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连死神也参不透的民煮悖论》里,不理不理为了苟延残喘,假模假式地宣扬“民煮”,号召大家投票。而我们在扩展猫粮的最后,总结了肯尼斯·阿罗的数学结证:从原理上来讲,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使群众的个人偏好完美转换为社会总偏好。那我们还投票干嘛?还要“德先生”吗?
点击图片,回顾上期节目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民煮”。
但这个问题,单单依靠「薛定饿了么」团队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我们依旧求助了我们的老朋友「得到App」,他向我们推荐了万圣书园(北京的高校学子肯定知道这个象牙塔一般的存在)的创始人刘苏里发起的《名家大课》栏目,其中开篇就是由清华大学的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老师,基于美国政治学大师罗伯特.达尔的著作《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的相关研究内容——是的!就是这么巧!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摘取了《名家大课》刘瑜老师讲义中的若干部分,供大家抢鲜食用。坚持看到最后的话……
……说不定有福利哦 ( ⁼̴̀ .̫ ⁼̴́ )✧
以下内容授权来自「得到」App ,版权属于「得到」App。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二次编辑。
你所认为的“民煮”,可能并不是 “民煮”
民主这个词儿的英语是 DEMOCRACY ,来自古希腊文,其中前半截儿的“Demo —”是指民众,而后半截儿的“cracy ”则是指权力。合起来,democracy 的意思就是“民众治理”。用中国的俗话说,就是“人民当家做主”。然而,达尔认为这个标准实在太高了,现实世界中,包括那些“代议民主制”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很难达到这个标准,所以说“民主”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达尔列举了很多原因,说明 DEMOCRACY 在现实中为什么极难实现。这里举两个直观的例子:
第一,选民经常不等于人民。我们知道,每次选举,具有选民资格的人不一定都会去投票。近年来,美国总统选举的民众投票率大概在60%左右。而国会议员、尤其地方议员选举,投票率可以低到10-20%左右。
第二,不用说,西方社会中,选举当然影响决策,但影响决策的因素可不仅仅是选举。还有很多因素影响决策,比如游说集团、媒体舆论、街头政治、智库、股市波动等等,甚至资本外逃都是用脚投票的政治行为。
其实,这些因素的背后,都少不了经济、组织、话语权等资源的支撑,而这些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比如比尔·盖茨的政治影响力肯定远远大于一个路人甲,《纽约时报》的知名专栏作家政治影响力肯定大于一个普通读者。
现实中的“民煮”,都是打了折的
在达尔的民主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多元政体”(最早被译作“多头政体”),它指的就是“代议民主制”。今天我们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欧洲、印度、智利、南非等都能看到它的运行。很多时候,我们把它简称为“民主”。当然,在中国,常常把它称为“西方民主制”。
为什么达尔发明了“多元政体”这个概念?因为在他看来,“民主制”这个概念过于理想化,而“专制”或者“寡头制”的看法则过于武断。在现实的代议民主政治中,很难实现平等参与,但是多元竞争却真实存在。教师工会对教育政策的影响可能远大于普通民众;华尔街对金融政策的影响一般远大于普通股民;环保组织对环境政策的影响力远大于普通民众…… “多元政体”能够精确地描述这种“不同关键少数影响不同决策”的现象。
简单来说,如果我们知道什么是完善的民主,再打个折,它就成了“多元政体”。就像我们先知道了什么叫“蛋糕”,也就知道了什么叫“三分之二个蛋糕”、“五分之三个蛋糕”一样。
那么,理想中的“民煮”应该是什么样?
一个政体到底应该具有哪些特征,才叫民主政体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激烈争论,至今还在继续,将来也不会结束。不过达尔给出了他的标准:“当一个国家举行自由、公正的选举,并且民选代表以民意主导决策时,即为民主”。
选举是代议民主制的轴心事件。为什么要依靠民选代表?谁都知道啊,现代国家人口少则几百万,多则十几亿,让所有人聚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可能么?
可能又有人会说,就算免不了代议,为什么只能通过选举产生代表,别的方法不行吗?比如抽签?(不理不理表示呵呵)
假如人民无法自由表达、传播自己的观点,他们怎么当家做主呢?这就像一桌人点菜,有人招呼大家“每人点一个自己爱吃的”,然后就把每个人的嘴巴捂上,大家还怎么点自己爱吃的菜?
“选举的公正性”这件事有多重要,几乎不用解释。比如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兴起前,美国黑人长期没有真正的投票权,这样的选举显然是不公正的。
其实,选举就是为了选出民意的“搬运工”。但是,这个环节最难。
由于投票率低,还存在选票之外的因素影响胜选代表,代议民主制往往带着相当的精英主义色彩。即使有代表企图在所有议题上不违背民意,当好“搬运工”,决策中不夹带“私货”,“搬运”民意也没那么容易。这是因为:
第一,要了解每一个具体政策,主流民意到底是什么,并不容易。别说历史上没有大规模民意调查,即使有了,政治倾向不同,调查结果往往大不一样。同一个议题,纽约时报和 Fox News,调查结果就相差很大。民意调查有时不准,甚至严重误判。2016年美国大选预测就是个例子——几乎所有主流媒体民调都预测希拉里赢,结果当选的是特朗普。
第二,民意如流水,而水无常形。比如,越战刚开始,美国民意支持度比较高。可后来伤亡人数一增加,支持度就下来了,而且越来越低。那么,卷入越战的约翰逊政府到底是民主还是不民主?一句话不一定说得清楚。他没及时从越南撤军,可能违背了民意;但他决定打越战的举动,在一开始并没有违背民意。民众一觉醒来可以改变想法,但覆水难收,派出的军队怎么可能一夜撤回。那么,当有人说决策应当顺乎民意,谁能判断哪个片刻的民意是真民意,哪个片刻的民意是假民意?
第三,民意也有范围。比如,美国参议员是具体某个州选出来的,而某个州的主流民意,不一定在每件事上都和全国的主流民意相一致。比如,汽车工业州赞成贸易保护,而其它大多数州都表示反对。那么,这位来自汽车工业州的参议员,是该听从“家乡人民”的声音,还是该听从全国人民声音?因为他一旦当选,就是全国人民的议员啊。在这个例子中 ,这位议员到底应该把自己绑在哪个范围,才算是顺应了民意,或者违背了民意?
民选代表做决定,不违背民意,事实上在哪个国家都非常困难。于是达尔认为,使用多元政体概括现实运行中的民主(相当于给民主的标准打了个折扣),更合乎现实。
推动“民煮”所需要的条件之一:经济
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分蛋糕的游戏。所谓民主,就是参与分蛋糕的人很多,还对怎么分有发言权。而贫穷呢,就是人又多,蛋糕又很小,分起来怎么能不打破脑袋?而打到一定程度,就是民主的崩溃。(嗯,想想不理不理是怎么死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为什么有些国家明明很贫穷,却能够走向民主,还基本保持了民主的稳固?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美国。18世纪末,美国开始实行代议民主制时,并不像今天这样发达。但代议民主制在当时的美国,不仅出现、存活了下来,之后还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第二,为什么有些国家相当富裕,却始终没有走向民主;或虽然走向了民主,最后却让它崩溃了?
比如中东石油国家,虽然有些国家人均 GDP 已经跻身世界最高行列,但除了极个别国家走向了准民主政体,大多数国家,要么没有民主化,要么民主化了,最后却出现了民主的崩溃。
因此,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对民主的出现和巩固非常重要,但经济模式和贫富差距两个条件,也同样重要。
(具体是为什么大家可以先思考一下,刘瑜老师在原文中举了详细例子)
推动“民煮”所需要的条件之二:观念
概括来说,人们对民主的看法、对权力结构的看法、对政府能力的评估,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水平,是实行多元政体的观念基础。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人们的观念从何而来呢?为什么这些人和那些人的观念有这么大的差别?
达尔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特别是一个人生命的前20年。在这个阶段,一个人能够接触到的思想资源,这些资源的价值如何,以及这些思想资源和个人经历相互印证的程度,将决定个人的观念取向。
在这里,刘瑜老师特别强调两点:
第一,是思想资源的重要性。达尔描述了美国制宪会议这件事儿对法国人的震撼。在此之前,民意代表制订宪法,再交给民众投票通过,法国人闻所未闻。而1787的美国制宪会议就像天井投下的光束,让法国人大开眼界:啊,原来还可以这样!这就是思想资源的力量,它们可能成为社会变革助推器。
第二,是“早期”社会化的重要性。很多研究显示,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早年经历远远大于中后期。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一个上了岁数的人,哪怕接触再多再不一样的信息,还是难以避免固守成见,头脑越来越封闭,吸收信息越来越有选择性了。
——————————
碍于篇幅的限制,还有很多内容就不在这篇扩展猫粮里展开了。“民煮”是一个大话题,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理性思考的过程,并非意气用事下的一句粗暴口号。而且它涉及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和思考的话题。
这里我们将得到App的《名家大课》栏目推荐给大家。这门课是由万圣书园的创始人刘苏里发起的。他准备了8个月,邀请了50余位学术名家、翻译家,以52部人类思想经典著作为基础,为大家带来52堂精彩的思想大课。
不论你是想更详细地了解刘瑜老师讲达尔的《多元政体》,还是想了解如雷贯耳却一直没鼓起勇气去读的《理想国》、《国富论》;又或者,你因为出门左转的公众号“利维坦”而对《利维坦》充满了好奇心,都可以在这个得到专栏里得到巨大的满足。
——————————
最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在我们身边是否存在某些看似充分考虑了每个人的意见,但最终并没有带来理想的结果的情况?欢迎大家在本文下方的留言区分享出来。
最后,福利来了:我们会在本文下方留言区随机抽取10名幸运粉丝,他们将获得「得到App」专门为薛定饿了么的小伙伴们提供的福利——《名家大课》的免费兑换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