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鄂称的来历
湖北简称“鄂”的由来,一直有多个版本记录。一种说
法是源于西周早期的噩国,而周天子与噩
侯时而谦恭礼让、时而叛乱征伐的故事,
也如实记录在青铜铭文之中。另一种说
法是,湖北以鄂为名,还以西周诸侯国有
关。大约在西周早期至周成王时代,湖北
有一诸侯国名为鄂国。随州鄂侯国与周王
朝有着姻亲关系,周王朝衰落之后,鄂候
国趁机东扩,成为一方大诸侯国。鄂侯国
及其建立的鄂王城便是湖北简称为“鄂”的
又一个历史来源。此外,湖北省会武汉
市的武昌自隋代起曾多次被称为鄂州,而
鄂州又与鄂王城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夏
商时代的鄂国和两周时期楚公的第二个儿
子鄂王,都在这里建都;春秋时期,鄂王
城作为楚国的国都持续200余年,直到
楚文王熊赀迁都至郢。到隋朝,鄂王城日益
衰落,鄂州州治首次设在江夏,也就是今
天的武昌。从古至今今之武昌多次被作为
鄂州首府,到清代,湖北便简称为鄂。
在中国所有省份的简称里,湖北的简称
“鄂”是比较奇特怪异的。首先,这个字比较奇
怪,这个字除了作为地名来用,我们平
时几乎见不到这个字。那么这个“鄂”字
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一眼看到这个“鄂”字,很多人都会联
想到鳄鱼的“鳄”,这两个字长得很像。
其实在古代,这两个字就是通假字,它
的意思就是鳄鱼。
在远古时代,大概四千多年以前,长
江、黄河流域分布着大量的鳄鱼。这种
鳄鱼在古籍里的名字叫“鼍(tuo)”,鼍
就是今天的扬子鳄,已经属于濒危保护
动物了,但在四千年前是很多的。当时
黄河流域的一个部落就以捕鼍为生,他
们的图腾就是鼍,他们的部落名字叫
噩。
这些字长得很像,因为在古代,鼍、
噩、鳄、鄂都是通假字,意思都是鳄
鱼。所以后来这个部族建立了一个自己
的小国,就叫鄂国。这是鄂国第一次出
现在远古文明的记载中。
鄂国的位置在现在山西一带的黄河边。
它的出现非常早,在夏商时代就有了。
而到了周代,周成王把他的弟弟叔虞封
于山西,建立了一个新的国,这就是强
大的晋国,可见鄂国要比晋国的历史久
远得多。
但晋国发展起来后,就把鄂国吞并了,
鄂国遗民就开始往南逃难,逃到了现在
河南南阳一带,南阳现在仍然有鄂山为
证。后来鄂国又惹了周王室,周又派人
讨伐鄂国,鄂国人又继续开始往南逃
难,逃到了今天湖北鄂州市的梁子湖,
鄂国人一路从山西逃到湖北,心想这下
够远了,可以好好过日子了,就在
鄂州建立了一座鄂王城,作为鄂国的国
都,准备好好过繁衍生息。现在湖北鄂州的
大冶仍然有鄂王城的遗址。
让鄂国人没想到的是,湖北这里也有一
个和晋国一样强大的国家,名叫楚国。
楚国的第六任君主熊渠看鄂国好欺负,
也带兵来打鄂国。鄂国一下就被灭了,
这个历史悠久、一路逃难的国家就这样
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虽然鄂国没有了,历史并没有忘
记鄂国。楚国吞并鄂国后,看鄂国的鄂
王城建得不错,风水极好,就把楚国的
国都也定在了鄂王城。从此开始鄂王城
就一直是楚国的国都,直到两百年后,
楚文王才把国都迁到郢,也就是现在的
湖北荆州。
历史没有忘记鄂国。秦始皇统一中国
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在鄂王城这里,
就是现在的湖北鄂州设立了鄂县。“鄂”
这个地名就开始一步步延续下来。
鄂县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三国时代,孙权
把自己吴国的国都定在了鄂县,还给鄂
县改了名,叫做“武昌”,意思是武运昌
盛。大家注意,孙权的“武昌”是指鄂
州,不是现在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
也就是说,虽然鄂国没有了,但“鄂”这
个字已经是深入人心了。隋朝时,鄂县
升级,建立了鄂州,下辖江夏、武
昌、永兴、蒲圻四个县。江夏县,就是
现在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武昌县,就
是现在的鄂州,蒲圻县就是现在的赤
壁市。
在湖北历史上,这是“鄂”字第一次作为
高级别行政区的名字出现,后来唐宋都
沿用了鄂州的建制。大家都知道,岳飞
去世后被南宋朝廷追封为鄂王。
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湖北先是叫做荆
湖省,后来又叫湖广省,省会都在鄂
州,这个鄂州是现在的武汉武昌。因为
省会一直叫鄂,历史上也一直叫鄂,所
以湖北省经常被称作“鄂省”,由此而来,渐渐地“鄂”
就成了湖北省的简称。
二
荆楚之别称
在人们印象里,湖北之地古属荆州,曾
为楚国核心区域,因而被称为“荆楚大
地”,其文化风俗也被称为”荆风楚韵“。
那么问题来了:湖北省的简称为什么不
是荆或楚呢?
《尚书·禹贡》记载:“荆及衡阳惟荆
州”。
这是荆州之名的源头,成为古九州之
一。以荆州命名,有个说法:当地多产一种
落叶灌木,枝条柔韧,可编筐篮,果实
可入药。
湖北省西北部有一座蜿蜒高耸的山脉,
遍布这种灌木,因而被命名为荆山。
湖北省也有荆江,是长江中部从枝江到
洞庭湖囗的一段的别称。
古人用“荆襄”泛指古荆州及襄阳郡地
区。也用古九州中的“荆扬”(荆州和扬
州)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千多年前,楚先王熊绎带领荆山人民
劈荆斩棘,使楚国从一个弱小之邦发展
成天下一大霸主。
楚文王时迁都于郢(今荆州市荆州区纪
南城),定都长达四百余年。
因而有“荆山楚源”之说。荆州是楚文化
的发祥地。
汉朝时,荆州为十三刺史部之一;
三国时期,荆州为群雄逐鹿之地;
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
皆以荆州为国都;
宋代,在今湖北设荆湖北路,“湖北”之
名始于此时;
在历史上,以“荆”字冠名的是最大行政
区,今湖北省大部分长期属于荆州辖
境之内。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何况已有以
古九州用做省份简称的,如河南省之
“豫”,河北省之“冀”。
可见,用“荆”做为湖北省的简称也挺合
适。但事实却并未如此。
据说反对的声音主要在于:
其一,“荆”字本意代表一种贬义:
荆常与有刺的棘丛生,如荆棘,象征坎
坷多难;
“荆”字从州,从刑。指一种'鞭打犯人的
专用枝条',也是一种刑具,例如荆革、
负荆请罪;
寓意贫寒穷苦,如荆柴、荆门、荆室、
荆钗裙布(以荆枝为钗,粗布为裙)。
其二,行政区重合。
今湖北省已有两个地级市使用荆字——荆州市,荆门市,若湖北
省再简称“荆”则并不合适。那么,又
为什么不简称“楚”呢?
先秦时期,楚国先后成为“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之一,统一南方诸国,逐鹿
中原,疆域辽阔,威震天下。
在春秋阶段,晋、楚国百年争霸是主要
历史事件,以致有“楚材晋用”的成语;
战国时期,楚国是秦国统一进程的强
敌。
即使到了秦末,以项羽为首的楚人集团
成为推翻强秦统治的中坚力量,“亡秦必
楚”、“四面楚歌”成为著名的历史典故。前几年
的热播历史大剧《芈月传》讲述的
是:楚国公主芈月远嫁秦国,最后成为
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
后”的波澜起伏的人生故事。
自古荆、楚通用合称,指代楚国古老地域、江汉广大流域,
甚至秦岭以北江汉流域版图的广大南方疆域。
“荆岑”指荆山,泛指楚国境内高山;
“荆吴”指春秋时的楚国与吴国,也泛指
长江中下游地区;
《诗经·商颂》中有“维女荆楚,居国南
方”;
“楚天”泛指南方天空。
楚国在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里,创造了
灿烂的楚文化。它与中原文化、巴蜀文
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等,共同组成
了中华文化的主体。
湖北,则是楚文化的核心地区,楚国的
中心、祖陵以及大多数文物精华,都汇集
于此。
楚地及楚文化,千百年来被人们歌颂。
例如屈原创作的“楚辞”,以及“吴钩明似
月,楚剑利如霜。”、“冯夷空自舞,楚
客不堪听。”、“楚水逢乡雁,平陵忆故
园。”等。
可见,“楚”字很有文化韵味,而且比“荆”
字多了雄霸之气。
于是在现实中,在湖北,除了车牌上是
“鄂”,在很多方面多用“荆楚”指代湖北。
例如荆山楚水、荆楚健儿、凤鸣楚天,
有著名的《楚天都市报》,还有《秦楚网》网站,人们也喜欢
用“楚”取名字等等。
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把湖北省的简称改为
“楚”,更符合历史文化和现状,对湖北
省的发展会更有影响力和推动力。
2011年,湖北省工商联开展湖北商人征
名活动,“楚商”高票当选。湖北省也每
两年召开一次楚商大会。
但是也有反对的声音,主要在于:
其一,“楚”字本意含有贬义。
《说文解字》中解释“楚”字:“丛木也。
一曰荆”。荆、楚均本指一种枝干坚韧的
灌木。
因而“楚”字的本意也指古代的刑杖,如
捶楚、楚掠、楚挞。
它也有“痛苦”之义,如苦楚、痛楚、凄
楚等。
其二,楚国疆域广阔,楚文化辐射范围
广,难以以点代面。
《战国策·楚策》:“楚地西有黔中、巫
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
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
里。”
楚国鼎盛时的疆域,覆盖今湖北、湖南
省全部,以及陕西、重庆、河南、安
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的
一部分地区。
楚文化辐射范围广,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