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
人工智能频上头条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发展
在科创之城深圳
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AI教育?
深圳这一做法
就入选了全国创新案例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评选结果揭晓,
深圳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1+4”模式从全国2089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不仅是对深圳教育创新实践的认可,更为全国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作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和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深圳近年来率先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路径,
提出“1+4”模式:
即
以《深圳市义务教育人工智能课程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为核心,统筹推进课程多样化、平台多样化、师资多样化和应用场景多样化的全面创新,
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2023年7月,《深圳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正式发布,人工智能教育开始在深圳的中小学课堂里全面铺开,目前,全市小学初中全面普及人工智能课程。根据《课程纲要》,深圳构建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高阶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其中,基础课程融入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科学等学科,1-2年级学生每年学习不少于6课时,3-8年级增至8课时,9年级灵活开设。每课时均提供多款符合课纲要求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注重实践性,小学阶段以体验为主,初中引入编程和基础算法,高中则聚焦专题性技术应用。
拓展类课程由各学校自主建设人工智能实践应用,组织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并健全第三方机构进校园机制等,举办“双百”人工智能专家进校园活动超过150场。高阶课程则依托高校实验室和科研机构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专题学习与实践。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学校与腾讯、大疆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同开发实施“人工智能应用普及”“AI创想家”等课程,产教科协同培育创新型人才。
为更好地支撑义务阶段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深圳打造了“深教AI平台”,整合腾讯、科大讯飞等8家企业的技术及教学平台资源,为全市区校提供课程资源、教学工具、模型库和案例库,各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平台和资源。
此外,深圳教育云平台上线“人工智能教育”专栏,汇聚名师课程和实验案例,并依托“一网统管”系统实现全域教学数据实时分析。截至目前,深教AI平台已为897所学校提供人工智能学习平台支持,累计上课超2万学时,为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教学支持。
为帮助师生更好地熟悉和应用人工智能学习平台,深圳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组织开展市、区两级人工智能学习平台交流会,作人工智能学习平台整体情况介绍,从各级管理员、教师及学生等不同角度介绍各托底平台的使用和操作指引等内容。
教师被称为“教育第一资源”,持续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的专业素养是推动我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所在。从现有的课程体系的师资转换到人工智能教育的师资,需要科学、有效的转换过程。
深圳通过“内培外引”构建多元化师资体系。一方面,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从信息科技、综合实践等学科遴选骨干教师,形成人工智能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共同研究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在学校的落地实施工作。另一方面,统筹利用人工智能社会师资,邀请高校教授、企业专家加入教学团队。
去年暑假期间,“深圳市中小学校长人工智能教育领导力提升研训”和“深圳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训”培训班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600余名教育工作者参与,开展了人工智能课堂教学实践课堂观摩以及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为激发教师创新活力,深圳还在全国率先举办“教师云应用开发大赛”“AI赋能课堂教学创新竞赛”等活动,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力争培养一批适应数字时代的“四有”好教师。
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领域场景需求,深圳大力推动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并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社会化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向教育领域开放。走进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香山里小学,教师可通过录播系统开展混合式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场景进行编程,同时,学生也可以对现有场景提出合理的升级方案。
深圳还向全市中小学校征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需求,共收到90个学校(单位)共115个场景申报,有助于挖掘、梳理人工智能教育实际需求,实现场景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而在校外实践场景,深圳已征集并授牌了首批十家企业的人工智能研学公益展厅,面向中小学开放公益研学,让学生通过研学实践、真实感知学习人工智能。
未来,深圳将通过系列行动大力地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集聚社会资源打造共建共享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体系,探索有深圳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路径,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全面提升中小学人工智能的素养,激发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潜质。
来源: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读特
本稿件可能引用或转发互联网上已公开发表的内容。如您对相关内容的版权问题存有异议,请您与我方版权管理部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755-83518718,邮箱:[email protected]。