给孩子留下一丝空间。

 

网友@德南 说,父母会看自己的日记本,看完了还要奚落内容;


自己穿个牛仔裤父母也要管,说牛仔裤是不三不四的女人才穿的玩意儿;


写了字的千纸鹤会被妈妈抢去一个个撕开看内容……

 

更过分的是,爸爸发现了女生没送出去的情书后,在大伯家当着所有亲友的面朗读。


回家更是在客厅逼问:“有没有接吻?有没有上床?”

 

女生觉得不可思议,于是默不做声。


结果爸爸竟然揪着女生的马尾辫把女生从客厅拖到卧室,直接甩在了地板上,训斥道:“你知不知道你已经不是处女了?”

 

“你从心理上已经不是处女了,你知不知道你已经脏了不值钱了?”字字戳到女生的心。

 

心理书籍《为何家会伤人》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模式,基本的原则是爱和自由:“爱,令关系亲近;自由,令关系保持适当的距离。两者同时兼备,是一切亲密关系的真谛。”




父母觉得你不懂事,所以一心当猪却逼子成龙

 

有些父母看似为孩子奉献一切,其实走的是最省心的育儿路子。


他们喜欢把自己的雄心壮志硬塞给孩子,管你喜不喜欢,你都必须去实现。把你当作筹码,丝毫不理会孩子的想法。


2000年,19岁的徐露露在攻读硕士期间自焚身亡。“天才少女”13岁考上大学,17岁读了硕士的成绩背后,是一个被迫背负父辈理想的人生悲剧。


徐父是镇上中心小学的校长,母亲是一名幼师。徐父年轻时本考上了大学,却因历史原因失去了进京深造的机会。


女儿的降生,成了他寄托理想的救命稻草。过早地完成学业,并不能让徐露露的心智与同龄人同样成熟。


不谙世事的性格与人际交往的障碍最终将她拖入了万丈深渊。


电视剧《垫底辣妹》中,女主工藤的父亲年轻时梦想着成为一名职业棒球手,但因能力有限,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气。


直到后来,工藤的妈妈生了弟弟龙太。


父亲开始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儿子身上,给他买最好的棒球设备,带他去参加各种棒球比赛,一心想让龙太成为职业棒球选手。


在执着追求棒球梦的同时,工藤的父亲开始变得情绪化。他的眼里只有龙太的棒球比赛,龙太赢了他就开心,龙太输了就嘶吼和怒骂。


电影《垫底辣妹》:爸爸打放弃棒球的儿子


年轻时未实现的梦化为不甘,如同一颗毒种深埋在心,外化成冷酷、权威,不容任何质疑和反抗,阻碍了他和儿子的平等交流。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物,而是独立的个体,很多孩子的爸妈却这么认为。


上小学时,你必须考到他们想要的分数;


上大学时,你必须选择他们满意的专业;


谈恋爱时,你必须选择他们喜欢的对象。

 

孩子必须要上好大学要有出息,他们不被赋予选择自己梦想的权利。


更让孩子心碎的是,父母什么都不做,只在孩子有所成就时炫耀攀比,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一顿批评,甚至拳打脚踢。


你的态度不重要,他们的想法就是一切。



家庭教育最失败的莫过于,让孩子的童年变成一场噩梦


很多父母不知道的是,埃默里大学心理学家早在1987年就已证明:两岁的孩子就能记住自己六个月大时发生的事。

 

父母的一言一行,其实都藏在孩子的潜意识里。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记忆会随着时间选择性地消退。不幸的就是,大多数的伤害会被残忍地留下来。

 

曾看到网友分享一个小时候心碎的瞬间:

 

“爸爸不让我吃冷饮,有一次小朋友们都在吃,我就和她们一起,结果被爸爸看到了。


他走过来,直接抢走我手上的冰棍,扔进了河里。现在我已经快30岁了,可还是很清楚地记得那一瞬间的伤心丢脸……”

 

小时候不明所以的委屈,都被记忆封存起来。等到终于长大懂事的那一天,曾经的童真瞬间土崩瓦解。


美国第一代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影响他的一生。

 

童年时,父母怎样与我们相处,长大后,我们就怎样与世界相处。

 

当孩子习惯于忽略自己的合理需求,当孩子的真实想法让步于父母的权威,当孩子的自尊被父母习惯性忽视,这些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相处模式日后都可能转化为孩子的人格缺陷。

 

张爱玲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


父亲吸鸦片、好赌博、整日花天酒地,只因张爱玲与继母发生冲突,就狠狠责打她并关了半年禁闭。


继母又是一个无甚修养之人,对张爱玲也经常拳脚相加。


后来张爱玲逃离父亲的家庭来到生母身边,但向往浪漫与自由的母亲带给她的,却仍然是漠视和挑剔。

 

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张爱玲,有严重的心理阴影。在她的笔下,人与人,如同虱子一样,在华美的锦袍上,挣扎相斗。没有感情,只有利益。

 

相比之下,作家冰心出身名门,在家中受尽宠爱,所以她的作品中,充满着母爱、童真、自然。




《清华美女学霸:给中国父母的8个忠告》一文曾让不少人感到赞同,其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她的家庭中,分数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而物质也不与成绩挂钩。

 

“物质上的东西,能给生活带来便利,而爸爸妈妈经济能承受的,就会给我买,与成绩没关系。


爸爸妈妈认为,那种挂钩很容易培养孩子的功利思想,而偏离了学习和生活的本质。


我身不缺零用钱,钱包里有一张银行卡备用,家里的小盒子里,爸爸妈妈也常放了几百元零钱备用。


爸爸妈妈的理念是,在当今充满诱惑的时代,孩子不缺钱、不缺爱,到外面走弯路的概率就要小很多。”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小时候,分数不与物质和自我的价值挂钩;长大后,自信也自然不会被一时的成败所击垮,不活成别人眼里的妥善和完美,能知道内心的充盈大多时候需要靠自己的滋养。


而很多孩子,都会背负沉重的期待长大成人,再将一生的压力,辗转传递给下一代。


当我长大独立之后也才渐渐发现,爸妈那一代人,本质上心理上是不正常的。


他们的精神需求从来也没被满足过,他们小时候同样遭受父母的精神虐待,遭遇物质的极其匮乏,还有精神上的不满足。


他们无法接触到各种知识与新鲜事物,自我封闭很严重,面对事情大多用自己的经验解决,而面对现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时,就变得手足无措。



有句话说的是,父母在等子女道谢,子女却在等着父母道歉。


在性格培养方面,原生家庭对儿童的负面影响,会是他今后的一生都难以矫正的缺陷。


哪怕是最理想的学校,都不能弥补家长由于疏忽给孩子造成的缺陷。没有人能保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至少,可以给孩子正确的教育。


被同样粗糙带大的父母,或许难以理解此刻子女的感受,不敢希求每一个被错误教育的孩子,都和原生家庭轻松和解。


只愿未来为人父母的我们,能做得比上一辈好一点。

 

参考资料:

[1]王朔. 致女儿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

[3]武志红. 为何家会伤人.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4]孙晖. 从张爱玲的家庭伦理小说看其家庭观[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9):129-133.


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下载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