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生研究所  ·  情侣亲密关系对照表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长期主义: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事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21-03-02 17:00

正文


张辉    改变自己主创

辉哥奇谭主创 | 布道师


常常问自己:我之所以去做,是因为这事本身是对的,还是仅仅因为有把握做成它?

                                                   


长期主义: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事

作者:老喻

来源:孤独大脑(ID:lonelybrain)


长期主义到底是什么?


似乎没人讲明白。


  • 高瓴资本的张磊刚在《价值》一书中讲完长期主义,就被批在新能源汽车的投资上「短期操作」。


  • 索罗斯在「活下来」和「投资收益」这方面算是长期主义者,但他是个典型的「反转者」,经常见风使舵。


  • 李录被芒格视为「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价值投资的信徒,毋庸置疑是位长期主义者,可是他又说投资人应该像个高尔夫球手,应该打无记忆的球。


看起来似乎有点儿矛盾,有点儿分裂。


长期主义不仅很难定义,而且更难实践。


有一次,一位朋友问我:


如何兼顾「长期主义」和「当下行动」呢?


长期主义追求不变,而行动需要随机应变。这二者如何调和呢?


本文将以乔布斯人生中最重要的决策原则为例,用一个独特的「双线模型」,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双线模型」,用大白话来说,就是:


永远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尽管乔布斯在大家心目中偏「文科」(本人不赞成文理分科),他的这个决策原则似乎也有点儿鸡汤,但事实上,其背后的原理,竟然和AI一模一样。


如我所说:每个高手,都是一只人肉阿尔法狗。


其最大的价值,就是给出了一个每个人都能够实践的「体系」,从而实现:


既能坚持长期主义,又能走好当下一手。


概括而言:


1、长期主义,是指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长期评估体系,是愿景,价值观,终极目标。


例如对于阿尔法狗而言,其评估体系就是终局胜率。


如此一来,自然就有了大局观。


2、当下一手,就是根据以上评估体系,找出终局胜率最大的一手。


以围棋为例,人类因为算力局限,以及习惯的「只看眼前」,会混淆局部(短期)最优,和全局(长期)最优。


AI就只顾终局胜率,每一手都归零,从头算当下的概率。


为什么要引入概率呢?


因为即使是AI,也无法穷尽变化,精确算出终局胜率,所以干脆用概率评估,选相对优的那一手。


3、以上两点,是长期主义的两只眼。


4、所谓打「无记忆的球」,就是一个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马尔可夫过程(马尔可夫链)是一个无记忆的随机过程,看似只管「当前状态」,其实是为了实现全局的期望回报最大化。


5、所以,这就解释了长期主义高手为什么「善变」。


这方面乔布斯做决策和AI下围棋非常像,有时候看起来非常飘忽,会突然放下某个局部不管,走到别处去了,该弃就弃,绝不纠结。


6、长期主义不是简单的「坚持」或「连续」。


一个人的连续性,是根据其对目标的连续性来评估的,而不是看其短期行为的连续性。尽管二者很多时候看起来是一致的。


7、长期主义,还是一个贝叶斯更新的过程。


决策者追求的是大概率靠谱,而不是绝对靠谱,而且这个概率会随着时间不断优化。


长期主义作为一个贝叶斯更新的过程,既是前进,又是进化。


长期主义的本质,是自我的成长。


8、长期主义是对求真的信仰,而对于「眼前一手」,则敢于随时调整自己的信念。


9、只有如此,才可能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实现时间的复利,空间的复利,资金的复利,以及自我的复利。


10、很多人以为「长期主义」是关于毅力的问题,其实是关于洞察力和计算力的问题。


(以下文字,以前发过一次。)



  01 


人生会有多个不同意义上的转折点。在经历了多段不靠谱的恋爱之后,花花公子乔布斯终于被收服了,那时他被苹果董事会赶出来5年了,距离他再被请回去复兴这家公司还有6年。


1990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一次演讲。劳伦·鲍威尔是商学院的新研究生,被一个同学拉来听,因为到晚了,没位置坐,她就带着她的朋友走到第一排,坐在了两个预留的嘉宾位上。


乔布斯到场后,被引导到她旁边的座位。他被右侧劳伦吸引了,和她聊了几句。


乔布斯回忆说:「我在停车场,车钥匙已经插上。我问自己,‘如果这是我人生在世最后一天,我是愿意开一场商业会议,还是同这个女人一起度过?’我跑过停车场,问她是否愿意与我共进晚餐。她说好。我们一起走进市里,自此一生携手。」



后来人们说,劳伦给了世界一个更好的乔布斯。



  02 


在上面这个爱情传奇里,乔布斯实际上是做了一个思想实验:


他把自己的余生压缩为一天,这样就能更加聚焦地思考,什么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眼下最优还是长期最优?局部最优还是全局最优?


这可能是牛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之一。


国际象棋天才卡斯帕罗夫说:


「战略家总是先设立一个远期目标,制定相关的战略,然而返回头制定具体措施。他会先设立实现远期目标所必须的一些中期目标。


特级大师下棋时,依靠的不是对成千上万种应对方案进行单纯的筛选,而是先确定一个他想在10-15步棋后希望达到的局面。


他会评估所有可能性,设定一个目标,然后一步步走向这个目标。」


然而人的大脑天生并不是为长期思考做准备的。


我们的大脑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靠一点点修修补补完成的,它背负了太多来自远古和丛林时代的包袱。


决定人类思考、计划和决策等理性行为的,是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它让我们摆脱了见到老虎就跑的命运,开始有了长期思考的习惯。



  03 


人工智能击败人类围棋顶尖高手,靠的是长期主义的「战略」,而不是局部精确的「战术」,这一点让人意外。



阿尔法狗之父哈萨比斯认为,关于围棋,人类3000年来犯了一个大错。


围棋里有「金角、银边、草肚皮」的谚语。在过去,人们认为刚开局时,在棋盘的第三路和第四路上落子有更大的价值,太靠近中央则有点儿虚无缥缈。


但是在对战李世石的一局中第37步中,阿尔法狗落子在了第五路,进军棋局的中部区域。与四路相比,这根线离中部区域更近。这可能意味着,在几千年里,人们低估了棋局中部区域的重要性。


为了理解这一点,让我简单重复一下阿尔法狗的工作原理:


1、决策网络:模仿人类,根据「直觉」,找出当下局面最好的5-10种可能的落子点;


2、价值网络:评估上面那几个候选落子点的胜率。是什么胜率?走到终局的胜率。


3、增强学习:人工智能开始的时候「直觉」不会那么准,对胜率的评估也因受到计算深度的控制而未必那么精确,但它可以通过增强学习,进行大量训练,不断进化,进而战胜人类。


这里的要点是:


不管一盘棋多么漫长,阿尔法狗评判一手棋只有一个标准--下到最后的胜率。


人的自我学习和进化,和人工智能非常接近。


如哈萨比斯所说:


从生物角度来讲,动物和人类等,人类的大脑是多巴胺控制的,它在执行增强学习的行为。因此,不论是从数学的角度,还是生物的角度,增强学习是一个有效的解决人工智能问题的工具。


  04


冲动是魔鬼,但冲动也实现了地球生物的「自动驾驶」。这是大自然算法的神奇之处,造物主实现这一点,大部分是通过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是神经传导物质的一种。这种传导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


简而言之,多巴胺负责即时满足,及时行乐,见了就上,扭头就跑。


后来,人类非常幸运地发展出「前额叶」,从而拥有了「未来」的概念,我们愿意为了将来的目标,抑制当下的冲动。



前额叶如何控制多巴胺?


前额叶像一个大脑中的信息枢纽,当大脑中同时产生了多个与多巴胺相关的信号,这些信号会汇总到前额叶,前额叶像一个评委会主席一样,选出「最美」的那个信号。


选美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前额叶对未来的「想象」。假如前额叶觉得某个冲动不利于未来,就会抑制该多巴胺发出的信号。


可想而知,如果与多巴胺相关的活动过于活跃,又或者前额叶并不能对未来有一个明晰的定义以及坚定的执行,那么多巴胺就会占据上风。



   05 


你也许会说了,谁都知道长期主义好,说到容易做到难啊,为什么成功必须付出「反人性」的代价呢?


再说了,长期主义遥不可及,近期利益就在眼前,中间地带模糊不清,一鸟在手好过百鸟在林啊。


还有,假如饭都吃不饱,谈什么长期主义呢?


卡斯帕罗夫在一次实战中,走出一步算路深达18步的绝杀,震惊棋坛。



我印象中,有次加藤正夫直线进攻,50步毫无差漏,一举绞杀对方大龙,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即使如此,绝大多数时候,再厉害的棋手,计算深度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坐在对面的,也是旗鼓相当的高手。


人工智能也不能例外,适当的时候必须停止计算。


但即使如此,其评价系统始终如一:


走出当下能赢得全局获胜概率最高的那手棋。


有计划没行动是纸上谈兵,有行动没计划是自寻死路。


爱默生说:「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去做,那么他将永远不会失业。一个人如果懂得为什么去做,那么他将永远是自己的主宰。」


就像大江大河,遇到阻挡,也会绕路,但却始终奔向大海的方向。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乔布斯有非常高的智商,相反,他的人格缺陷,让他获得了某种非常决绝的「审判力」,就像一个强大的前额叶。


尽管他本人更像一个多巴胺驱动的人。


纵观苹果的发展历史,那些伟大的产品发明,卓越的商业构想,基本上都是由乔布斯所聚集的聪明人们想出来的。


乔布斯的算法很简单:我只要最好的。


于是他每每做出果断的决策,他够狠心。


塔塔科维尔说:「战术是当你有棋可走时知道如何走棋。战略是当你无棋可走时知道如何走棋。」


在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信息浪潮中,乔布斯的偏执构成了一种强大的领导力。



   06 


然而,长期思维容易让人产生「完美主义」,大事还没有,小事不肯做,四处游离。


解决方案是:专注做好眼下最重要的那件事。


乔布斯的一本个人传记,说到他有个特点:


他会在一段时间对某件事特别专注,然后突然之间,又去关注其他事情。在工作上,他会在想做的时候专注于想做的事情,对其他事他就没反应了,全然不管其他人多么努力地想让他参与进来。


这其实是乔布斯个人算法的另一面:


我只要最好的,我只管把眼前的一件事做到最好。


几乎所有的牛人都有这种瞬间入定的天赋,控制论之父维纳有一天工作回家,竟然没认出在走道等他的女儿。



「史蒂夫会走两个极端,有时高度专注,好像她是宇宙的中心,而有时又表现出冷漠的距离感,专注在工作上。」史密斯说,


「他有能力像激光那么专注,当他的光芒照耀在你身上,你会沐浴着他的关爱。而当他的光芒转移到其他关注点时,你就会感觉非常非常的黑暗。这让劳伦感到非常困惑。」

棋手卡帕布兰卡说:


「我只向前看一步,但总是正确的一步。」



   07 


让我们说回多巴胺和前额叶。


哈佛大学曾有一项研究持续跟踪700多人一生,目的是探寻决定一个人过得幸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最终的研究结论是:


只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包括和谐温暖的亲情、友谊、工作等关系,才能让人们幸福和快乐。


从未有人遗憾地说此生的性爱或蹦极体验不足。一名舒缓疗法护士在病人最后的日子里对其进行了一些调查,向我们展示了人的一生最常见的几大遗憾。位居榜首的是,尤其对于男性,「希望自己工作别那么努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