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经》侧重在说四十八愿。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阿弥陀佛,就没有极乐净土,当然也就没有净土三经,所以《大经》是根源。
为什么说《大经》是根源呢?没有四十八愿,会有阿弥陀佛吗?法藏比丘当初发了四十八愿,经过兆载永劫的修行,才成就了极乐世界,才成就了阿弥陀佛。所以,如果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极乐世界。那样的话,释迦牟尼佛还能讲出净土三部经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释迦牟尼佛也不能讲一个没有四十八愿的极乐净土。
所以,四十八愿是净土三经的根源,也是释迦牟尼佛开讲三部经的根源。释迦牟尼佛讲净土三部经,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是有来源的,是望着阿弥陀佛的本愿流淌出来的,这是根源。
根源既发,必待展开,不然不能广利众生,埋没法门奇功。这在《大经》已露其端,即是下卷初“三辈专念”之文,紧接第十八愿成就文之后,将一本愿念佛分布于三辈机品,一一劝以“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根源既发,必待展开”,就像地里的一颗种子发芽了,接下来它会欣欣向荣,展开枝叶,然后开花、结豆。如果不展开,那就不能结豆子了,本来能够一豆成百千豆,这个功能利益就失去了。所以,既然它的根长出来了,源头出来了,就一定要展开。
法门也是一样的,《大经》讲完之后,一定要展开,否则就不能广利众生,就会埋没法门奇功。这是说法的次第。
“这在《大经》已露其端”,怎么叫“已露其端”呢?就是说有这样的意思,但没有完全展开。因为《大经》的根本任务是要讲原理,而不是要展开摄受众生根机的,但是有这样的意思、头绪。
在哪里?就在《大经》下卷初“三辈专念”之文。“其上辈者、其中辈者、其下辈者”,三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三段文紧接在第十八愿成就文之后。第十八愿成就文就是这个种子,是种子中的种子,源头中的源头。我们讲四十八愿为源头,其中第十八愿是源中之源。
第十八愿讲的是念佛往生。“将一本愿念佛分布于三辈机品”,每一辈每一辈都劝他“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就是展开。这里把念佛展开为三辈,就好像一个根干上发了三个枝,这三个枝都是从根部吸收营养的。这三辈都是从“一向专念”吸收营养的,也都体现了“一向专念”的成分,所以它就展开为三辈。
我们来读一读经文: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这就是第十七愿的成就文,十方诸佛都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怎么赞叹?其实无穷无尽的赞叹还是赞叹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接着就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闻”是听闻。听闻十方诸佛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就是“名号”两个字。“闻”是闻什么?闻上面十方诸佛所赞叹的。
闻的效果怎样呢?听到名号具有不可思议威神功德,凡夫称念一定往生,所以“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乃至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乃至一念”就乃至念念,“乃至一念”和乃至念念是一样的,一念和念念相续念佛是一个意思。比如点蜡烛,一念点着了,就念念亮下去,一念光明,念念光明。我们的心,“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佛往生决定,我愿意往生”,然后念念之间信愿不断,不改变,这就是“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很简单,很明了,很殊胜。
这前面是源头,就讲名号。名号是种子的种子、源头的源头,十方诸佛都赞叹这句名号。“诸有众生”听到愿往生;接下来“佛告阿难”,这就展开了。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和第十八愿成就文的“至心回向,愿生彼国”是对应的。“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并不是指少数特别的人,而是把众生大致分为三类,稍微展开一点。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
这三辈都是把本愿念佛稍微展发一点。
不管是从经文的次第、文义的衔接,还是法义上的顺承关系,都非常明显,这里“凡有三辈”,是围绕前面第十八愿成就文“至心回向,愿生彼国”的众生展开的,把本愿念佛分为三辈来说,展开分成上、中、下三辈。所以善导大师说:
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这是《大经》露出的端倪。
不过《大经》的重心并非在此,所以“三辈专念”文点到为止,接着又转入广泛地描述四十八愿之深广果德方面。
《大经》的重点是讲四十八愿的因愿果德:因中怎么发愿,果上成就的功德,净土如何庄严,弥陀如何慈悲,众生怎样仰仗四十八愿本愿力的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后有怎样殊胜的果报。所以,在根机的展开这方面,“三辈往生”文点到为止,没有广泛地展开,而是“接着又转入广泛地描述四十八愿之深广果德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